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加 智食科技】中国农业科学院奶业创新团队揭示丁酸盐缓解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作用机制》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4-11-22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奶产品质量与风险评估科技创新团队利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体内和体外模型,结合代谢组和转录组学,揭示了丁酸盐改善实验性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作用机制,为寻找潜在的治疗NEC的新途径提供了新的见解。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上。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ODAzMjY1OQ==&mid=2247587901&idx=5&sn=019b25abe369189c02e47f972c63b705&scene=0
相关报告
  • 《【食品加 智食科技】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式食品加工与装备创新团队探究盐诱导鸡肉过冷稳定性及贮藏品质变化机制》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4-09-24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式食品加工与装备创新团队揭示了盐诱导鸡肉过冷稳定性及贮藏品质变化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Food Control》(JCR一区,IF=5.6)。中国农业科学院-陕西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杨一苹为论文第一作者,加工所李侠副研究员和陕西科技大学黄峻榕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乌昌石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优质畜产品产业集群项目(2022LQ01001)”的支持。
  • 《【食品加 智食科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谷物加工与品质调控创新团队揭示了富11S和富7S大豆分离蛋白流变特性变化机理》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4-12-26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谷物加工与品质调控创新团队从溶剂化和盐析角度揭示了富11S和富7S大豆分离蛋白流变特性的变化机理,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Food Chemistry》(JCR一区,IF =8.5)。2020级客座硕士研究生栾滨羽和2022级加工所博士研究生孟昂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张波研究员和哈尔滨商业大学朱秀清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2245)、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创新工程(CAAS-ASTIP-S2024-IFST-01)等项目的资助。 成果介绍 11S和7S是主要的大豆蛋白组分,两者的结构、溶解和流变特性具有显著差异。明确两者流变特性形成机理可用于指导蛋白制品的质构调控。研究发现,与富7S蛋白相比,富11S蛋白水分散体系的粒径较大,溶解度和不溶性蛋白质持水能力较低,表面净电荷较少。与水分散体系相比,两者的磷酸盐溶液分散体系的颗粒尺寸均增大,富11S蛋白的溶解度增加,富7S蛋白的溶解度降低,含固率低于14%的分散体系表观黏度下降,表明溶剂化和盐析效应是导致体系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上研究结果为11S和7S大豆分离蛋白的工业化和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富11S和富7S大豆分离蛋白溶剂化和盐析效应导致体系黏度下降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