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域温压条件下硫化氢-水体系模拟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9-18
  • 近日,深海极端环境模拟研究室蒋磊研究团队,报道了广域温压条件下H2S–H2O体系模拟研究的实验结果,并与西北大学孙睿教授合作优化了相关的热力学计算模型。

    1)基于拉曼光谱和高压可视反应腔实验平台,建立了硫化氢在纯水中浓度的定量分析方法,系统测定了广域温压范围内(303.15<T<573.15 K, P<100 MPa) 硫化氢在纯水中的溶解度,拓展了前人的数据范围;以新获取的实验数据为基础,优化了硫化氢溶解度的计算模型。

    此项研究在线发表于《Chemical Geology》(Jiang L*, Xin Y, Chou I-M*, Sun R. 2020, Raman spectroscopic measurements of H2S solubility in pure water over a wide range of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and a refined thermodynamic model)

    全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09254120303557

    2)利用高压可视反应腔以及光学显微镜实验平台,系统分析了H2S水合物的形成条件,获取了水合物-溶液-硫化氢气体相、水合物-溶液-硫化氢液体相的相平衡数据,扩展了前人实验的温压范围(272.4 <T< 307.7 K, 0.0986<P< 66.128 MPa)。在此基础上,利用本文的实验数据,优化了现有热力学模型的计算精度,为水合物相关的地质应用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数据和计算模型。

    此项研究在线发表于《Journal of Chemical & Engineering Data》(Sun J, Xin Y, Chou I-M, Sun R, and Jiang L*. 2020, Hydrate stability in the H2S–H2O system–visual observations and measurements in a high-pressure optical cell and thermodynamic models)

    全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jced.0c00217

  • 原文来源:se.cas.cn/yjjz2015/2020/202009/t20200910_5691487.html
相关报告
  • 《天然气水合物“记忆效应”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2-05
    • 天然气水合物(简称水合物)的“记忆效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水合物分解产生的水比没有水合物形成历史的水更容易再次生成水合物。“记忆效应”是目前水合物基础研究领域争执的热点基础问题之一。“记忆效应”导致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发生二次生成堵塞风险提高,导致开采产气效率降低。因此,摸清水合物记忆效应的主控因素、揭示其产生机理对制定合理的开采调控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水合物“记忆效应”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水合物“记忆效应”烈度大小缺乏定量的表征方法;由于水合物合成-分解-再合成过程耗时耗力且水合物成核随机性极强,导致“记忆效应”研究效率低、结果不确定性强。 针对上述难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科研人员自主研发了全可视水合物成核概率探测装置,提出了采用恒速降温方法强制水合物快速成核以提高实验效率的方法,引入成核概率曲线来定量表征水合物的形成概率分布特征。基于上述方法,采用甲烷-丙烷(C1:90%+C3:10%)混合气模拟实际天然气组分,探讨了水合物分解过热度、分解周期、分解压力等因素对水合物“记忆效应”的定量影响规律。 上述研究的亮点结论主要包括:(1)水合物“记忆效应”不会随着合成-分解-再合成轮次的增大而增大,而是在呈现出一定的随机分布特征;(2)随着水合物分解过热度的增大和分解时间的延长,其“记忆效应”线性退化,当水合物在过热度14K条件下持续分解60min以上时,“记忆效应”消失;(3)水合物“记忆效应”与成核概率确定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成核概率随机性的升高并不意味着“记忆效应”的降低。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科研人员提出了水合物“记忆效应”的形成机制:在水合物分解溶液中存在大量的微纳米气体微团,气泡微团与周围水溶液的接触面上存在大量的双电层,而双电层特性的演化直接决定了“记忆效应”的强弱及其随水合物分解条件的演化特征。 上述研究成果在能源领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Fuel以“Nucleation probability and memory effect of methane-propane mixed gas hydrate”(甲烷-丙烷混合气体的成核概率及记忆效应)为题在线发表。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固定成员、青年科学家李彦龙为论文第一作者,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主任吴能友研究员为论文第一通讯作者。该成果由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 41976074; 41906189)和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项目(No. ts201712079)的联合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6236120331008
  • 《硫化氢水合物溶解度及热力学模型构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29
    • 近日,深海极端环境模拟研究室在国际期刊《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上发表了题为“Experimental determination and thermodynamic modeling of the hydrogen sulfide hydrate solubility in wat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测量了H2S水合物溶解度,并给出了热力学预测模型。 H2S水合物溶解度是与H2S水合物处于相平衡时水溶液中的H2S溶解量,它是维持水合物稳定所需的最低H2S浓度,在含硫天然气流动保障和H2S分离处理中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采用高压可视反应腔技术和激光拉曼光谱定量分析方法,测量了273.15-301.15K和相应温度下的三相平衡压力到100MPa范围内的H2S水合物溶解度,并基于van der Waals–Platteeuw理论建立了热力学模型,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相应温压条件下的H2S水合物溶解度。 上述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提供经费支持,论文第一作者为吴传军助理研究员和陈姜智副研究员,两位分别负责实验研究以及热力学模型构建,蒋磊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ces.2023.119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