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反式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取得突破 实验室最高效率达到21.51% 》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制造与应用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7-05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极端光学创新研究团队”的朱瑞研究员、龚旗煌院士与合作者展开研究,首次采用“胍盐辅助二次生长”技术调控钙钛矿半导体特性,在提升反式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创下了该类太阳能电池器件效率的最高记录。相关研究于2018年6月29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Enhanced photovoltageforinverted planar heterojunction perovskite solar cells,Science,Vol.360,Issue6396,pp.1442-1446,DOI:10.1126/science.aap928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由工业生产所导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的有限储量及其燃烧带来的全球变暖等问题促使人们不断地寻找和开发绿色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太阳能具有清洁、无污染、分布广泛且能量充分的优势,是有希望获得大规模应用的新型能源之一。太阳能电池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受到来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也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其制备简单、成本低和效率高的优势迅速崛起成为新型光伏技术领域的新宠,其光电转换效率在短短八年内实现了跳跃式增长,目前报道的最高效率已达到商业化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水平,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和应用潜力。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分为正式(n-i-p)和反式(p-i-n)两种器件结构。相比于正式器件,反式结构器件因制备工艺更加简单、可低温成膜、无明显回滞效应、适合与传统太阳能电池(硅基电池、铜铟镓硒等)结合制备叠层器件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反式结构器件也存在一些显著不足,例如,开路电压与理论值差距较大、光电转换效率相对偏低,这主要是由于器件中存在大量的缺陷所导致。这些缺陷主要存在于钙钛矿活性层中、钙钛矿活性层与电荷收集层界面处,造成了光生载流子的非辐射复合,进而致使能量损失严重,最终限制了开路电压的提升和光电转换效率的改善,制约了该类结构器件的发展。

    针对反式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光电转换效率上存在的瓶颈,朱瑞研究员、龚旗煌院士与合作者展开研究,首次提出了“胍盐辅助辅助二次生长”方法,开创性地实现了钙钛矿薄膜半导体特性的调控,显著降低了器件中非辐射复合的能量损失,在提升器件开路电压方面取得了突破,首次在反式结构器件中获得了超过1.21V的高开路电压(材料带隙宽度~1.6eV)。同时,在不损失光电流和填充因子等性能参数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了反式结构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实验室最高效率达到21.51%。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认证,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也高达20.90%,这是目前反式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效率的最高记录。该结果为提升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效率、推进该类新型光伏器件的应用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这种制备技术也有望进一步拓展到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以及钙钛矿发光器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

相关报告
  • 《北京大学反式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取得突破 实验室最高效率达到21.51% 》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7-05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极端光学创新研究团队”的朱瑞研究员、龚旗煌院士与合作者展开研究,首次采用“胍盐辅助二次生长”技术调控钙钛矿半导体特性,在提升反式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性能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创下了该类太阳能电池器件效率的最高记录。相关研究于2018年6月29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Enhanced photovoltageforinverted planar heterojunction perovskite solar cells,Science,Vol.360,Issue6396,pp.1442-1446,DOI:10.1126/science.aap9282)。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由工业生产所导致的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化石燃料(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的有限储量及其燃烧带来的全球变暖等问题促使人们不断地寻找和开发绿色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太阳能具有清洁、无污染、分布广泛且能量充分的优势,是有希望获得大规模应用的新型能源之一。太阳能电池利用光生伏特效应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受到来自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也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 近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以其制备简单、成本低和效率高的优势迅速崛起成为新型光伏技术领域的新宠,其光电转换效率在短短八年内实现了跳跃式增长,目前报道的最高效率已达到商业化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水平,表现出极大的优势和应用潜力。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分为正式(n-i-p)和反式(p-i-n)两种器件结构。相比于正式器件,反式结构器件因制备工艺更加简单、可低温成膜、无明显回滞效应、适合与传统太阳能电池(硅基电池、铜铟镓硒等)结合制备叠层器件等优点,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反式结构器件也存在一些显著不足,例如,开路电压与理论值差距较大、光电转换效率相对偏低,这主要是由于器件中存在大量的缺陷所导致。这些缺陷主要存在于钙钛矿活性层中、钙钛矿活性层与电荷收集层界面处,造成了光生载流子的非辐射复合,进而致使能量损失严重,最终限制了开路电压的提升和光电转换效率的改善,制约了该类结构器件的发展。 针对反式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光电转换效率上存在的瓶颈,朱瑞研究员、龚旗煌院士与合作者展开研究,首次提出了“胍盐辅助辅助二次生长”方法,开创性地实现了钙钛矿薄膜半导体特性的调控,显著降低了器件中非辐射复合的能量损失,在提升器件开路电压方面取得了突破,首次在反式结构器件中获得了超过1.21V的高开路电压(材料带隙宽度~1.6eV)。同时,在不损失光电流和填充因子等性能参数的情况下,显著提高了反式结构钙钛矿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实验室最高效率达到21.51%。经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认证,器件的光电转换效率也高达20.90%,这是目前反式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效率的最高记录。该结果为提升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效率、推进该类新型光伏器件的应用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这种制备技术也有望进一步拓展到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以及钙钛矿发光器件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
  • 《瑞士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达25.2% 创新纪录》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制造与应用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6-21
    • 据外媒NewAtlas报道,硅一直是太阳能电池技术的首选材料,因为其具有价格低廉、稳定且高效等特别。不幸的是,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正快速接近其理论极限,但将其与其他材料配对可能有助于突破该上限。现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和瑞士电子与微技术中心(CSEM)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硅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合技术,并报告了25.2%的效率纪录-这是这种太阳能电池组合技术的全新记录。 目前市场上的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最高可达20%到22%,这并不差,但并不能使该技术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钙钛矿作为一种理想的替代品,其效率从2009年的3.8%提高到2016年的20%以上。尽管如此,它的价格比普通硅太阳能电池贵,并且具有其自身的效率上限。 在一个太阳能电池中使用钙钛矿和硅可能有助于发挥这两种材料的优势。钙钛矿在将绿光和蓝光转换为电能方面效果更好,而硅专用于红光和红外光,因此它们可以捕获更宽的光谱范围。 “通过结合这两种材料,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光谱并增加发电量,”该研究的作者FlorentSahli和JérémieWerner表示。“我们所做的计算和工作表明,30%的效率应该很快就能实现。” 该团队的新型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已经实现了25.2%的效率。这超过了2015年研发的由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层叠而成的串联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其效率仅为13.7%。这些串联电池的主要障碍在制造过程中。通常,钙钛矿将作为液体沉积在表面上,但硅的质地使其变得困难。它由大约五微米高的大量“金字塔”结构组成,可以更好地捕捉和吸收光线。 Sahli表示:“到目前为止,制造钙钛矿/硅串联电池的标准方法是弄平硅电池的‘金字塔’,但这会降低其光学性能,并因此降低其性能,然后将钙钛矿电池沉积在其顶部。它还增加了制造过程的步骤。”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首先使用蒸发来创建覆盖‘金字塔’的无机基层。然后,通过旋涂将液体有机溶液加入,其渗入基层的孔隙中。最后,团队将衬底加热到150°C(302°F),这样钙钛矿就会在顶部结晶,形成覆盖整个硅表面的薄膜。研究人员表示,这个过程相对简单,只需几个额外的步骤就可以结合到现有的生产线中。这将有助于新的串联电池生产,而不会使成本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