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釜山大学开发高效钠离子电池负极》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09
  •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长循环寿命,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然而,锂的成本高、储量有限,因此需要开发替代储能系统,比如钠离子电池(SIB)。

    (图片来源:釜山大学)

    钠具有与锂相似的物理化学性质,而且能提供可持续性和成本效益。然而,钠的离子较大,扩散动力学缓慢,难以适应商用碳负极中的碳微结构,因此SIB负极存在结构不稳定和存储性能差的问题。使用掺杂杂原子的碳质材料,有望解决这些问题,但其制备过程复杂、昂贵和耗时。

    据外媒报道,最近,由韩国釜山国立大学(Pusan National University)的Seung Geol Lee教授负责的团队,使用喹吖啶酮(quinacridones)作为前体来制备碳质SIB负极。诸如喹吖啶酮的有机染料拥有不同的结构和功能团,从而产生不同的热分解行为和微结构。当用作储能材料的前体时,热解的喹吖啶酮可以极大地改变二次电池的性能。因此,可以通过控制有机染料前体的结构来打造高效电池。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重点关注2,9-二甲基喹吖啶酮(2,9-DMQA)。这种材料拥有平行分子填充结构,在600°C下热解时,可从淡红色变成黑色,残炭率高达61%。研究人员接下来进行了全面的实验分析,以描述潜在的热解机制。

    研究人员提出,甲基取代基在450°C时会分解产生自由基,从而形成多环芳烃。多环芳烃具有纵向生长微结构,这是由平行堆积方向上的键桥而产生的。此外,2,9-DMQA中的含氮和含氧官能团会释放气体,从而在微观结构中形成无序区域。相反,热解未取代喹吖啶酮形成高度聚集的结构。由此可以看出,形态发展受到前体晶体取向的极大影响。

    此外,在600°C下热解的2,9-DMQA,作为SIB负极表现出高倍率性能(在0.05 A/g时为290 mAh/g)和卓越的循环稳定性(在5 A/g时为134 mAh/g,持续1000个循环)。由于表面限制和层间距离增加,含氮和含氧基团可进一步提高电池存储。

    Lee教授表示:“诸如喹吖啶酮的有机染料,可用作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提供高效率,用于量产大规模储能系统。”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67418.html
相关报告
  • 《韩国研究人员开发新方法提升钠离子电池寿命与性能》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6-20
    • 近日,韩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通过在电池电解质中引入锂盐来提高钠离子电池(SIB)寿命和性能的方法。 研究表明,在电解液中添加六氟磷酸锂(LiPF?)后,电池在4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92.7%的容量,较之前报道的同类电池通常80%的容量保持率有所提升。 韩国电子技术研究所(KETI)和江原国立大学的研究团队在新闻稿中表示,在电解质中添加LiPF?可显著改善硬碳阳极上坚固固体电解质界面相(SEI)层的形成,且添加LiPF?的电解质的可扩展合成凸显了其在实际SIB应用中的潜力。 钠离子电池正被探索作为锂离子技术的替代方案,其优势在于全球储量丰富且成本低于锂,可能适用于大规模储能,而大规模储能是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所必需的。然而,SIB的商业化发展面临着与电池组件随时间衰减相关的挑战。 由Ji - Sang Yu教授和Hyun - seung Kim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锂盐添加剂通过双重作用过程改变电池的内部化学性质。 在负极保护方面,锂盐的存在有利于在硬碳负极上形成更稳定的SEI层,该保护层比标准的钠基SEI溶解性更低,从而减少电解质的分解。在增强阴极方面,锂离子掺杂在O3型阴极的表面,形成了研究人员所称的“锂离子柱”。新闻稿称,O3型阴极表面轻微掺杂锂离子形成了一种结构增强体,起到支柱作用,防止层状结构坍塌,并减少循环过程中的气体产生。坚固SEI层的形成和O3型阴极表面的稳定显著提高了循环性和容量保持率。 使用差示电化学质谱法进行分析表明,二氧化碳气体释放量减少,这是电解质降解的指标。利用显微镜技术进行的循环后检查显示,阴极结构得到保留,阳极上的SEI稳定。 研究人员表示,这种电解质的可扩展合成为钠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指明了方向。这项研究有助于持续开发具有成本效益的钠离子电池技术,以实现更可持续的能源未来。新闻稿总结道,这项研究获得的见解可以指导开发更高效、更具成本效益的钠离子电池技术。
  • 《科学家发现钠离子电池阳极的储能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18
    • 来自斯科尔科沃科学和技术学院(Skoltech)和莫斯科国立大学(MSU)的科学家们确定了与钠离子电池(SIB)阳极材料中的电荷存储相关的电化学反应类型,这是一类很有前途的新型电化学电源。他们的研究结果以及该团队开发的阳极制造方法将有助于使SIB在俄罗斯及其他地区的商业化进程更加接近。该研究发表在《Electrochimica Acta》上。   如今,锂离子电池(LIB)是最受欢迎的电化学电源,被广泛应用于从手机(几瓦时)到发电厂的缓冲系统(数百万瓦时)的各种领域。对锂离子电池的需求和存储设备的平均尺寸都在不断增长,然而这种增长趋势却遇到了多重障碍,如锂盐的高成本、全球锂储量有限以及各国含锂矿床分布不均等。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全球科学家都在研究SIB,这种替代技术可能会挑战LIB和广泛使用的铅酸电池。   钠是地壳中第六大常见元素。与锂相比,其盐类的价格要便宜100倍左右。虽然在化学性质上与锂相似,但钠还有其他的区别,这就需要在SIB设计中采用新的方法。电池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阴极、阳极和电解质。阴极或电解质的成分和结构有广泛的多样性,而阳极仍然是一个绊脚石。成功用于LIB的石墨不能用于SIB,因为碳六边形和钠阳离子的尺寸相差太大,无法提供夹层。硬碳似乎是唯一可以真正用于阳极的材料。由扭曲的石墨状层的不规则排列形成的硬碳表现出与LIB中的石墨相当的钠离子存储性能,然而仍然不清楚为什么以及如何发生这种情况。   "关于钠如何被引入硬碳中,有几种假说。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验证并稍微扩展了其中的一个假设。我们发现,硬碳表现出夹层型行为,以积累大部分电荷,这是个好消息。夹层正是电池所需要的,而与 "假电容 "相关的表面过程则是超级电容器的责任,它在化学电源中形成了一个非常狭窄的发展空间。有趣的是,我们的日本同事,也是我们的主要研究者和MSU博士生的研究导师Zoya Bobyleva一开始就持有完全不同的观点。他是世界上SIB和硬碳领域的顶级专家之一,我们很难说服他我们是对的,但我们做到了!"Skoltech能源科技中心(CEST)和MSU的项目负责人和高级研究科学家Oleg Drozhzhin说。   去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三位 "开发锂离子电池 "的科学家。其中一位获奖者要归功于硬碳,这种负极材料在大约三十年前给锂离子电池技术带来了生命,后来被石墨取代。现在,硬碳可以再次催生一项新技术。   "这项工作非常了不起,不仅展示了硬碳在钠离子体系中的工作原理,而且找到了一种方法,可以生产出与LIB中石墨容量相当的超过300mAh/g的硬碳。创建和优化一种新的方法需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努力,而这些努力通常都停留在幕后,几乎没有在科学论文中报道过,所以对我们来说,展示最终的成果很重要:我们成功地制造出了好的SIB阳极材料,我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工作的。"MSU化学学院电化学系主任、Skoltech教授Evgeny Antipov评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