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气水合物“记忆效应”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2-05
  • 天然气水合物(简称水合物)的“记忆效应”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由水合物分解产生的水比没有水合物形成历史的水更容易再次生成水合物。“记忆效应”是目前水合物基础研究领域争执的热点基础问题之一。“记忆效应”导致水合物开采过程中发生二次生成堵塞风险提高,导致开采产气效率降低。因此,摸清水合物记忆效应的主控因素、揭示其产生机理对制定合理的开采调控方案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水合物“记忆效应”的研究大都停留在定性分析层面,水合物“记忆效应”烈度大小缺乏定量的表征方法;由于水合物合成-分解-再合成过程耗时耗力且水合物成核随机性极强,导致“记忆效应”研究效率低、结果不确定性强。

    针对上述难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科研人员自主研发了全可视水合物成核概率探测装置,提出了采用恒速降温方法强制水合物快速成核以提高实验效率的方法,引入成核概率曲线来定量表征水合物的形成概率分布特征。基于上述方法,采用甲烷-丙烷(C1:90%+C3:10%)混合气模拟实际天然气组分,探讨了水合物分解过热度、分解周期、分解压力等因素对水合物“记忆效应”的定量影响规律。

    上述研究的亮点结论主要包括:(1)水合物“记忆效应”不会随着合成-分解-再合成轮次的增大而增大,而是在呈现出一定的随机分布特征;(2)随着水合物分解过热度的增大和分解时间的延长,其“记忆效应”线性退化,当水合物在过热度14K条件下持续分解60min以上时,“记忆效应”消失;(3)水合物“记忆效应”与成核概率确定性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成核概率随机性的升高并不意味着“记忆效应”的降低。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科研人员提出了水合物“记忆效应”的形成机制:在水合物分解溶液中存在大量的微纳米气体微团,气泡微团与周围水溶液的接触面上存在大量的双电层,而双电层特性的演化直接决定了“记忆效应”的强弱及其随水合物分解条件的演化特征。

    上述研究成果在能源领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Fuel以“Nucleation probability and memory effect of methane-propane mixed gas hydrate”(甲烷-丙烷混合气体的成核概率及记忆效应)为题在线发表。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固定成员、青年科学家李彦龙为论文第一作者,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主任吴能友研究员为论文第一通讯作者。该成果由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共同完成。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No. 41976074; 41906189)和泰山学者特聘专家项目(No. ts201712079)的联合资助。

    原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16236120331008

  • 原文来源:http://www.qnlm.ac/page?a=5&b=2&c=259&d=1&p=detail
相关报告
  • 《天然气水合物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20
    •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科研人员在水合物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提出了一种基于控制体有限元法和有限元混合的流-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为水合物开采的产能和力学稳定性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数值模拟研究手段。 天然气水合物的开采是一个涉及渗流、传热、水合物相变及沉积物力学变形的THMC多物理场耦合过程。从研究对象来看,其中渗流、传热和水合物相变可视作流体力学问题,而沉积物变形则是固体力学问题。由于研究对象的不同,流体和固体系统应当使用不同的数值方法来处理。目前,水合物THMC耦合数值模拟方法有两种研究思路:第一种是使用有限体积法计算流体系统,而使用有限元法处理固体系统;第二种思路则是全部使用有限元方法同时处理流体系统和固体系统。然而,第一种方法在流固耦合过程中存在需要插值以及流体系统的网格不适用于固体系统的问题;第二种方法则存在着流体系统局部不守恒从而造成不收敛和非物理意义解的问题。 该研究提出了一种控制体有限元和有限元混合的新思路,在全非结构网格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对偶的控制体网格,在控制体网格上用有限体积法结合有限元的插值函数进行流体系统的求解,而固体系统则在原网格上使用有限元法求解。这样一套新的研究思路有几个方面的优势:①构建的控制体使得流体系统和固体系统的求解变量位于相同的节点上,在保证流体系统求解局部守恒性的同时避免了流-固耦合的插值和网格不适应的问题;②引入有限元插值函数进行多点流量近似(Multiple-point flux approximation, MPFA),避免了传统有限体积法对网格正交性的要求,可以使用完全非结构网格构建复杂的几何模型。基于上述算法,该团队开发了一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值模拟器QIMGHyd-THMC,利用室内模拟实验的结果和国际主流数值模拟软件对该模拟器进行了验证。该研究为水合物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框架。 成果以“Coupled thermal-hydrodynamic-mechanical–chemical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gas production from hydrate-bearing sediments based on hybrid finite volume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基于控制体有限元(CVFEM)和有限元(FEM)混合的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渗流、传热、相变和变形的多场耦合数值模拟)”为题在线发表于岩土工程领域顶级期刊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计算机和岩土工程),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万义钊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吴能友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自主课题(MMRZZ20180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06187、41976205)、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19BD058)和泰山学者特聘专家计划(ts201712079)等共同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6352X2200057X
  • 《突破 | 半导体所在氮化物位错演化机制及光电神经网络器件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7-24
    • III-族氮化物多采用蓝宝石衬底异质外延生长,由于大的晶格失配和热失配,导致高密度穿透位错(108-1010),极大地影响氮化物发光器件、电子电力器件性能。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刘志强研究员团队长期聚焦氮化物生长界面研究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明确了原子尺度氮化物/蓝宝石生长界面构型,阐明了原子尺度界面应力释放机制。近期,半导体所刘志强研究员团队与北京大学高鹏教授,福州大学吴朝兴教授、郭太良教授,韩国汉阳大学Tae Whan Kim教授团队合作,在氮化物位错演化机制及光电神经网络器件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当前对于穿透位错的有效抑制手段有限且低效。为了进一步揭示氮化物生长界面的原子尺度位错演化过程,有效降低穿透性刃位错密度,半导体所刘志强研究员团队与北京大学高鹏教授团队开展合作,对GaN /Al2O3界面进行了平面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分析,同时观察到了摩尔图案(Moiré patterns)变形和失配位错的终止;并对摩尔图案变形区域进行原子级表征,基于原子结构以及伯格斯矢量分析,确定导致摩尔图案变形的缺陷类型为穿透刃位错,从而证明外延层中的穿透刃位错起源于界面处失配位错的融合反应(图1-2)。 基于此氮化物穿透位错演化机制的新理解,研究人员构建了滑移界面,降低了滑移势垒,引入了新的应力释放途径,从而揭示了氮化物生长界面位错原子级演化过程,提出了从源头上抑制位错生成的外延新思路,最终实现GaN外延层穿透刃位错密度降低近一个数量级。 基于高质量外延材料的氮化物光电器件是实现类脑神经网络的技术路线之一。半导体所刘志强研究员团队与福州大学吴朝兴教授,郭太良教授、韩国汉阳大学Tae Whan Kim教授团队合作,构建了基于高质量nano-LED的人工感知神经网络,模拟了人类神经系统中的多通路信号传递过程。 人脑神经元的应答是即时、高度并行、复杂输出的,构建仿生神经形态电子系统是类脑计算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在交流脉冲驱动下,nano-LED生成具有记忆效应的电致光信号脉冲,利用光脉冲波形中的特征波峰对多个分布式传感器的电信号进行编码,并在人工感知神经网络中无串扰同步传输。构建的人工感知神经网络成功模拟了人脑的触觉感知,识别准确率达到98.88%。 图1 GaN/Al2O3界面STEM-HAADF刃位错直接观测图像及原子结构示意 图2 GaN/Al2O3界面穿透刃位错演化机制 图3 基于记忆电致发光的传入神经系统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