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编辑技术:“修改”目标基因实现精确育种》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黄翠
  • 发布时间:2017-06-20
  • 你可能常听到这样的吐槽:现在番茄种类很多,也更大更好看,但却不如过去好吃了。别着急,好消息来了:不久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所研究人员培育出了一批番茄新品种,口味就比之前的好多了。

    番茄等蔬菜瓜果为何味道变差了?中国农科院研究人员又是通过什么神奇的方法培育出了好吃的番茄品种?

    西红柿味道不如以前,是因为育种过程中丢失了控制风味品质的部分基因

    番茄,又称西红柿,原产于南美洲,大约明朝传入我国。它适应性广、产量高、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的第一大蔬菜作物。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4年全球番茄产值达962.8亿美元。我国以鲜食番茄为主,更加注重风味品质。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副所长黄三文介绍,我们现在吃到的番茄都是由野生醋栗番茄驯化后的品种,野生番茄果实非常小,只有1—2克重,经过人工的长期驯化,现代栽培番茄的果重是其祖先的100多倍。

    黄三文说,番茄味道不如以前,是由于在现代育种过程中过于注重产量、外观等指标,虽然产量大了、长得好看了,却使控制风味品质的部分基因位点丢失。研究结果表明,番茄中的13种风味物质含量在现代番茄品种中显著降低,从而改变了番茄口感。

    能不能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培育出好看又好吃的西红柿?黄三文想到了基因组编辑技术。从源头做起,先找出影响番茄口味的“基因密码”。“我们的味蕾一直想找回的老口味儿就躲藏在‘基因密码’里,一旦找到决定番茄风味的相关基因,问题就会迎刃而解。”黄三文说。

    2012年,黄三文带领团队参与了番茄基因组测序项目,破解了拥有9亿个碱基对的番茄全基因组图谱,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2014年,黄三文带领的团队与国内多个从事番茄研究的团队一起揭开了番茄果实由小到大的人工驯化过程,即:野生醋栗番茄产生樱桃番茄,最终形成大果栽培番茄。同时,他们构建了番茄基因组变异图谱,发现了1200万个基因组变异的数据。2017年1月,黄三文团队终于破解了番茄风味基因密码,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文章的形式报道了这一科研成果。

    “为了鉴定番茄种质中的优良基因,我们对世界范围内400份代表性的番茄种质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和多点多次的表型鉴定。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连锁分析,最终鉴定了影响33种风味物质的200多个主效的遗传位点。”该论文并列第一作者、中国农科院基因组研究所祝光涛博士说,研究发现,其中有2个基因控制了番茄的含糖量,5个控制了酸含量。

    研究还发现,柠檬酸和苹果酸是番茄中的主要酸类物质,柠檬酸能提高西红柿风味,但苹果酸降低风味,研究人员由此找到了降低苹果酸、提高柠檬酸含量的技术路线。

    从理论上说,任何风味的番茄都可以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实现

    基因组编辑技术为何如此神奇?

    黄三文说,基因组是一个物种所有遗传信息的总和,新一代基因组技术被认为是驱动未来经济的颠覆性创新技术。2002年中国科学家发表的水稻基因组,推动了基因组学在农业育种上的应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则是基因组学快速发展的直接产物。如同要编出畅销书或好新闻首先要仔细阅读原稿一样,要想更好地应用基因组编辑技术,首先要阅读基因组、读懂基因组。

    黄三文介绍,基因组编辑技术是当前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利用该技术,科学家能够对目标基因进行定点敲除或插入,从而获得对人类有益的性状。其中,CRISPR/Cas9技术因其编辑效率高、操作简易等特点,成为当前生物研究炙手可热的研究工具——他们发现并改进西红柿口味就是用的这种技术。

    他举例说,日常食用的番茄有红果和粉果两种,红果番茄硬度大耐储运,但口味较差;粉果番茄颜值高、风味佳,但却有不易储存的缺点。因此,传统的育种主要集中在红果番茄上,优质粉果番茄品种较少。黄三文团队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将控制番茄果实颜色、口味等的基因进行了编辑,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获得了耐储运、风味佳的粉果番茄。

    “从理论上来说,未来人们想吃什么风味的番茄,都可以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来实现。”

    黄三文介绍说,他们团队与合作者已经培育出含糖量提高的西红柿新品种。下一步,将进一步提高有益挥发性物质的含量,培育出更美味的西红柿品种,力争恢复西红柿原有的风味。

    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馒头或米饭中直链淀粉的比例,从而造福糖尿病人

    在农作物育种领域,基因组编辑技术的作用不只是用在西红柿上。黄三文说,基因组编辑技术大大提高了作物的育种进度,通过“编辑”基因,一些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作物新品系也相继问世。

    国家“十三五”七大作物育种专项首席科学家、农业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学勇研究员说,基因组编辑技术在农业领域前景广阔。“与物理或化学诱变育种相比,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更准确、更精细地改变生物体内有机大分子的合成速度和方向,是一种精准育种技术。”

    张学勇说,馒头或者米饭中存在两种淀粉,即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其中支链淀粉很容易水解为葡萄糖,而直链淀粉降解成为葡萄糖的速度则缓慢许多。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敲除或减弱支链淀粉合成的基因的活性,增加直链淀粉的比例,使直链淀粉的比例从百分之十几提高到60%—70%,这样就能有效控制糖尿病人饭后血糖迅速上升的情况,造福糖尿病人。

    张学勇介绍,通过基因组编辑技术,还可以改变大豆、油菜等作物籽粒中油的成分比例,增加亚麻酸、亚油酸等优良成分的比重,利于健康和长寿。该技术还能让棉花纤维更细更长,增加优质棉比例,增加棉农收入。此外,它还能改变玉米、水稻等作物的叶片夹角,更有利于密植以达到高产的目的。“基因组编辑技术还能控制花卉的颜色,创造出一些自然界还没有的兰花、牡丹花的颜色,提高花卉品质,满足不同人群需要。”

    张学勇认为,未来利用基因组编辑技术还可以根据人们的需要,改变许多农产品的风味、颜色,延长农产品的货架期,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大的科技动力,更好地造福人类。

  • 原文来源: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7/6/378270.shtm
相关报告
  • 《新技术允许更加精确地开展多重基因组编辑》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7-11-20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构建出一种更加精确的和高效的技术来对活的有机体的基因组进行编辑。这种新的方法会消除基因组编辑技术的一些缺点,这能够让科学家们插入或清除DNA中的基因。这一成果正在引发医学和生物技术变革。相关研究结果于2017年11月16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Precise Editing at DNA Replication Forks Enables Multiplex Genome Engineering in Eukaryotes”。 当进行基因修饰时,现有的基因编辑技术,比如CRISPR/cas9,通常会让两条DNA链发生断裂。有机体动员起来以便修复DNA中的这些对细胞是致命性的断裂。然而,有时这些断裂不会被修复,或者这种修复产生微小的DNA序列错误,从而改变细胞的功能。
  • 《Cell综述 | 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04
    • 2024年2月29日,苏黎世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Cell 期刊发表了题为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CRISPR genome editing technologies的综述论文。在这篇综述中,作者讨论了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在研究和治疗方面的现状,强调了限制它们的局限性和近年来开发的技术创新来解决这些问题。此外,还检查和总结了基因编辑在人类健康和治疗方面的当前应用情况。最后概述了未来可能影响基因编辑技术及其应用的潜在发展。 基因组编辑,即对生物体遗传物质进行精确和有针对性的修改,是分子生物学领域最重大的进展之一。它具有深远的应用,从揭示基本的生物学过程到推动医学、农业和生物技术的发展。随着2023年底首次批准基于CRISPR疗法用于人类疾病治疗,CRISPR基因组编辑正在进入一个新时代。该综述旨在提供CRISPR基因组编辑全景视角,强调其当前状态、潜在的未来发展以及必须克服的障碍,以充分实现其在人类医学中的承诺。 CRISPR-Cas核酸酶的可编程性使其能够产生位点特异性的DNA双链断裂,从而使其能够快速适应基因组编辑技术。来自化脓链球菌的典型Cas9蛋白(SpCas9)是第一个被用于基因组编辑的Cas核酸酶,由于其固有的高活性和特异性,目前仍然是最广泛使用的基因编辑器。Cas12a是一种起源于V型CRISPR-Cas系统的Cas核酸酶,在Cas9之后几年被发现,同样被用于基因组编辑。与Cas9不同,Cas12a不需要tracerRNA进行激活,这一特点已被用于体内多重编辑。 CRISPR-Cas系统作为简单有效的可编程基因编辑工具的重新应用,极大地推进了许多基础和应用研究领域,为开发靶向基因治疗和各种生物技术应用奠定了基础。然而,高度进化的生物防御系统的功能特征与精确的基因组编辑工具的功能有所不同。因此,第一代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工具的应用潜力受到几个关键因素的限制,主要包括特异性、靶向范围,以及依赖内源性DSB修复机制来实现基因组编辑,此外,CRISPR组分的递送受到递送载体和目标细胞或生物体的特定限制。 自基于CRISPR的基因编辑首次展示以来,该领域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基于Cas9和Cas12a核酸酶的第一代DNA双链断裂依赖性基因组编辑器的功能已经通过不断创新得到增强,这些创新不仅增加了这些工具的多功能性,还提高了它们的精度并最小化了非预期编辑后果。然而,对于它们安全性的担忧仍然存在,这既是因为脱靶编辑活性,也由于靶向DNA双链断裂的潜在基因毒性效应。为了减少非预期编辑的发生,已经探索了多种方法来精确地控制CRISPR基因组编辑器。 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具有显著潜力的应用,从基础研究的进步到新治疗方法的开发。首先,CRISPR已经改变了遗传学研究,使科学家能够在各种实验模型中模拟致病突变,创建大规模的全基因组筛查方法,并开发合成基因记录设备来研究正常发育和疾病进展。CRISPR系统还被被用于开发分子诊断,使病毒DNA或RNA的检测变得特异、快速和灵敏。其次,CRISPR技术还被用于建立消除病毒或细菌人类病原体的策略,后者是通过开发工程噬菌体实现的。限制病原体传播的一个具体例子是基于CRISPR的基因驱动,其中引入特定的抑制性特征(例如雌性不育),以摧毁携带病原体的昆虫种群(主要是传播疟疾等疾病的蚊子)。最后,过去十年的CRISPR基因组编辑已经发展出多种治疗遗传病的方法,其中一些已经从基于细胞和动物模型的临床前研究进入了人类临床试验。这包括体内和体外治疗纠正策略。体内治疗纠正方法涉及将基因编辑组件输送到人体内部受影响的组织。相比之下,体外方法涉及从患者身上收集细胞,在实验室中编辑它们,然后将编辑后的细胞移植回患者体内。此外,体外CRISPR编辑还使自体和异体基因组修饰的细胞疗法的产生成为可能,主要用于癌症免疫治疗。 随着当前CRISPR技术的局限性在过去十年中变得越来越明显,新的方法和方法学不断发展和优化,以解决这些限制并提高基于CRISPR的基因组编辑的效率和多样性。这些新兴的第三代工具和技术,包括最近发现的紧凑型RNA引导核酸酶类,这些核酸酶已被用于基于DNA双链断裂的编辑,并可作为其他基因组编辑器(例如碱基编辑和先导编辑)的RNA引导的DNA结合平台。 在基因组编辑领域,向宿主基因组中插入大片篇的DNA序列,特别是在缺乏同源定向修复(HDR)的非分裂细胞中,仍然是一个主要的未满足需求。在这种背景下,CRISPR引导的重组酶和转座子的开发提供了一种有前途的和潜在强大的途径来填补这一技术缺口。基于逆转录转座子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和编辑RNA转录本的新方法也已经出现。最后,新的基因组编辑工具的创建继续与递送方法的发展相伴而行,这对治疗应用构成了重大挑战。 总的来说,这些进步反映了快速发展的基因组编辑领域的动态,其中每种新方法都提供了互补的优势,以解决基因操作的各种需求和挑战。 此外,对于DNA双链断裂的基因毒性以及同源定向修复(HDR)低效率的担忧进一步推动了“第二代”CRISPR技术的发展,这些技术在不依赖于DNA双链断裂形成和HDR的情况下介导基因组编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碱基编辑器(base editor,BE)和先导编辑器(prime editor,PE)。目前可用的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主要包括CRISPR-Cas9、CRISPR-Cas12a、碱基编辑、先导编辑、转录调控、RNA编辑,这为基因组编辑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方法,特定技术特别适合某些类型的编辑或递送模式。但虽然这些基因组编辑工具包的新增内容对解决与规范化CRISPR基因组编辑相关的许多限制做出了显著贡献,但它们在编辑活性、特异性和递送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限制。 过去十年,基因组编辑领域从一个新兴的科学追求转变为一种变革性的生物技术力量。第一代CRISPR技术主要基于内源性修复或位点特异性DNA双链断裂(DSB),已被第二代技术,例如碱基编辑和先导编辑所补充,这些技术可以在不产生DSB的情况下直接靶向DNA修饰,通常被认为更安全,并产生更可预测的编辑结果。新兴第三代CRISPR技术正在开发中,以解决该领域中两个主要未满足的需求:实现大片段DNA序列的精确插入,以及通过表观基因组工程实现在没有任何基因组编辑的情况下进行基因调控。这些和其他技术的持续进步是由两种方法实现的:一方面,通过挖掘宏基因组来发现新的分子系统,另一方面,通过合成生物学和人工智能支持的分子工程。 基因组编辑的现状最好地体现在不断扩展的新技术和方法的组合中,这些技术和方法主要基于源自CRISPR-Cas系统的RNA引导分子工具,彻底改变了我们精确和轻松地操纵遗传物质的能力。当前的发展趋势表明,这些技术将继续得到改进,在特异性、效率和传递机制方面逐步提高。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领域将包括开发更具特异性和免疫原性的递送载体、减少脱靶效应以及增强对编辑结果的控制,从而提高基因组编辑的准确性和精度。展望未来,与纯粹基于蛋白质的技术相比,核酸引导系统可能仍然是基因组编辑的核心,因为它们具有简单的可编程性和适应性。然而,它们的应用模式可能会演变,可能会转向更瞬时性的编辑方法,以最小化意外长期基因变化的风险,或者通过瞬时递送来最小化基因组的破坏和免疫反应。 随着第一代CRISPR技术已经通过体外编辑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镰状细胞病(SCD)和β-地中海贫血等疾病,以及体内基因编辑疗法的出现,限制未来广泛的基因组导向的治疗发展的瓶颈将不再是缺乏安全、高效或精确的基因组编辑器。主要挑战将在于递送方法,特别是对于血液和肝脏以外的器官以及某些体外细胞类型。体内递送方法的进步,例如mRNA疫苗开发中所见,可能会显著促进CRISPR技术的应用。此外,即使是目前可用的CRISPR方法编辑的组织和细胞,也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来确定安全的编辑靶点。因此,随着新传递载体的开发以及致病变异及其纠正策略的表征,可以通过CRISPR治疗的疾病范围将不断扩大。预计CRISPR领域外的进展将有助于推动这些技术向新的方向发展,增强其功能。在这种背景下,人工智能(AI)的兴起将使我们能够准确地模拟复杂的基因组编辑场景,预测靶向和非靶向编辑结果,并设计更强大的基因组编辑器,从而加快实施安全治疗方法的步伐。 伦理和社会影响,特别是涉及人类生殖细胞基因组修改的问题,将继续成为基因组编辑讨论的前沿。随着人类体细胞编辑成为现实,治疗性和非治疗性生殖细胞编辑的前景,以及对人类基因组进行可遗传改变的潜力,提出了深刻的伦理问题,全球社会必须加以解决。由于人类胚胎的研究表明,CRISPR基因组编辑技术在用于生殖目的的生殖细胞编辑方面不够安全或有效。此外,生殖细胞编辑的治疗效用有限,可能只对少数人有益。然而,对于基因组编辑技术的治理和负责任的管理,国际共识的紧迫性不能被夸大,特别是考虑到其快速发展、不断改进和广泛采用。 总的来说,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挑战,但CRISPR基因编辑的未来是光明的。它不仅有潜力推动研究突破和革命人类医学,还有潜力提高农业生产和应对气候生态挑战,从而为子孙后代建立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