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装牵头研制国内首台深远海浮式风机获重大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12
  • 12月10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装”)牵头联合中国船舶集团内多家成员单位自主研制的“扶摇号”浮式风电机组浮体平台成功下线。该项目下线标志着工信部《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研制》项目取得里程碑式的成果,将为我国海上风电走向深远海奠定坚实基础。

    该浮体平台的下线也是中国海装“创新引领、海陆并举、向海图强”战略思路下,取得的又一重大科研成果,向海揽风、向海争“风”。中国海装将如大鹏乘风,扶摇直上。

    随着陆上风电场的不断开发,陆上风资源日益减少,向海争“风”成为必然。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研究,深海风资源总量约10亿千瓦,相当于两倍的近海风资源,发展潜力巨大,发展深海域海上风电技术势在必行。

    作为国内海上风电先行者和风电装备行业的“国家队”,中国海装早在多年前就启动了迈向深远海的相关布局。2019年,中国海装申报的《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研制》项目获工信部立项,并获批投资15960万元,这是工信部重大专项历年支持项目中金额最大的风电装备研发项目,此外,浮式风电技术创新也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科技厅、重庆市科技局、湛江市科技局、湛江湾实验室等专项科研资金支持。

    当前,依托中国船舶集团强大的海工优势,中国海装拥有了涵盖海上风电工程勘察设计、装备制造、工程建设、运行保障等于一体的海上风电全产业链体系。作为《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研制》项目的牵头单位,中国海装积极联合集团内多家优势企业及优质外协单位,集智攻关共同完成项目的设计、制造、安装、测试认证等工作,达到机组示范要求。此外,装备主要部件90%以上可在集团内部实现配套,具有独特的战略优势,这将为中国浮式风电技术从世界跟跑到领跑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在“扶摇号”浮体平台下线仪式上,中国海装与黄埔文冲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科技创新、风电产业联盟、产业链协同等领域持续形成合力,为推进广东省和国家能源发展战略实施贡献力量。

    中国船舶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盛纪纲,中国海装董事长王满昌、副总经理黄卫民,黄埔文冲董事长向辉明、副总经理张俊雄等领导出席了本次签约暨下线仪式。

    本次下线的浮体平台将搭载中国海装6.2MW海上风电机组,将于2022年年初在广东省湛江市徐闻罗斗沙海域完成示范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该应用场址海底地形复杂、夏季强台风频发、浪和流的功率密度也较高,此外海域水深50-70m,机位点平均水深达65m,是国内首台按深远海条件进行设计、工程实施及测试验证的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示范样机,具备诸多先进性特点:

    环境适应性强。“扶摇号”可适用于水深不小于50m,海流不低于3.5m/s,可抵御海况百年一遇的海洋环境条件,并且通过对系泊系统和浮动平台局部结构进行修改,可适用于各类海域。 机组功率国内最大。“扶摇号”配备6.2MW抗台型I类风力发电机组,为目前国内最大浮式风电机组。采用三叶片、上风向、变桨变速、三级齿轮箱增速、永磁发电机+全功率变频器的技术路线,具有高发电量、高可靠性、高安全性、高集成性和高可维性等特点。 浮体结构形式简单。“扶摇号”采用柱稳式平台构型,呈等边三角形布局,由立柱、垂荡板、下浮体和上部方形撑杆组成。采用带有扁平下浮体的形式,能将浮力、附加质量、阻尼及立柱间的结构支撑等功能在扁平下浮体上集中实现,有助降低浮体工程量。 系泊锚固系统可靠性高。“扶摇号”采用3*3点悬链线式系泊,呈对称式分布;系泊缆采用锚链形式,寿命长、免维护;锚固点共用,节约成本。 一体化设计。“扶摇号”采用风电机组-浮体-系泊系统的一体化建模和仿真分析方法,保证机组整体匹配性,通过一体化迭代计算降低载荷,最大限度降低了浮式风电装备的整体造价。

    据公开数据显示,全球海上深远海风电资源储备量超过8200GW,是近海储备量的2倍有余,预计至2030年,全球并网型海上浮式风电装备的装机容量有望达到30GW。

    另据英国第三方咨询机构CarbonTrust2020年7月发布的预测数据,中国漂浮式风电市场将在2025年达到20MW,在2030年达到495MW,在2035年达到2500MW,在2040年达到7000MW,未来市场前景广阔。而按照目前国内漂浮式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态势,数据将有望超过以上预测值。 当前阶段,海上浮式风电装备最主要的应用方式主要为并网型,即是将风电装备产生的电能,通过海底电缆传送至升压站并最终并入主电网。未来,除并网外,还可与海洋氢能、深海养殖、海上旅游、海水淡化等能源和资源多种利用融合发展。

    伴随着“海上风电+”应用场景的进一步拓展,中国海装将以漂浮式海上风电场为中心,待其成熟应用后可与光伏和潮汐能发电、储能装置作为能源供应基础,形成分布式多能互补,打造能源自给自足、休闲娱乐一体化的智慧浮岛群,用于海上风电制氢、海洋监测站、深海养殖、海水淡化、供水系统、生活用电、敏感负载等,进一步增强中国海装海上风电全寿周期综合服务能力,为海上风电的多场景应用及装备创新发展打下基础,助推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 原文来源:http://www.cnenergynews.cn/
相关报告
  • 《我国首台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平台启航》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6-30
    • 日前,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深远海漂浮式风电平台“扶摇号”启航,成为我国进军深远海能源开发领域的利器。此次,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深海工程技术团队承担了风机一体化结构健康监测系统的研制,助力“扶摇号”海上争风。 2019年,哈工程承接了国内首套深远海漂浮式风机平台结构健康动态监测系统的研制任务,经过3年努力,完成了“扶摇号”首次全过程动态结构响应的数据采集任务。 据技术团队负责人、哈工程船舶工程学院教授曲先强介绍,该监测系统可以获取平台运动和系泊参数,从而对叶片和发电机组进行调节控制,达到风机的最大发电量。还可对平台结构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可保障漂浮式风机在设计寿命期内安全运行。 据悉,该监测系统由运动监测系统、气隙监测系统、腐蚀监测系统等10个子系统集成,系统国产率达到100%,实现了动态信号与机组主控系统和岸基设备的实时通信。 曲先强介绍,今年5月系统开始安装调试,团队要在72小时内布置完成所有测点,包括约2000米量级的数据线布置和连接、子系统现场调试、整体系统联调、优化算法、升级软件系统、数据传输对接等一系列工作。 “布置测点时间紧迫,必须选取最有意义的测点先行布置。”“测试现场可能会下大雨,一定要做好设备、传感器的防风、防水工作。”虽然团队成员大部分都在哈尔滨,但前方技术和后方成员配合默契,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现场服务团队连续奋战72小时,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连续降雨和配套设施缺乏等困难,抢在风机拖航前完成了系统安装调试。 在“扶摇号”的总装、拖航、海上安装和系统调试过程中,团队成员连续坚守14个日夜,获得了深远海漂浮式风电装备的第一手实测数据,填补了我国深远海漂浮式风电领域数据空白,为“扶摇号”顺利运行保驾护航。 “扶摇号”漂浮式风电平台是中国船舶集团下属中船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国内自主研发的深远海漂浮式海上风电成套装备一体化示范工程。
  • 《我国新型核燃料研发获重大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2-18
    • 中广核自主研发设计的S2F PI-A型事故容错燃料小棒顺利载入研究堆,正式开始辐照考验工作,这是我国首次实现ATF燃料堆内辐照。下一阶段,中广核将争取早日实现ATF燃料工程化应用,推动核能技术持续变革。   作为各国争夺核能技术话语权的关键环节,新型核燃料研发已进入竞跑模式。   近日,在西屋电气公司宣布获得美国能源部提供的9360万美元资金,用于事故容错燃料(以下简称ATF)计划—Encore燃料研发后不久,中广核自主研发设计的S2F PI-A型事故容错燃料小棒载入研究堆,正式开始辐照考验工作,这是中国首次实现ATF燃料堆内辐照。据了解,通过研究堆辐照试验,中方研究人员将获得ATF燃料在堆内辐照的宝贵数据,也将为后期计算建模和先导棒入堆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具有重要价值。   事故容错燃料旨在优化传统的核燃料体系,进一步提高核燃料在正常工况下的经济性以及在严重事故工况下的安全性,是核能发展60年以来的重大变革,堪称目前国际核燃料技术研发的风向标。  中广核研究院副总经理郝志坚透露,中广核于2013年率先在国内启动ATF研发工作。“中广核已完成了ATF概念设计、性能分析程序开发、候选材料工艺探索和样品试制等工作。”此外,依托深圳市ATF工程实验室,中广核建成了国内首个ATF堆外试验综合平台及4个联合试验室/研发中心。“下一阶段,中广核将争取早日实现ATF燃料的工程化应用,推动核能技术的持续变革。”   中核集团董事长、党组书记余剑锋去年11月曾公开表示,该集团在MOX燃料元件、环形燃料元件、耐事故燃料元件等新型燃料元件技术研发领域也取得重大进展。2018年11月20日,由中核集团自主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首套全尺寸压水堆环形燃料组件试验件成功下线。   公开信息显示,随着核电多路线、规模化发展,我国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新型核燃料相关研发的实践。据核燃料领域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冠兴此前介绍,国内首条AP1000核电燃料元件生产线已于2017年12月22日圆满完成三门核电站首炉换料燃料组件生产,并已与国核宝钛签订了为海阳核电站后续换料采用国产Zirlo锆合金包壳等锆材的合同。“这一点与从其他国家引进核燃料技术不同,AP1000核电燃料元件技术引进的同时,也引进锆合金的全套生产线。这标志着我国已掌握法国、俄罗斯、加拿大与美国的核电燃料元件生产技术。”   李冠兴表示,从1991年中国引进法国AFA2G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开始,至2007年引进俄罗斯VVER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和美国西屋AP1000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虽然我国核燃料元件制造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目前燃料元件的辐照和辐照后的检测领域仍然是明显短板。他还指出,核燃料产业要实现“走出去”,要搞好顶层设计。“由于核燃料元件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更应加强统筹。如辐照与辐照后的检测、耐事故燃料元件研发、材料基因组计划等领域,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投入,以便加快推进速度,争取在国际上取得更多的话语权。”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日前发布的跨学科研究报告《核能在限碳排世界中的未来》指出,安全成本的不断增加,使经济性受到了挑战,成为其发挥脱碳作用的主要障碍。据资料显示,目前核电的成本中,建造成本占60%-80%,运维成本占15%-20%,燃料成本占5%-15%。   对于系统冗余和成本增加的问题,业内人士表示,可将不断叠加的外部防御转移到反应堆内部,让燃料变得更安全,减少相应的外部防御,核电站的建造成本降低。因此,全世界对于事故容错燃料的探索加快了脚步。   据了解,西屋电气公司Encore 燃料计划旨在加强燃料安全性能和经济优势的研发。该公司将提供高密度的adopt芯块, 以提高燃料的经济性。第二阶段将推出碳化硅包壳和高密度硅化铀芯块, 从而提高燃料的安全性和经济性。而且,该公司将与General Atomics、美国国家实验室和大学开展合作,计划于2022年将碳化硅包壳置于商业反应堆中进行辐照。同时该笔资金也将用于首个装有Encore燃料先导测试棒的测试,目前计划将于今年春季在Exelon Generation的拜伦2号机组实施。   此外,法国Orano(原阿海珐)也在进行新型核燃料的研发,主要包括ATRIUMTM11先进沸水堆燃料,以及GAIA和HTPTM压水堆燃料。该公司曾透露,从2020年将开始向4个不同的核电设施供应ATRIUMTM11以及GAIA和HTP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