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认为,太平洋中部和东北部的水域不适合深海珊瑚物种的生存。佛罗里达州立大学(FSU)的科学家Amy Baco Taylor与德克萨斯农机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利用自主水下航行器调查了西北夏威夷群岛的海山。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一种石珊瑚(scleractinia)。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上。这种石珊瑚生长在不利于其生存的环境中,它们一般定居在海底并长出骨架,抵抗溶解来保护自己柔软的身体。
一些海洋地区,如北大西洋和南太平洋,是深海石珊瑚礁的常见栖息地。很多因素使得科学家相信,这些珊瑚不太可能在北太平洋深处被发现。因为北太平洋的霰石(aragonite)水平很低,这种矿物质是石珊瑚礁骨骼结构形成所必需的,所以在此珊瑚虫很难形成自己坚固的骨骼。此外,北太平洋碳酸盐的溶解速率—衡量珊瑚骨架中碳酸盐物质溶解速度的一个量度,超过北大西洋两倍。所以,珊瑚礁根本就不应该在北太平洋存在。
“我自1998以来一直在探索夏威夷群岛的深海,也很清楚在这种深度发现珊瑚礁的存在绝对是意想不到的”,Baco Taylor说,“即使珊瑚可以克服低浓度霰石因素并建立强大的骨架,珊瑚礁上有些区域也只是暴露的骨骼,容易被溶解,因此我们不应该会找到珊瑚礁的堆积物。”
研究人员假设了一些珊瑚礁成功在此生存的潜在原因。其中,珊瑚礁生长区的叶绿素浓度较高,表明丰富的食物可能为低浓度霰石的水体提供了钙化所需的多余能量。但这仍不能解释珊瑚礁为什么存在于这种不寻常的深度,所以仍然是个谜。
对珊瑚礁的意外发现促使一些科学家重新考虑海洋酸化对脆弱珊瑚群的影响。在世界各地珊瑚礁大规模消亡的事件引发恐慌的时候,这些发现可能会带来一线希望。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结果表明,海洋酸化对深水珊瑚的影响可能没有预期的那么严重。但是太平洋海山中的这些珊瑚的恢复能力仍有待研究。
(王琳、罗璇 编译)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7-05492-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