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 | 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6项国家标准发布实施》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10-28
  • 据工信微报发布,近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 2022 年第 13 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公告,批准 GB / T 28827.1-2022《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 1 部分:通用要求》、GB / T 28827.7-2022《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 7 部分:成本度量规范》、GB / T 28827.8-2022《信息技术服务 运行维护 第 8 部分:医院信息系统管理要求》、GB / T 19668.7-2022《信息技术服务 监理 第 7 部分:监理工作量度量要求》、GB / T 33356-2022《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GB / T 34680.5-2022《智慧城市评价模型及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第 5 部分:交通》等 6 项国家标准正式发布,进一步完善了我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将加速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信息技术服务是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数字经济加速走深向实的关键支撑。信息技术服务系列标准提出了信息系统管理公共框架,明确了服务的成本构成、度量方法和度量过程,聚焦医疗等重点领域形成了信息系统管理指南,已在全国超过6000家企业实现贯标,支撑培养28000余名信息技术服务领域专业人才,为信息技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智慧城市领域2项标准在建设成效较好的城市广泛开展了应用,验证了指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将继续指导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28),联合产学研用等各方力量和产业链各方资源,加速推进信息技术服务业创新发展,不断提升服务水平,持续延伸服务范围,为加快推进制造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坚实基础。

相关报告
  • 《二十三项国家标准发布 包括智慧城市等领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0-11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10日对外发布《智慧城市 信息技术运营指南》等23项国家标准。10月14日为世界标准日,此次发布的国家标准,紧紧围绕今年世界标准日的主题“国际标准与第四次工业革命”,包括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循环经济等多个领域的国家标准。 在智慧城市领域,发布了《智慧城市 信息技术运营指南》等6项国家标准。智慧城市是一项涉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众多技术的复杂系统。目前,我国很多城市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智慧城市,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城市各部门各系统独立建设、条块分割,形成了各类“数据孤岛”。本次新国标的实施,将为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有助于实现数据资源的标准化,有利于梳理智慧城市物联网系统建设的关键功能要素,并对系统建设进行总体指导,提升智慧城市信息化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 在信息安全领域,发布了《信息安全技术 公民网络电子身份标识安全技术要求》等6项国家标准。针对网络安全事件频出、公民信息易泄露等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安全隐患,新国标在加强网络产品和服务供应链安全保障、提高公民数字身份认证和网络身份识别技术的安全性、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效率方面提出规范,为公民筑起信息安全的防护墙。 在城市治理领域,发布了《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规范》国家标准。近年来,我国城市道路交通秩序乱、拥堵等问题突显,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道路交通组织设计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程度还不够。这项标准的出台将有效契合当前城市道路交通精细化治理的需要,有利于促进交通组织设计工作从“经验型”向规范化、标准化转变,着力解决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等“城市病”。 在循环经济领域,《产业园区水的分类使用及循环利用原则和要求》等3项国家标准,对产业园区废水废气的处理、排放和循环利用作出明确规定,规范了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信息化公共平台数据接口的设计开发。标准的实施,可以实现废水废气的循环利用,既可增加经济效益,又可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 在食品领域,新修订的《大米》国家标准,将大米产品等级由4个调整为3个,调减了杂质最大限量等指标,原国家标准中“一级”“二级”加工精度改为“精碾”,“三级”加工精度改为“适碾”,通过对“加工精度”指标设置上限,引导和促进绿色发展理念,节粮减损,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同时,术语名称参考国际标准,使我国大米产品更加适应国际市场和国际标准的要求,促进大米的进出口贸易。 此外,本次发布的标准中还有《展览场馆服务管理规范》《展览物流服务基本要求》等展览服务方面的国家标准,涉及农产品的《天然植物饲料原料通用要求》国家标准。 除上述23项国家标准外,本次还发布了46项国家标准的外文版,主要包括航天用太阳电池、风力发电等领域技术标准。截至目前,我国已经累计发布500多项国家标准外文版,涉及工程装备、电工电力、建筑材料、航空航天、日常消费品等诸多“走出去”领域。
  • 《重磅 | 首个量子信息技术国家标准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6-06
    • 6月1日,科技日报记者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了解到,我国首个量子信息技术领域国家标准《量子计算 术语和定义》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已于近日正式发布,将于今年12月1日实施。该标准是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首个获批发布的国家标准,其规范了量子计算通用基础、硬件、软件及应用方面相关的术语和定义,为量子计算领域相关科研报告编写、标准制定、技术文件编制等工作提供规范指导。 2020年11月,《量子计算 术语和定义》国标制定项目正式立项,由中国科技大学和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牵头,科大国盾量子技术公司、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中国信通院等20余家单位共同起草。 据介绍,该标准的发布,有利于避免本领域术语使用的歧义和误解,减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概念混淆问题,为科研人员、技术人员、企业、潜在客户等提供共同语言,进一步推动量子计算技术研究、交流与应用,为未来实现兼容性和互操作性提供重要支撑,为量子计算技术标准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量子领域专门研究机构,率先布局量子信息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2019年初,该院牵头组建了我国首个量子信息技术领域标委会——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并承担秘书处工作。上述标委会已在术语定义、光学频率梳、随机数产生器等领域开展标准研制工作,目前归口在研国家标准8项,发布国家标准1项。 据了解,未来,该院将依托全国量子计算与测量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继续发挥标准化引领带动作用,打造集标准制定、标准验证和标准创新为一体的综合支撑平台,构筑国家量子信息技术标准体系,全力打造国家级“量子+”标准应用示范基地,以标准助推量子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