《中国溪洛渡水电站拿下工程界诺贝尔奖》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05-08
  • 2017年02月13日03:06 经济日报 1

    微博

    微信

    QQ空间

    添加喜爱

      原标题:中国水电拿下工程界“诺贝尔奖”

      一提起大坝,人们最先反应的就是一座钢筋混凝土铸就的庞然大物。然而,在我国西南部的金沙江下游,却有一座水电站依靠着大坝的“最强大脑”,获得素有国际工程咨询领域“诺贝尔奖”之称的“菲迪克2016年工程项目杰出奖”。

      这就是我国第二、世界第三大已建水电站工程——溪洛渡水电站,其因规模大、难度高,成为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水电工程之一。它不仅代表了全球大坝智能化建设的最高水准,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水电建设强劲的创新实力。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走进溪洛渡水电站,对智能大坝进行了深入探访。

      大块头有“大智慧(3.960, -0.04, -1.00%)”

      溪洛渡大坝建设了综合性人机交互系统,开创了国内特高拱坝智能化建设的先河

      溪洛渡水电站是国家“西电东送”骨干工程,位于四川省雷波县和云南省永善县交界的金沙江上,装机容量1386万千瓦,是世界上已建成的3座300米级特高拱坝之一。最大坝高285.5米,坝顶高程610米,浇筑拱坝大体积混凝土680万立方米,远远望去,溪洛渡水电站大坝是个不折不扣的“大块头”。

      但是溪洛渡赢得菲迪克“芳心”,靠的并不是“肌肉”,而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

      溪洛渡水电站工程具有窄河谷、高拱坝、巨泄量、多机组、大洞室群、高抗震等特点,多项关键技术超出世界已有经验,综合技术难度居世界最高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超然告诉记者,溪洛渡大坝的受力情况极其复杂,整个施工过程中,坝体的受力状况在不断调整,各种难度指标居前。仅水推力这一项指标,就达1400万吨。而地震设防标准、坝身泄量功率等指标更是居世界首位。这些特点给拱坝的施工质量控制带来很大挑战。

      为保证大坝施工质量和大坝全寿命周期的安全可靠运行,三峡集团以溪洛渡大坝建设为核心,打造了溪洛渡数字大坝,开创了国内特高拱坝智能化建设的先河。数字大坝基于全寿命周期管理的需要建设了一个集网络、硬件、软件、项目参建各方和专家团队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机交互系统,其功能涵盖了混凝土施工、温控、灌浆、金结、监测、仿真分析、预警预控等大坝工程建设管理的全过程。

      站在溪洛渡大坝坝顶,能看到很多个小盒子,盒子里密密麻麻缠绕着线头,这些线头对应着相应数量的温度计。除了温度计,坝体里还埋藏着多点位移计、应力计等多种监测仪器。

      “实际上这个系统管理着2538仓混凝土浇筑信息、3496支安全监测仪器、4723支混凝土温度计以及2.4万米的测温光纤。”中国三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文浩说,该系统能够实现高拱坝智能管控,时刻知晓大坝的“身体状态”,真实把握大坝建设的“脉搏”。

      正是凭借智能化建设理论和体系,溪洛渡创造了浇筑混凝土680万立方米未出现温度裂缝的世界纪录。国际大坝委员会名誉主席Lius Berga教授评价:“中国的创新技术在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智能化建设方面已居世界领先地位,成功解决了‘无坝不裂’的世界难题。”

      呈现“地下迷宫”奇观

      溪洛渡地下电站是目前世界已建最大规模的地下洞室群,施工质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溪洛渡水电站,还有一个世界奇观,就是遍布在金沙江左右两岸的地下厂房洞室群,无论是洞室数量还是尺寸,均为世界之最。乘车穿行在连片的巨大洞室中,记者很快就迷失了方向。但只要熟悉路线,不同的洞室可以把工作人员带到电站的每个角落。

      由于溪洛渡地势比较狭窄,为更少占用土地、迁移人口,必须尽可能利用两边的山体,把厂房放在山洞里。溪洛渡水电站总设计师、中国电建(8.730, -0.02, -0.23%)成都院副总经理王仁坤介绍,溪洛渡地下电站是目前世界已建最大规模的地下洞室群,在不到1平方公里内有近百条洞室纵横交错,洞室边墙高、跨度大,其中主厂房跨度31.9米,尾调室高度95米,开挖过程中如果控制不到位,容易引起岩体开裂破坏甚至塌方,影响施工和后期运行安全。

      为解决这一问题,项目首创了超大地下洞室群围岩稳定与控制成套技术,成功解决了层状岩体近库岸特大洞室群集成化布置、深覆盖层大断面竖井安全施工等世界级难题,施工质量超越三峡工程,为同类工程提供了开创性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监测数据也表明,地下洞室群处于稳定状态。原中国大坝协会名誉主席潘家铮院士称赞:“溪洛渡地下工程是世界一大奇观,溪洛渡地下电站工程堪称精品,是中国水电工程的骄傲。”

      泄洪技术是溪洛渡大坝的另一个大亮点。在曾经引领世界坝工方向的欧美国家,出于坝体结构稳定性考虑,拱坝坝身一般不开孔,著名的胡佛大坝就是如此。溪洛渡大坝属300米级高拱坝,作为长江干流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泄洪是关键问题,在两岸的泄洪洞不足以宣泄全部洪水的情况下,溪洛渡大坝坝身开有大量孔口用于泄洪。

      “溪洛渡泄洪流量和泄洪功率远超世界拱坝最高水平,泄洪消能综合技术难度居世界之首,成功解决了窄河谷、高水头、巨泄量泄洪消能关键技术难题。”三峡集团副总经理樊启祥说,项目建成了“体形精准、平整光滑、高强耐磨”泄洪洞,为类似工程提供了新的设计、技术和施工方案。

      坚持可持续发展

      溪洛渡水电站把大坝泄洪和泄洪洞泄洪、电站泄流统一协调起来,尽可能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溪洛渡水电站获菲迪克奖,除了质量可靠、技术过硬外,还在于始终贯彻了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了菲迪克的核心原则——质量、廉洁和可持续性。”中国三峡建设管理有限公司向家坝与溪洛渡建设部副主任廖建新参与了溪洛渡工程建设和此次菲迪克奖申报全过程,他认为,溪洛渡水电站的建设中,“环境”和“人”的因素体现得尤为突出。

      协调可持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水电发展的大趋势,大型水电开发首先要处理好工程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樊启祥说:“考虑到高坝大库带来的低温水、气体过饱和等情况,我们在溪洛渡建设过程中采取了分层取水等措施;在水库运行调度上,我们把大坝泄洪和泄洪洞泄洪、电站泄流统一协调起来,尽可能减小项目建成后对环境的影响。”

      菲迪克奖之所以花落溪洛渡水电站,一个重要“加分项”是该项目建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责任意识和价值取向。具体来说,是在构建利益相关方互利共赢开发模式方面所坚持的理念和取得的成果。

      “水电工程建设是一个价值再造的过程。”樊启祥认为,建设工程不是交付一个产品,而是创造一个具有社会功能和市场竞争力的价值体。这个价值体要有增值空间,它体现在工程能长期有效地安全运行,各项功能都能充分发挥,并且能在已有基础上挖潜、提升。

      实现项目所在地区域和人民协同发展,也是水电工程永续价值的体现。“库区人民为了支援水电站工程建设牺牲很大,我们必须千方百计确保移民安稳致富。通过水电建设,要将当地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掘出来,形成市场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移民走上致富的道路。”樊启祥说。

      记者了解到,溪洛渡项目共为库区新建道路超过370公里,使当地群众交通运输更加便捷安全;新建集镇13个,使当地城镇化率增加了2.5%;帮助6.1万移民脱贫致富;带动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累计投入移民资金36亿美元,年均增加当地财政收入4.2亿美元,20万库区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相关报告
  • 《诺贝尔化学奖和车载锂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14
    • 10月9日,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将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来自美国、英国和日本的三名科学家约翰·B·古迪纳夫(John B.Goodenough)、M·斯坦利·惠廷厄姆(M.Stanley Whittingham)和吉野彰(Akira Yoshino),以奖励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做出的贡献。这使诺贝尔奖和汽车业的发展发生了奇妙联系。 正如瑞典斯德哥尔摩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委员会所言,锂离子电池自1991年首次进入市场以来,已经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被广泛用于从手机到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的各种产品,并可以储存来自太阳能和风能的大量能量,从而使无化石燃料社会成为可能。 如果没有锂电池,许多电器产品很可能还是笨重无比的大家伙,便携通信设备也同样不会那么便携,轻薄的智能手机更无从谈起。锂电池的发展也成就了电动车革命,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新能源革命,意义可谓十分重大。 此次获奖的97岁的吉野彰被称为“锂电池之父”。1985年,他在古迪纳夫研制出的阴极基础上,开发出了首个接近商用的锂离子电池。一个轻巧耐用、在性能下降前可充放电数百次的电池由此产生。1991年日本索尼公司首次将锂离子电池成功商业化,正式将锂电池推向市场。对于锂电池的发展前景,吉野彰始终充满着期待,他认为,锂电池重新定义未来。 无论汽车有多少新款型,使用多少新材料,增加多少新功能,动力源是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确实,与动力电池发展相对应的,是电动汽车产业的空前繁荣。电动汽车从长远来看,可以通过减少空气污染和限制噪音污染,为传统汽车提供一种清洁的替代品。车载锂电池进入高潮至今只有十年历史,虽然和笔记本电池20多年的历史相比并不长,但它对全球汽车产业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而且,随着各国环保意识的加强,欧洲、中国等国家和地区正计划逐步淘汰汽油和柴油汽车,正在促使以内燃机为主导的全球汽车产业发生一场重大变革,传统汽车业在经历转型。 从现在锂电池的主要应用看,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移动式产品,如手机、电脑,约占锂电池使用量的2/3左右,而第二大领域便是车载电池。因此,从另一方面看,电动汽车的出现,给锂电池打开了一个新的应用方向,带来了全新的商业机遇。 几乎所有的车企都在将汽车电动化视为当下的一大战略规划。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全球电动车销量突破200万辆,市场占比份额达到2.1%,同比增长72%。华尔街研究公司伯恩斯坦(Bernstein)表示,未来20年,电动汽车可能占到全球汽车销量的40%,以及全球汽车保有量的30%。目前,电动汽车中车载电池的成本已经占据三分之一,车载电池市场规模将随着电动汽车的发展进一步扩大,这是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 汽车行业在转型中,一方面在摸索推出新的车型,另一方面在加紧研发和制造车载锂电池。在锂电池制造行业中,目前已经形成日本、中国、韩国三国竞争的局面。日本的松下,韩国的三星、SK、LG和中国的宁德时代、比亚迪,被认为是目前全球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龙头企业,占据着主要的市场份额。许多国家还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巨资,尤其是充电站,以加快向电动汽车的转型,在这方面中国也十分突出。 值得注意的是,车载锂电池行业的竞争也将日益激烈。 为了抗衡亚洲电池厂商,2017年10月,欧盟就宣布启动电池产业联盟,大众、宝马、戴姆勒、雷诺、西门子、巴斯夫、索尔维、Northvolt等厂商纷纷加入。去年5月,德国总理默克尔呼吁德国厂商加大在欧洲生产电动汽车电池的力度,支持本土化生产。其他投资和谈判合作也在欧洲纷纷展开。 此外,整车厂家为了掌握在电动车行业的控制权,提高在供应链体系的议价能力,开始自己涉足电池制造,来完善产业链的布局。比如,大众不仅制定了到2028年旗下各品牌基于其电动平台共销售2200万辆电动车的计划,还决定将更多核心的动力电池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斥资近10亿欧元自建电池工厂,还通过收购电池企业来获取新技术,提升研发水平。 在未来车载锂电池的战国时代,电池的品质、成本、安全、技术升级,将是行业竞争的焦点。
  • 《王中林获埃尼奖 被誉为“能源界诺贝尔奖”》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8-10-24
    • 作者:丁佳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8/10/23 10:10:53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 . 王中林获埃尼奖 被誉为“能源界诺贝尔奖”. 意大利总统为王中林等颁发奖章. 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为王中林颁发埃尼奖奖章。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所供图 北京时间10月22日下午5点,世界能源领域最高奖、被誉为“能源界诺贝尔奖”的埃尼奖颁奖典礼在意大利罗马举行,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出席活动。 马塔雷拉为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中林等获奖科学家颁发了奖章。他高度评价了王中林的科研成果,特别是纳米发电机和海洋“蓝色能源”技术对世界能源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并对纳米能源的应用前景充满期待。 埃尼奖组委会对王中林创立的纳米能源技术的总体评价是对“物联网与可再生能源生产”具有重大意义,认为“该研究成果为物联网、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提供了能源技术”同时,埃尼奖组委会充分肯定了王中林作为摩擦纳米发电机理论和技术的创立者地位,认可他是纳米发电机技术用于物联网移动能源和收集大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