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水稻抗细菌性条斑病的miRNA-mRNA调控模块,为抗病育种提供新契机》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5-03-04
  • 水稻,作为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养活了数十亿人口。然而,它却时常遭受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细菌性条斑病(BLS)就是一个让稻农们头疼不已的 “狠角色”。这种由稻黄单胞菌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Xoc)引起的病害,会悄无声息地感染水稻叶片,一旦发病,轻则让水稻减产 10%,重则减产超 40%,严重威胁着全球的粮食安全。

    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s,miRNAs)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它们虽然是长度较短的非编码 RNA,却广泛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以及对各种胁迫的响应。在水稻与病害斗争的过程中,miRNAs 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不过,目前人们对于调控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响应的 miRNAs 了解还十分有限,尤其是 miRNA - 靶 mRNA 的调控机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为了填补这一知识空白,江西农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挺身而出,开展了一项极具意义的研究。他们精心挑选了对细菌性条斑病具有抗性的水稻品种 Dular 和高度易感的品种 9311,运用 miRNA 测序、降解组测序和转录组测序等技术,深入挖掘其中的奥秘。

    研究人员首先对这两个品种的水稻进行了细菌性条斑病菌接种实验。结果发现,Dular 品种展现出明显的抗性,而 9311 品种则表现出易感特性,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对比基础。

    接着,在 miRNA 测序环节,研究人员对不同时间点的水稻叶片样本进行分析。他们发现,在感染细菌性条斑病后,水稻体内的 miRNAs 表达主要呈现下调趋势。在抗性品种 Dular 中,有 19 个 miRNAs 在接种后 12 小时和 24 小时均显著下调;而在易感品种 9311 中,有 9 个 miRNAs 在相同时间点显著上调 。这些差异表达的 miRNAs(DEMs)极有可能在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或易感性中发挥关键作用。

    为了进一步探究 miRNAs 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进行了降解组测序,以确定 miRNAs 的靶基因。他们共鉴定出 9505 个对应 505 个 miRNAs 的靶基因,经过筛选后得到 330 个靶基因对应 130 个 miRNAs。通过对这些靶基因的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发现,在抗性品种 Dular 中,miRNAs 的靶基因主要富集在冷响应、真菌响应、光合电子传递等生物过程以及光合作用、核质运输等通路;在易感品种 9311 中,靶基因则主要富集在激素响应、生长素激活信号传导等过程以及植物 - 病原体相互作用、卟啉代谢等通路。这表明参与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响应的 miRNAs 的 mRNA 靶标与信号转导、激素调节等关键生物过程密切相关。

    随后,研究人员又对两个品种的水稻进行了转录组测序。通过分析,他们发现了大量在感染后差异表达的基因(DEGs)。在抗性品种和易感品种中,分别有许多基因在感染后发生上调或下调。对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 GO 和 KEGG 富集分析后发现,它们主要参与氧化解毒、对细菌感染的防御等过程以及植物 - 病原体相互作用等通路,这意味着细菌性条斑病感染会触发水稻体内多个应激反应信号通路,激活防御机制。

    最后,研究人员整合了多种测序数据,构建了 miRNA - mRNA 调控网络。他们发现了 27 个在感染后表达呈负相关的 miRNA - mRNA 对,其中 23 个模块可能参与增强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而另外 4 个与 miR169a 相关的模块则可能与水稻的易感性有关。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BMC Genomics》上,为我们理解水稻抵御细菌性条斑病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培育具有更强抗性的水稻品种提供了宝贵的遗传资源,对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方法上,研究人员主要运用了以下关键技术:一是测序技术,包括 miRNA 测序、转录组测序和降解组测序,通过对不同样本的测序获取基因表达信息;二是生物信息分析,利用多种数据库和分析方法,如 GO 和 KEGG 富集分析,对测序数据进行挖掘,确定基因功能和相关通路;三是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用于验证测序数据的准确性,随机选取部分 miRNAs 和基因进行 qPCR 验证,结果与测序数据相符。

    总的来说,该研究成功鉴定出了与水稻对细菌性条斑病响应相关的 miRNA - mRNA 调控模块,构建了调控网络。不过,目前对于这些模块在水稻抗病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未来,科研人员有望基于这些发现,通过基因工程手段精准调控水稻的抗病基因,培育出更优质、更抗病的水稻品种,为农业生产带来新的希望。

  • 原文来源: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25-3/20250303044229223.htm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环境湿度调控稻瘟病菌致病力和水稻基础抗性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创新团队利用水稻-稻瘟病菌系统,解析了环境湿度调控稻瘟病发生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湿度对稻瘟病菌致病力和水稻抗性均有显著影响,揭示了稻瘟病在高湿环境下更易发生的分子机理,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极端天气频发有效防控稻瘟病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细胞和环境(Plant, Cell & Environment)》上。   植物病害的发生、发展到流行,取决于病原、寄主植物和环境三要素的综合作用,其中湿度是植物病害流行最关键的环境因素之一。多种病害如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小麦赤霉病及玉米叶斑病等的发生和流行都需要高湿环境,因此解析湿度调控病原菌致病力和作物免疫反应的机理对作物病害的防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稻瘟病菌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到稻株上,吸水后萌发形成重要的侵染结构附着胞,附着胞推动侵染栓进入水稻细胞分化形成侵染菌丝,大约7天后扩展为典型的稻瘟病斑。田间观察发现,稻瘟病的发生与环境湿度显著相关,表现为在高湿度条件下更容易发病与流行,然而,目前湿度调控稻瘟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该研究团队通过研究结果发现,在低湿条件下,稻瘟病菌分生孢子无法形成附着胞,从而丧失侵染水稻的能力;在高湿条件下确保稻瘟病菌附着胞形成后转入低湿环境,水稻乙烯信号途径基因EIN2和EIL1等被稻瘟病菌显著诱导表达,激活乙烯介导的基础抗性,水稻对稻瘟病的抗性增强;而在高湿条件下,稻瘟病菌的分生孢子吸水萌发形成附着胞,与此同时,水稻乙烯信号途径相关基因不能有效被稻瘟病菌诱导表达,水稻基础抗性降低,最终导致水稻更易感稻瘟病。进一步试验发现,施用乙烯利是提高高湿条件下水稻对稻瘟病抗性的有效策略。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水稻研究所重点研发项目的支持。(通讯员 陈鎏琰)   原文链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ce.14452
  • 《研究揭示水稻理想株型基因IPA1高产抗病的分子机理》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18-09-17
    •   水稻株型是决定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塑造水稻理想株型是提高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IPA1(Ideal Plant Architecture 1)是此前克隆的调控水稻理想株型形成的主效基因,编码一个含有SBP-box结构域的转录因子,调控多个生长发育过程,其功能获得性突变体具有无效分蘖少、茎秆粗壮抗倒伏、穗大粒多产量高等优异农艺性状(Jiao et al., Nat Genet, 2010),该基因已应用于培育“嘉优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种。   传统观点认为,植物抗病与产量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犹如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最近在理想株型水稻高产与抗病协同调控机制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揭示IPA1既能提高水稻产量又能增强对稻瘟病抗性的调控新机制。研究发现IPA1的磷酸化修饰是平衡产量与抗性的关键调节枢纽。通常情况下,IPA1结合DEP1等穗发育相关基因的启动子,促进其表达,调控水稻理想株型的建成与水稻产量;受稻瘟病菌诱导后,IPA1发生磷酸化修饰并改变其与DNA序列的结合特性,使得IPA1结合抗病相关基因WRKY45的启动子,促进其表达,增强免疫反应,提高抗病性。这一机理使得在含有IPA1的功能获得性基因型的水稻中,产量和稻瘟病抗性同时得到提高。该研究首次发现IPA1是同时增加作物产量并提高抗性的单个基因,打破了单个基因不可能同时实现增产和抗病的传统观点,为高产高抗育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新途径。   这一研究成果于9月7日在《科学》(Science)杂志在线发表(DOI: 10.1126/science.aat7675),研究论文题目为A single transcription factor promotes both yield and immunity in rice。四川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王静、硕士研究生周练、石辉、美国戴维斯分校博士Mawsheng Chern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余泓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四川农业大学研究员陈学伟、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李家洋和四川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王静为论文通讯作者。该项目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教育部和科技部等的经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