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一周(7.2-7.8)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09
  • 1. 共价有机骨架的单晶 x 射线衍射结构表征

    (Single-crystal x-ray diffraction structures of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材料名称:大型单晶三维亚胺基 COF

    研究团队: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Omar M. Yaghi 研究组

    结晶问题是多孔共价有机骨架(COF)化学中的突出挑战。它们的结构表征仅限于基于粉末 X 射线或电子衍射数据的建模和解决方案。还尚未有适合于 X 射线衍射表征的 COF 单晶的报道。Ma 等人开发了一种生长大型单晶三维亚胺基 COF(COF-300、水合形式的 COF-300、COF-303、LZU-79 以及 LZU-111)的通用步骤。高质量的晶体使得能够收集高达 0.83 埃分辨率的单晶 X 射线衍射数据,从而产生明确的解决方案和精确的各向异性细化。诸如相互渗透程度,水合形式中水的排列,反向亚胺连接性,连接无序和罕见拓扑结构等特征都得到了原子精度(这方面没有单晶体无法确定)的一一揭秘。(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t7679)

    2. 单晶二维共价有机骨架的晶种生长

    (Seeded growth of single-crystal two-dimensional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材料名称:二维共价有机骨架

    研究团队:美国西北大学 William R. Dichtel 研究组

    将单体聚合成周期性二维网络,提供了结构上精确的分层大分子片,且其能表现出所需的机械、光电和分子传输性质。合成二维共价有机骨架(2D COF)方法一般是基于单体聚合,但通常容易得到包含聚集纳米级微晶的分散粉末。Evans 等人发现可以使用两步法控制 2D COF 的形成,其中将单体缓慢加入预制的纳米颗粒晶种中。得到的 2D COF 被分离为单晶微米化颗粒。相对于多晶粉末样品,分散的 COF 纳米颗粒的瞬态吸收光谱显示信号质量改善了两到三个数量级,并且表明了激子扩散尺度比此前方法更长。这些发现使得对合成二维聚合物结构和性质的广泛探索成为了可能。(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r7883)

    3. 对金刚石中非环境敏感固态自旋缺陷的观测

    (Observation of an environmentally insensitive solid-state spin defect in diamond)

    材料名称:金刚石

    研究团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 Nathalie P. de Leon 研究组

    设计操纵相干系统是量子科学的核心目标。金刚石中的色心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方法,它具有将原子的相干性与固态平台的可扩展性结合起来的潜力。Rose 等人报导了一种对声子和电场噪声引起的环境退相干不敏感的色心:硅空位的中性电荷状态(SiV0)。通过精心的材料工程设计,实现了注入硅到 SiV0 超过 80% 的转换率。SiV0 表现出了接近 1 分钟的自旋晶格弛豫时间和接近 1 秒的相干时间。其光学特性非常好,其约 90% 的发射进入了零声子线和近变换限制的光学线宽。这些组合特性使 SiV0 成为了一种用于量子网络应用的很有前景的缺陷。(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o0290)

    4. 一种用于电网储能的中温石榴石型基于固体电解质的熔融锂电池

    (An intermediate temperature garnet-type solid electrolyte-based molten lithium battery for grid energy storage)

    材料名称:石榴石型固体电解质熔融锂电池

    研究团队:中国清华大学伍晖研究组和斯坦福大学崔屹研究组

    电池是一种极具吸引力的电网储能技术,但是具有电网所需功能(具有大功率容量、高安全性和低成本)的可靠电池系统仍未出现。Jin 等人报告了一种由熔融锂阳极、熔融 Sn-Pb 或 Bi-Pb 合金阴极以及石榴石型 Li6.4La3Zr1.4Ta0.6O12(LLZTO)固体电解质管构成的基于固体电解质的熔融锂电池。并表明,组装的 Li||LLZTO||Sn-Pb 和 Li||LLZTO||Bi-Pb 电池可以在分别在 50 mA·cm-2 和 100 mA·cm-2 电流密度下在 240℃ 的中间温度下稳定循环约一个月,并几乎没有容量衰减,平均库仑效率达 99.98%。此外,电池具有大功率容量,Li||LLZTO||Sn-Pb 的电流密度高达 300 mA·cm-2(90 mW·cm-2),Li||LLZTO||Bi-Pb 的电流密度高达 500 mA·cm-2(175 mW·cm-2)。这一设计为工作在中间温度、高安全系数和低资本和维护成本的电网储能提供了前景。(Nature Energy DOI: 10.1038/s41560-018-0198-9)

    5. 通过对光催化 Cu2O 颗粒中的不对称照射进行电荷分离

    (Charge separation via asymmetric illumination in photocatalytic Cu2O particles)

    材料名称:Cu2O

    研究团队: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范峰滔和李灿研究组

    太阳能驱动的光催化反应为可持续燃料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途径。而这些过程都依赖于光生电荷的有效分离,因此理解和探索电荷分离的驱动力是提高光催化性能的关键。 Chen 等人利用表面光电压显微镜,证实了可以通过不对称光照射高对称性 Cu2O 光催化剂颗粒使光生电荷有效分离。空穴和电子分别转移到了单个光催化粒子的照射区域和阴影区域。定量结果表明,电子和空穴迁移率之间的内在差异使得扩散控制的电荷分离过程能够强于传统内建电场(40 mV 对 10 mV)。基于这些发现,Chen 等人在单个光催化粒子上对空间分离的氧化还原助催化剂进行了组装,通过这一做法,将典型光催化反应的性能提高了 300%。这些发现突出强调了电荷迁移率差异引起的驱动力以及在光催化中利用不对称光照射进行电荷分离。(Nature Energy DOI: 10.1038/s41560-018-0194-0)

    6.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和统计学习确定单金属原子和氧化物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趋势

    (Interaction trends between single metal atoms and oxide supports identified with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and statistical learning)

    材料名称:单金属原子及氧化物载体

    研究团队: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Michael J. Janik 和 Thomas P. Senftle 研究组

    单原子催化剂提供了高反应性和选择性,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昂贵的活性金属组分。 但是它们易烧结,其中的单个金属原子会聚集成热力学稳定的簇。对于防止烧结来说,调节单个金属原子和氧化物载体之间的结合强度是至关重要的。O’Connor 等人应用密度泛函理论以及基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的统计学习方法,来识别预测单个金属原子和氧化物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的性质描述符。并展示了界面结合是与负载金属(例如通过氧化物形成能进行测量的亲氧性)和载体(例如通过氧空位形成能进行测量的还原性)的物理性质相关的。这些性质可用于凭经验筛选金属-载体对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从而有助于设计对抗烧结稳固的单原子催化剂。(Nature Catalysis DOI: 10.1038/s41929-018-0094-5)

    7. 对透过基于分层石墨烯的纳米多孔膜的离子扩散的低压静电调节

    (Low-voltage electrostatic modulation of ion diffusion through layered graphene-based nanoporous membranes)

    材料名称:基于分层石墨烯的纳米多孔膜

    研究团队: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Jefferson Zhe Liu 和 Dan Li 研究组

    纳米局限中的离子传输与体材料中的离子传输是不同的,并且纳米局限中的离子传输已经在科学和工程学科中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对于纳米多孔材料的诸多能量和水应用,在浓度驱动的离子扩散的同时还经受由表面电荷或外部施加的电势引起的局部电场。 由于在严重的纳米限制(<2nm)下具有独特的拥挤分子间力,离子的传输行为会受到由表面电位诱导的界面电双层(EDL)的影响,具有复杂的含义,并产生特殊的离子动力学。然而,研究这种表面电位及其与纳米局限的耦合是如何操纵离子扩散的,在实验上仍然是一个挑战。Cheng 等人利用基于层状石墨烯的纳米多孔膜中的可调节纳米局限结构,展示了低于 2nm 的受限离子扩散可以被表面电位诱导的 EDL 大幅调节。根据电势标志,离子对的组合和浓度、扩散速率都可以被可逆地调制,并且在 0.5 伏内增强 4~7 倍,盐浓度梯度直跨海水盐度。建模表明了这种异常增强的扩散与严重纳米局限下的强离子相关性有关,且不能用传统的理论预测来解释。(Nature Nanotechnology DOI: 10.1038/s41565-018-0181-4)

    8. 高摩尔比非燃电解液用于锂离子和锂金属二次电池

    (Non-flammable electrolytes with high salt-to-solvent ratios for Li-ion and Li-metal batteries)

    材料名称:非燃磷酸酯电解液

    研究团队:美国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刘俊研究组

    不易燃的电解质本质上可以消除火 灾危险并提高电池安全性,但是由于阳极表面的强催化活性,它们与电极材料尤其是石墨阳极的相容性仍然是一个障碍。Zeng 等人报导了一种通过调节 Li 盐与溶剂的摩尔比来改善非易燃磷酸酯电解液稳定性的方法。在高 Li 盐-溶剂摩尔比(约 1:2)下,磷酸酯溶剂分子大部分与 Li+ 阳离子络合,并且可以有效地抑制溶剂分子对石墨阳极的反应性。具有这些电解质的商业 18650 锂离子电池也已被证明了,具有高循环库仑效率(99.7%)、良好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 此外,这些不易燃的电解质对 Li-金属电极的反应性相对降低了。并证明了在 Li-Cu 半电池中的非枝晶的 Li-金属电镀和剥离具有高库仑效率(>99%)和良好的稳定性。(Nature Energy DOI: 10.1038/s41560-018-0196-y)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214882
相关报告
  • 《《自然》《科学》一周(1.8-1.14)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15
    • 1. 一种包含自分选双纳米纤维网络的自适应超分子水凝胶 (An adaptive supramolecular hydrogel comprising self-sorting double nanofibre networks) 材料名称:软材料 研究团队:日本京都大学 Hamachi研究组 新型软材料应该包含多种超分子纳米结构,并可以独立控制这些结构对外部刺激的响应(例如组装和拆卸)。这种多组分系统在活细胞中便存在,并且响应于外部刺激而控制由蛋白质、脂质、DNA 和 RNA 组成的各种超分子组装体的形成和分解;但想通过人造来模仿仍具有很大的挑战。Shigemitsu 等人提出了一个混合水凝胶组成的自分选的双网络纳米纤维,其中每个网络都独立响应外部刺激。通过添加 Na2S2O4 或细菌碱性磷酸酶可以改变水凝胶的机械性质和释放其包封蛋白的速率。值得注意的是,凝胶的性质取决于施加外部刺激的顺序。包含正交刺激响应性超分子组装体的多组分水凝胶将适用于设计新型的适应性材料。(Nature Nanotechnology DOI: 10.1038/s41565-017-0026-6) 2. 铯铅卤化物钙钛矿中明亮的三重态激子 (Bright triplet excitons in caesium lead halide perovskites) 材料名称:铯铅卤化物钙钛矿 研究团队:瑞士Rainò和Norris研究组 纳米结构半导体是由被称为激子的电子态发光的。对于有机材料,洪德规则规定,最低能量的激子是发射贫乏的三重态。对于无机半导体,类似的规则预测这种三重态的类似物被称为“暗激子”。由于暗激子释放光子很缓慢,阻碍了无机纳米结构的发射,所以一直在寻求不遵循这些规则的材料。然而,尽管进行了相当多的实验和理论工作,但是仍没有发现最低激子能够发光的无机半导体。Becker 等人对此的研究表明,铯铅卤化物钙钛矿(CsPbX3,其中 X = Cl,Br 或 I)中的最低激子涉及高发射三重态。首先利用有效质量模型和群理论来证明当钙钛矿的导带中的强自旋轨道耦合与 Rashba 效应相结合时可能出现这种状态。然后,将模型应用于 CsPbX3 纳米晶体,并在单纳米晶体水平上测量了尺寸和组分依赖性荧光。最低激子明亮的三重特征解释了这些材料的异常光子发射率,该速率分别比在室温和低温温度下任何其它半导体纳米晶体快约 20 和 1000 倍。通过分析低温荧光光谱中的精细结构,进一步证实了这种明亮的三重态激子的存在。对于已经用于照明、激光器和显示器的半导体纳米晶体,这些激子可以使材料的发射更加明亮。更普遍地说,这一结果为识别其它表现出明亮激子的半导体提供了标准,对于光电子器件具有潜在的意义。(Nature DOI: 10.1038/nature25147) 3.CePd3 中的相干带激发:中子散射与从头算理论的对照 (Coherent band excitations in CePd3: A comparison of neutron scattering and ab initio theory) 材料名称:CePd3 研究团队: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Osborn研究组 中间价化合物与许多强相关电子系统一样,被认为显示了从非相干波动局部磁矩的高温状态到相干杂化带的低温状态的交叉。Goremychkin 等人表明对 CePd3 动态磁化率的非弹性中子散射测量,为基于动力学平均场理论的从头计算提供了基准。由于在低温下形成了相干的 f-电子带(振幅由局部粒子-空穴相互作用大幅增强),因此磁响应与动量强相关。实验与理论之间的一致性表明 Goremychkin 等人对 f-电子相干的温度依赖性具有可靠的第一原理的理解。(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n0593) 4. 通过解耦存储和供电提高生物光伏的功率密度 (Enhancing power density of biophotovoltaics by decoupling storage and power delivery) 材料名称:生物光伏器件 研究团队:剑桥大学Howe和Knowles研究团队 利用光合生物作为活性材料来收集光的生物光伏设备(BPV)具有与合成和非生物光伏有关的一系列吸引人的特征,包括其环境友好性和自我修复能力。但 BPV 的效率目前低于合成类似物的效率。Saar 等人展示的 BPV 具有超过 0.5 W•m-2 的阳极功率密度,该值是此前 BPV 的五倍。这一点是通过使用增强了电子输出特性的蓝细菌突变体以及基于微型流动的设计实现的,而这种设计允许独立优化充电和电力输送过程,以及通过利用层流来分离阴极液和阳极液流从而实现无膜运作。这些结果表明,有源元件的微型化和流量控制的解耦操作以及 BPV 设计中所涉及的核心过程的独立优化是提高功率输出的有效策略,因此 BPV 具有作为可行系统用于可持续能源生产的潜力。(Nature Energy DOI: 10.1038/s41560-017-0073-0) 5. 纳米光电机械系统 (Nano-opt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 材料名称:纳米光电机械系统 研究团队:丹麦Midolo的研究组 全球范围内的实验室正在开发一种新型的混合系统,它能够将纳米级器件的光学、电学和机械自由度联系在一起。这些纳米光电机械系统(NOEMS)为实现以高速度低功耗控制纳米光子结构中的光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借鉴光学机械领域的概念和技术进步,在经典和量子领域,这些 NOEMS 还具有在微波和光学信号之间作为高效、低噪音传感器的潜力。Midolo 等人前瞻性地讨论了 NOEMS 的基本物理极限,回顾了其实现的最新进展,并提出了在这个领域进一步发展的潜在途径。(Nature Nanotechnology DOI: 10.1038/s41565-017-0039-1) 6. 有序大孔-微孔金属有机骨架单晶 (Ordered macro-microporous metal-organic framework single crystals) 材料名称:金属有机骨架单晶 研究团队:华南理工大学李映伟研究组 Shen 等人在金属有机骨架(MOF)单晶内构建了高度定向和有序的大孔,以单晶形式开放了三维有序的大孔-微孔材料(即含有大孔和微孔的材料)中的区域。该方法依赖于聚苯乙烯纳米球整体式模板和双溶剂诱导异质成核方法的强大成型效果。该过程使 MOF 在有序空隙内原位生长,并使得单晶具有定向的和有序的大孔-微孔结构。与传统的多晶中空和无序大孔 ZIF-8 相比,这种分层骨架改良的质量扩散性质及其稳定的单晶性质使其具有优异的催化活性和对大分子反应的可回收性。(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o3403) 7. 由多响应表面活性剂驱动的机械化和反应性液滴系统 (Systems of mechanized and reactive droplets powered by multi-responsive surfactants) 材料名称:二聚体表面活性剂 研究团队:韩国Grzybowski研究团队 “活化”表面活性剂对各种单一外部刺激如温度、电场或磁场、光、氧化还原过程或化学试剂有响应是众所周知,尽管如此,但将这些性质组合进一种表面活性剂种类内也是很有意义的。这种多响应性表面活性剂可以为操纵单个液滴提供方法,并且有机会将它们组装成更大的动态反应器系统。Yang 等人描述基于官能化纳米粒子二聚体的表面活性剂,它结合了所有以上这些以及其他几个特征。这些表面活性剂及其覆盖的液滴可以同时通过磁场、光场和电场进行寻址。最终,表面活性剂覆盖的液滴可以被组装成各种分层结构,包括动态的结构,其中光为液滴的快速旋转提供动力。这种旋转的液滴可以将机械扭矩传递到它们的非最近邻居,由此起到类似机械齿轮系统的作用。此外,不同类型的液滴可以通过施加电场而合并,并且由于界面干扰,可以形成表面区域覆盖有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复杂的、非球形的“不规则”结构。在携带有不同化学物质的液滴系统中,可以通过利用多种刺激的组合,来控制液滴的取向、液滴间的运输、内容物的混合以及最终的化学反应的顺序。总的来说,Yang 等人述的多反应活性表面活性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使得液滴可以被操纵、组装和反应。(Nature DOI: 10.1038/nature25137) 8. 对未封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界面进行定制从而使稳定运行时间超过 1000 小时 (Tailored interfaces of unencapsulated perovskite solar cells for > 1,000 hour operational stability) 材料名称: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研究团队: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 Berry和Luther研究团队 在考虑效率达到 22.7% 的情况下,阻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商业化的最紧迫的问题便是还未实现器件的长期稳定性。钙钛矿吸收剂材料都经严格检查,确保易于被水、氧气和紫外线降解。迄今为止,大多数已有的报告都表明了在没有这些外在因素的情况下器件的稳定性。Christians 等人则展示了,即使在光(包括紫外线)、氧气和水分的综合作用下,在环境空气条件下(相对湿度 10-20%)无封装连续运作 1000 小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仍然可以保持 94% 的峰值效率。整个器件堆叠中的每个界面和接触层在整体稳定性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当适当修改时,会使得器件出现初始快速衰减(通常称为老化)并逐渐减慢衰减。这种大范围改进的器件架构和对开发的理解将会使得器件性能更加长期持久。(Nature Energy DOI: 10.1038/s41560-017-0067-y)
  • 《《自然》《科学》一周(11.27-12.3)材料科学前沿要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2-04
    • 1. Rh催化甲烷为甲醇或乙酸 (Mild oxidation of methane tomethanol or acetic acid on supported isolated rhodium catalysts) 将甲烷催化转化为液态甲醇和其它含氧化物的有效且直接的方法具有很大实用价值。然而,在催化过程中,这一问题尚未解决,因为这一问题通常涉及昂贵的或者腐蚀性的氧化物或者反应媒介,从而不能实现商业化。尽管在气相时温和条件下利用分子氧能够直接将甲烷转换为甲醇,但是这一过程或者是按化学计量比的(因此,需要水提取步骤)或者太慢和产率低以致于不够实用。Shan等人研究表明:在水溶液中,附着于莫来石或者TiO2支撑物上的单核Rh能够利用氧气和一氧化碳在温和条件下直接将甲烷催化为甲醇和乙酸。他们发现两种产物能够通过独立地不同路径来形成,从而可以调节其转化:150摄氏度下长达三小时的批反应器测试,使用莫来石支撑或者TiO2支撑的催化剂能够产生每克催化剂约22000微摩尔的乙酸或者230微摩尔的甲醇,而且选择性达到60-100%。预计这些不同寻常的高活性,尽管能够不注意实现商业应用,但是或许可以指导直接转换甲烷为甲醇、乙酸和其它化学药品的催化剂的开发。(Nature DOI:10.1038/nature24640) 2. 有机电解液中Ca的电镀和剥离 (Selective increase in CO2 electroreduction activity at grain-boundary surface terminations) 改变材料催化性质需要确定产生活性表面的结构特征。通过稳定位错多晶材料中的晶界产生应变区域,或许可以提供高能量表面从而成为催化表面。尽管晶界密度之前曾与某些反应的催化活性产生关联,但是缺乏直接证据。Mariano等人利用块体电化学材料和具有微米分辨率的扫描电化学显微镜相结合,研究表明金的境界表面的终止区域比晶粒表面在CO2电还原为CO时具有更高的活性,但是对于氢气析出反应却没有可比拟的活性。晶界的催化特性与位错导致的应变场相当,为更广泛地研究异质催化中境界效应提供了策略。(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o3691) 3.高 Tc 铜酸盐超导体正常状态下波动条纹的数值证据 (Numerical evidence of fluctuating stripes in thenormal state of high-Tc cuprate superconductors) 掺杂情况下,Mott 绝缘体经常表现出对称破缺,其中载流子和它们的自旋组成条纹状的图样。对于高转变温度的铜酸盐超导体,这种条纹被广泛怀疑是以波动的形式存在的。Huang 等人使用数值确切的行列式量子蒙特卡罗计算来演示三带 Hubbard 模型中的动态条带相关性,其中三带Hubbard 模型表示铜-氧平面的局部电子结构。得到的结果对不同参数、团簇尺寸和边界条件都很有效,并且这些结果支持实验观察的解释,例如沙漏状磁性弥散和与掺杂不相称的 Yamada 图在波动条纹物理学方面的关系。这些发现为由铜正常状态出现的交织有序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观点。(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k9546) 4. 超导量子比特中相互作用光子局域化的光谱特征 (Spectroscopic signatures of localizationwith interacting photons in superconducting qubits) 量子化的本征能量及其相关的波函数为预测量子多体系统的物理性质提供了广泛的信息。Roushan等人利用一个由 9 个超导量子比特组成的链,实现了一种解决相互作用光子能级的技术。通过在磁场中捕获用以预测二维电子复杂能量谱的主要特征,即霍夫斯塔德蝴蝶(Hofstadter butterfly)来对此方法进行基准测试。并引入了无序来研究系统经历从热化到局域化阶段过程中的能级统计。这一工作引入了多体光谱技术来研究物质的量子相位。(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o1401) 5. 一种能够降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效率与稳定性以及成本之间差距的通用界面 (A generic interface toreduce the efficiency-stability-cost gap of perovskite solar cells) 基于混合有机卤化铅钙钛矿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之所以其进一步商业化被延迟,主要瓶颈在于先进器件中的界面损失。Hou 等人提出了一种通用的界面架构,结合了溶液处理、稳定可靠、以及高成本效益的空穴传输材料,而且这种材料不会影响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稳定性或可扩展性。钽掺杂的氧化钨(Ta-WOx)/共轭聚合物多层膜具有小得惊人的界面势垒,并且能够与各种可扩展的共轭聚合物一起形成准欧姆接触。在具有常规平面结构和自组装单层的简单器件中,Ta-WOx 掺杂的基于界面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能够实现的最大效率为 21.2%,并能够维持超过 1000 小时的光稳定性。通过消除额外的离子掺杂物,这些发现能够将整类的有机物作为用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可扩展的空穴传输材料。(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aao5561) 6. 手性液晶胶体 (Chiral liquid crystal colloids) 胶体微粒能够干扰液晶的棒状分子的排列,引起长程相互作用从而使扭曲区域的自由能最小化。已知是微粒形状和拓扑结构引导了这种自组装过程。但是,这些长程相互作用的胶体包裹体的手性如何却尚不清楚。Yuan 等人利用光镊、粒子跟踪和光学成像研究了手性弹簧和螺旋线对其引起的向列型液晶胶体中的自组织扭曲的影响。胶体粒子的手性与向列弹性相互作用,从而预定义了向列胶体中手性的或外消旋的胶体超结构。这些发现与基于朗道-德让纳自由能最小化的数值模拟是一致的。这一研究揭示了手性在定义液晶胶体的介观有序性中的作用,表明这一特征可能是调节这些系统中整体定向自组织的潜在工具。(Nature Materials DOI: 10.1038/NMAT5032) 7. 原子偏析促进位错成核 (Dislocationnucleation facilitated by atomic segregation) 表面偏析(相对于整体材料,某种元素在材料表面发生富集)现象在多组分材料中是普遍存在的。以 Cu-Au 固溶体为例,Zou 等人证明了由表面偏析引起的组分变化,伴随着失配应力和通过表面扩散与捕获过程在亚表面区域形成的位错。由此产生的化学有序的表面区域作为一个有效的屏障,抑制了自由表面的位错湮灭。Zou 等人利用原子尺度分辨率动态电子显微镜的观察和理论建模,展示了位错的高度活跃,并描绘了在升高温度的过程中与位错成核、滑动、攀移以及湮灭有关的特定的原子尺度机理。这些观察结果为异构材料系统中异质界面上的位错如何成核和迁移提供了机理细节。(Nature Materials DOI: 10.1038/NMAT5034) 8. 有机电解液中Ca的电镀和剥离 (Plating and stripping calcium in an organic electrolyte) 多价阳离子电池,例如那些基于Mg、Ca和Al的电池,吸引了研究人员很大的兴趣。很多注意力集中在Mg电池。在这些例子中,金属负极具有很大挑战性。最近研究表明Ca能够被电镀或者剥离,但是只能在高温下才可以,约75-100 oC,具有很小的容量,约0.165 mAh/cm2,并且伴随很多副反应。Wang等人研究表明Ca能够在室温下被电镀和剥离,并在1 mA/cm2的倍率下表现出1 mAh/cm2的容量,而且50循环后的极化仅有100 mV。反应的主要产为为Ca,伴随有少量因电解液与Ca反应产生的CaH2。这优于在大部分电解液形成的CaCO3、Ca(OH)2和钙的醇盐,因为这些产物通常会终止电化学反应。CaH2能够在开路下保护Ca金属。尽管这一工作没能解决钙离子电池中Ca作为负极的诸多问题,但是它表明在室温下低极化情况下Ca能够被电镀和剥离。 (Nature Materials DOI:10.1038/nature24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