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探院一种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中国石化新闻网》

  • 来源专题:现代化工
  • 编译者: 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8-14
  • 物探院一种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来源:中国石化报时间:2024-08-12 07:55
    本报讯 近日,物探院地震成像技术研究所申报的“一种限存状态全波形速度反演方法”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授权。
    随着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不断深入,传统速度建模方法无法满足地下超深层地震成像的速度和精度要求。全波形反演技术可以提供高精度地震速度模型,但受限于计算量问题,难以实现大规模生成应用。为此,物探院科研人员开展技术攻关,研发了一种限存状态全波形速度反演方法。
    该方法能够解决海量数据全波形反演计算与存储难题,显著提高全波形反演计算效率,降低计算成本。目前已在多个探区成功应用,提供高精度地震速度模型,提升超深层地震成像质量,助力勘探降本增效。(杜泽源 齐 鹏)
    ( 责任编辑:刘小溪 ) .
  • 原文来源:http://www.sinopecnews.com.cn/xnews/content/2024-08/12/content_7103064.html
相关报告
  • 《西南油气田公司古地貌恢复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5-06
    • 4月10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西南油气田公司申报的发明专利《古地貌恢复方法》历时两年半顺利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成功获得授权并颁发证书。 古地貌的恢复有助于认识古地理、古生物的分布,明确成藏富集模式,可有效的指导油气勘探。基于前人未开展小层沉积微古地貌恢复研究的现状,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无机微量元素的海相泥页岩微古地貌恢复方法。根据各地层的岩性类型、各地层的沉积地层厚度及氧化还原环境确定出各地层的残余地层厚度,可通过各地层的残余地层厚度恢复出古地貌,明确沉积演化和沉积中心的迁移,从而有效的指导海相页岩气勘探开发。 这项专利为公司在页岩气沉积储层评价领域获得的首个发明专利,是公司页岩气藏精描技术持续深化过程中取得的一项重要成果,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石油在国际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武汉植物园 "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 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5-11
    • 4月 6日,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的发明专利“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 ZL 201610613789.7)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明人:刘宏涛 ,王福龙 ,宋利平。  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加快,大规模的建设如公路、铁路、水利等工程迅猛发展。这些工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同时由于工程规模大、涉及面广,土石填挖工程形成的大量土石裸露边坡,破坏了既有植被,对当地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生态问题。   目前,对于坡度小于60°的边坡处理方式:一是采用挡土墙、抗滑桩、板桩结构等工程防护,但存在以下不足:施工机械要求高,施工方法复杂,治理工程造价高;开挖面大,坡面不宜绿化,且边坡生态修复能力差;易滑坡,边坡的稳定性差。二是客土种子喷播技术、喷混植生、植生网等技术,短期绿化效果较好,但随着日积月累的雨水冲刷极易导致沉降、垮塌,且中、后期绿化效果难以维持。   针对上述问题,武汉植物园副主任刘宏涛研究员等率领生态与景观工程研究团队成员共同发明了“岩质边坡的生态修复方法”,通过在岩质边坡上安装一种结构简单、稳固性好的植生巢,在植生巢内填充基质与种植植物,从而实现对岩质边坡的长久绿化。不仅解决了上述问题,且发明的方法简单易行、实用性强、适用性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