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巴塞尔大学研究团队开发出模仿植物光合作用机制的新型人工分子,可在接近自然光强度下稳定储存两个正电荷和两个负电荷,为太阳能转化为碳中和燃料提供新路径》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 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5-08-27
  • 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研究团队在人工光合作用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开发了一种新型人工分子,能够在光照条件下模仿植物自然的光合作用机制,同时储存两个正电荷和两个负电荷。这一成果发表在《自然·化学》杂志上,为未来将太阳能转化为碳中和燃料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该分子由5个功能单元串联组成,通过两步光照的方法实现四电荷的存储,使其可以在接近自然阳光强度的条件下进行反应。这些分离的电荷在分子中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持续足够长时间,从而参与后续的化学反应,例如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研究团队成员表示,这一分子成功实现了多电荷分离与储存的核心功能,为人工光合作用的电子转移机制提供了深刻理解,也为未来设计更高效、更接近自然系统的太阳能燃料转化技术奠定了基础。这一成果能显著推动可持续能源的发展,使人类向绿色、碳中和的能源目标迈进。
  • 原文来源:https://www.stdaily.com/web/gjxw/2025-08/25/content_390134.html
相关报告
  • 《瑞士科学家为利用弱光实现人工光合作制取太阳能燃料迈出重要一步》

    • 来源专题:水与大气环境治理
    • 编译者:胡晓语
    • 发布时间:2025-08-27
    •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富含能量的糖分子,这一过程是几乎所有生命形式的基础。动物和人类可以“燃烧”这些碳水化合物,再次利用其中储存的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完成循环。这一模型也有望成为环保燃料的关键。研究人员正模仿自然光合作用,利用太阳能生产高能量化合物,如氢气、甲醇和合成汽油。这些燃料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与生产燃料所需的二氧化碳相当,从而实现碳中和。 在《自然化学》期刊上,奥利弗·文格教授和他的博士生马蒂斯·布兰德林报告了一个实现人工光合作用的重要中间步骤:他们开发了一种能够在光照下同时储存四个电荷的分子,其中两个为正电荷,两个为负电荷。多个电荷的中间储存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重要前提,这些电荷可用于驱动反应,例如将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该分子由五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执行特定任务。分子的一侧有两个部分在过程中释放电子并带有正电荷,另一侧的两个部分捕捉电子并变得带负电荷。在中间,化学家放置了一个能够捕捉阳光并启动反应(电子转移)的组件。研究人员通过两次闪光灯照射分子,逐步产生四个电荷。第一次闪光触发反应,产生一个正电荷和一个负电荷,这些电荷移动并参与后续反应。
  • 《模拟光合作用,浙大首次研制出转化率达10%的敏化太阳能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15
    • 随着能源矛盾的日益显现,寻找清洁、可持续的能源成为世界性课题。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和需求国,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属于下一代光伏技术,作为色彩绚丽的透明电板在产业化方面已崭露头角。去除电解质中的挥发性组分并保证高效率和耐久性是获得户外器件长期应用的先决条件。   近日,浙江大学化学系王鹏教授课题组与瑞士联邦理工学院Michael Gr?tzel教授课题组合作,在光热稳定的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外科学家基于理论计算和他们前期开发的模型染料C218,将氰基丙烯酸电子受体用三元苯并噻二唑-乙炔-苯甲酸替代,合成出具有更宽光谱响应的窄能隙有机染料C268,与宽能隙的染料SC4在二氧化钛表面共接枝,首次研制出强耐久且能量转换效率达10%的无挥发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新一代能源 模拟光合作用   自然界中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为有效的固定太阳光能的过程,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就是模仿光合作用原理,研制出来的一种新型太阳电池。其由低成本的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染料敏化剂、氧化还原电解质、对电极和导电基底几个关键元件组成。   如果知道树叶的结构,你会很好地理解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从结构上来看,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就像人工制作的树叶,只是植物中的叶绿素被敏化剂所代替、而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结构则取代了树叶中的磷酸类酯膜。   无挥发性   目前高效的染料敏化电池的电解液都采用乙腈作为溶剂,这种溶剂沸点仅有81.6摄氏度,就像香水一样,极易挥发,严重影响太阳电池的使用寿命。   王鹏等人使用室温熔盐作为电解质,也就是在室温下,完全由离子组成的液体导电材料。这种熔盐没有蒸气压,且遇火不会燃烧。通过大量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筛选,最终他们找到了粘度低、导电率高的盐作为电池的电解液,解决了因挥发性溶剂而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不易脱附   染料吸附在纳米半导体材料(通常为二氧化钛)的表面,就好比墙上的油漆,容易脱附。   王鹏课题组通过修饰染料的化学结构来降低染料极性,使得染料在电解液中溶解度大大降低,让染料像贝壳一样牢固附着在二氧化钛半导体这块石头上。这样的设计,可使太阳电池在室外工作到10到20年。   高效转化   之前同类的太阳能电池能量转化效率低的原因是吸收转化的太阳能少。   王鹏教授等人基于他们前期开发的模型染料C218,将氰基丙烯酸电子受体用三元苯并噻二唑-乙炔-苯甲酸替代,合成出具有更宽光谱响应的窄能隙有机染料C268。通过超快发光动力学测量发现,基于C268染料的器件具有更大短路光电流的起因在于该染料长的激发态寿命。在此基础上,作者将窄能隙的C268染料与宽能隙的染料SC4在二氧化钛表面共接枝,获得致密且牢固的混合自组装单分子层,首次实现了能量转换效率达10%的无挥发染料敏化太阳电池。该器件在85摄氏度老化1000小时后,能量转换效率的保有率仍在90%以上,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具有诸多优势:它可作为玻璃幕墙、屋顶或窗户等,实现光伏建筑一体化,在低成本情况下实现建筑能源的自给,且无化学污染,整体性好,还可做成多种颜色,兼具美观;其弱光效应好,每天工作时间可以超过8小时,远高于硅晶体太阳能电池每天约4小时的工作时间,补足了其发光效率相对较低的不足。这种新型太阳能电池已经进入产业化,在奥地利的第二大城市格拉茨,当地科学城的地标性建筑的屋顶,装设了一千平方米的半透明太阳电池板;瑞士科技会展中心位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校园北部,在彩色的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的妆点下,建筑物既富科技感又不失华丽。“未来新型的染料敏化太阳能池将拥有更大的市场,比如就欧盟而言,提出到2025年新建建筑物能耗自供应能力占到25%。”王鹏说。这项研究得到了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