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纤维化临床智能诊断获新突破》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5-02
  •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与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共同牵头合作,联合全国12家医院的超声专家,开展了基于超声弹性成像的影像组学在乙肝患者肝纤维化分期诊断领域的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并取得了诊断效果的显着突破。该项成果表明,通过医工交叉多学科合作创新,我国自主研发的超声影像大数据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在慢性乙肝患者的肝纤维化分期诊断上获得了新突破。

    我国拥有近一亿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并占有全球超过50%的慢性乙肝患者,这长期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医疗卫生问题乃至社会问题。肝纤维化是慢性乙肝患者向肝硬化、肝癌逐步发展的病理学表现,其精准分期诊断是临床监视、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的重要依据。然而,临床对于肝纤维化分期依赖于肝脏活组织穿刺检测。该方法不仅对患者具有身体创伤、副作用明显,而且难以重复使用,无法长期、动态监视患者病情的发展。因此,乙肝患者的临床诊疗一直在寻求无创的影像学方法实现肝纤维化的精准分期。

    针对这一临床挑战性问题,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通过多项技术创新,将影像组学领域中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影像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应用于超声弹性成像的计算机辅助诊断。通过相关模型和算法的定制化设计,使其能够基于超声弹性图像,无创、智能化分期诊断患者的肝纤维化程度,从而辅助医生实现乙肝患者的个性化治疗决策。相关方法由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牵头,开展了多中心、前瞻性临床试验验证。在全国12家医院共计入组398例乙肝患者,采集约2000张超声弹性图像,并以相应的肝脏活组织穿刺检测结果为金标准,进行了影像组学人工智能诊断、常规弹性成像诊断和临床血清学诊断三种方法对于乙肝纤维化分期精度的大数据对比。

    统计结果表明,影像组学方法在肝纤维化分期无创诊断中,精度达到了惊人的97%-100%,实现了与有创肝脏活组织穿刺检测相同的诊断效能。相对于常规超声弹性成像,精度平均提高了15%以上;相对于血清学诊断,精度平均提高了30%以上(如下图)。此外,该项研究表明,随着样本量的逐步增大,影像组学人工智能的诊断精度会逐步提高,但是超声弹性成像和血清学诊断的精度达到峰值后则无法提高。国际EFSUMB临床指南推荐:针对单个患者,临床建议提取3张弹性图形进行诊断。本次试验证明,依照指南要求,影像组学方法已经显着超出常规弹性成像的诊断精度;如果单个病人提取5张弹性图像,则影像组学与弹性成像诊断精度的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这一结果表明了人工智能辅助临床诊断的显着优势和强大潜力。最后,该项研究还表明影像组学方法具有极高的鲁棒性。本次参与试验的医院虽然位于我国的不同地域,但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随机选取不同医院的患者来构建的多个影像组学模型,其诊断精度没有任何统计学差异。这为将影像组学方法进行全国范围推广,真正融入日常的临床诊断规范,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数据证明。

    相关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王坤作为第一作者,中山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超声科主任郑荣琴、中国科学院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田捷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介入超声科主任梁萍为并列通讯作者,发表于临床期刊Gut(2018,DOI:10.1136/gutjnl -2018-316204)。

  • 原文来源: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21445.html
相关报告
  • 《丁型肝炎新疗法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12-21
    • 日前,Eiger BioPharmaceuticals公司宣布,该公司开发的治疗丁肝病毒(HDV)感染的lonafarnib获得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Lonafarnib是一种用于治疗丁型肝炎的“first-in-class” 异戊二烯化抑制剂。 丁型肝炎是由HDV感染造成的,被认为是人类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HDV感染只会在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中发生。丁型肝炎与乙肝相比,导致更严重的肝病,与加速肝脏纤维化,肝癌和肝功能衰竭相关。据统计大约4.3%-5.7%慢性乙肝患者会受到HDV感染,然而在某些地区这一比例更高,其中包括蒙古、中国、俄罗斯、中亚、巴基斯坦、土耳其、非洲、中东和南美。在蒙古和巴基斯坦这一比例可高达60%。 Lonafarnib是一种口服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这是一种参与蛋白异戊二烯化修饰过程的蛋白酶。HDV使用宿主肝脏细胞中的这一生理过程来完成生命周期中的关键步骤。Lonafarnib通过抑制异戊二烯化,阻断HDV在肝脏细胞中的生命周期,导致病毒无法组装。Lonafarnib目前正在关键性3期临床试验中接受检验,已有超过120名HDV感染患者接受了治疗。它已经获得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和快速通道资格。 这项突破性疗法认定是基于lonafarnib在2期临床试验中的表现,试验结果表明,基于lonafarnib的治疗方案能够在HDV感染患者中,将HDV RNA水平降低超过100倍,而且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恢复正常。这表明,这一疗法能够在未曾接受过治疗的患者中同时产生病毒响应和改善肝脏状态。 “HDV是最严重的病毒肝炎类型,患者有急切的医疗需求,”Eiger公司首席运营官兼执行医学官David Apelian博士说:“我们期待与FDA共同合作,加快lonafarnib治疗HDV感染的研发过程。即将进行的D-LIVR 3期临床试验将是第一项全球性HDV临床试验,它有可能将两种不同基于lonafarnib的治疗方案带给HDV患者。”
  • 《我国抽蓄电站智能巡维技术获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7-03
    • 近日,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在广州组织召开“抽水蓄能电站多维度智能巡维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技术鉴定会,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网储能公司”)抽水蓄能多维度智能巡维关键技术获“总体国际领先”的鉴定评价。据悉,该研究成果为人工巡检的全面替代打下坚实基础,标志着我国抽水蓄能电站智能巡检技术取得新突破。 上述项目成果由南网储能公司牵头,联合华南理工大学、中国能源建设集团广东省电力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广州市奔流电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华科同安监控技术有限公司等单位组建的“产-学-研”联合创新团队,经过多年研发所得。评审专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领衔,由来自浙江大学、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工信部产业发展促进中心“智能电网技术与装备”专家委员会、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建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机电院等行业内相关单位的权威专家组成。 根据巡维“看得懂”需求,项目研发了虚实融合的图像样本生成方法及适应抽蓄电站复杂场景的机器视觉辨识技术,攻克了图像样本采集难、复杂光影背景识别准确率低、专家经验难以在识别模型中固化的难题,相当于给电站巡维工作加装了“千里眼”,并首次形成了满足抽水蓄能电站生产区域巡维要求的视频观测点和算法配置规范,为行业奠定标准规范基础。 根据巡维“听得清”需求,项目研究了虚实融合的声音样本生成方法及适应抽蓄电站复杂声场的机器听觉辨识技术,联合机组运行数据进行点面结合的设备异常声音立体化辨识,攻克了抽水蓄能电站设备异常声音样本采集难、机组运行工况多的复杂声场背景下设备故障检测准确率低、故障声音定位难的难题,相当于给电站巡维工作加装了“顺风耳”。 根据水工巡维“摸得透”需求,项目提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抽水蓄能电站构筑物性态区间预测方法和基于力学模型分析的水工建筑物耦合反演技术,建立了融合时序分解和深度学习方法的电站构筑物性态预测模型,利用构建的水工监测数据中台,从水工建筑物环境量、变形和渗压等监测数据的汇聚、分析和应用入手,依托水工建筑物专业化分析模型,研发了三维可视化构筑物性态预测系统,实现了抽水蓄能电站水工建筑物运行状态的实时可视化监测、分析和预警。 根据巡维“分析准”的需求,项目研发了多维度智能巡维平台,将设备、水工建(构)筑物的海量时序数据、视频和声音等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开发了计算机监控与视听的联动感知功能,解决了单一感知方式容错性低、覆盖面不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运行数据分析通用算法模型和零代码、可组态专用算法开发方法,实现了电站运行和构筑物性态多维度、立体化精准分析及问题呈现,以及运行及巡视分析工作的自动完成,相当于给电站巡维工作加装工业“最强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