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达25.2% 创新纪录》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制造与应用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6-21
  • 据外媒NewAtlas报道,硅一直是太阳能电池技术的首选材料,因为其具有价格低廉、稳定且高效等特别。不幸的是,硅太阳能电池的转换效率正快速接近其理论极限,但将其与其他材料配对可能有助于突破该上限。现在,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大学(EPFL)和瑞士电子与微技术中心(CSEM)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种新的硅和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组合技术,并报告了25.2%的效率纪录-这是这种太阳能电池组合技术的全新记录。

    目前市场上的硅太阳能电池的效率最高可达20%到22%,这并不差,但并不能使该技术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钙钛矿作为一种理想的替代品,其效率从2009年的3.8%提高到2016年的20%以上。尽管如此,它的价格比普通硅太阳能电池贵,并且具有其自身的效率上限。

    在一个太阳能电池中使用钙钛矿和硅可能有助于发挥这两种材料的优势。钙钛矿在将绿光和蓝光转换为电能方面效果更好,而硅专用于红光和红外光,因此它们可以捕获更宽的光谱范围。

    “通过结合这两种材料,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光谱并增加发电量,”该研究的作者FlorentSahli和JérémieWerner表示。“我们所做的计算和工作表明,30%的效率应该很快就能实现。”

    该团队的新型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已经实现了25.2%的效率。这超过了2015年研发的由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钙钛矿型太阳能电池层叠而成的串联结构的太阳能电池,其效率仅为13.7%。这些串联电池的主要障碍在制造过程中。通常,钙钛矿将作为液体沉积在表面上,但硅的质地使其变得困难。它由大约五微米高的大量“金字塔”结构组成,可以更好地捕捉和吸收光线。

    Sahli表示:“到目前为止,制造钙钛矿/硅串联电池的标准方法是弄平硅电池的‘金字塔’,但这会降低其光学性能,并因此降低其性能,然后将钙钛矿电池沉积在其顶部。它还增加了制造过程的步骤。”

    在这项研究中,科学家首先使用蒸发来创建覆盖‘金字塔’的无机基层。然后,通过旋涂将液体有机溶液加入,其渗入基层的孔隙中。最后,团队将衬底加热到150°C(302°F),这样钙钛矿就会在顶部结晶,形成覆盖整个硅表面的薄膜。研究人员表示,这个过程相对简单,只需几个额外的步骤就可以结合到现有的生产线中。这将有助于新的串联电池生产,而不会使成本过高。

相关报告
  • 《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46%创造新纪录》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chenss
    • 发布时间:2014-12-24
    • 一项新的世界记录是太阳光直接转换为电能。由法国Soitec and CEA-Leti和德国的Fraunhofer太阳能研究所开发的多结太阳能电池能够将太阳光的46%转化为电能。多结电池用于聚光光伏(CPV)系统,可在拥有大量直接日照辐射地区的光伏电厂生产低成本电力。这是此合作机构在一年内的第二项记录,此前一项记录宣布于2013年9月,清晰显示了欧洲在光伏研究及行业中强大的竞争力。
  • 《氧化硅插层助力钙钛矿/晶硅串联电池创下25.4%效率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5-25
    • 目前单晶硅的实验室效率已达26.7%,但由于传统单结晶硅太阳电池固有的禁带宽度特性(肖克利•奎伊瑟效率极限制约)以及较大的光折射率问题,转换效率极限值无法突破 30%效率大关,而串联结构太阳电池(双结或者多结)为科学家提供了突破极限效率的可能。牛津大学Henry J. Snaith教授课题组和德国亥姆霍兹柏林材料与能源中心研究人员合作开发出一种新型的钙钛矿/单晶硅双端接触的串联电池(活性面积超过1 cm2),并在硅基电池和钙钛矿电池之间引入纳米晶氧化硅(nc-SiOx:H)薄膜插层进行入射光调控,显著减少入射光的反射损失提升了利用率,获得了高达25.43%的光电转换效率(此前效率纪录是25.2%,由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创造),刷新了该类型太阳电池转化效率的世界纪录。研究人员首先分别制备了单晶硅和钙钛矿太阳电池器件,并测试了各自的性能,其中单晶硅太阳电池的电流密度为16.6 mA cm−2,效率达到20.5%;钙钛矿太阳电池的电流密度为21.1 mA cm−2,效率达到18.4%。且外量子效率测试结果显示,钙钛矿电池的光谱响应在400到800纳米(禁带宽度约1.63 eV),单晶硅太阳电池在800到1200纳米(禁带宽度约1.13 eV),两者具有良好的光谱响应互补特性,是串联电池子电池良好的候选。然而,串联电池要求子电池要有良好的电流密度匹配性(电流密度尽量相近),上述两种电池的电流密度匹配不佳,主要原因是单晶硅薄膜折射率较大,导致一部分红外入射光被反射造成损失。为此,研究人员在硅基电池和钙钛矿电池之间引入纳米晶氧化硅(nc-SiOx:H)薄膜插层,以调谐单晶硅薄膜的折射率,减少红外光的反射损耗。为了找出插层最佳的厚度,研究人员采用计算模拟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厚度(也即不同折射率)的nc-SiOx:H插层对于两层子电池器件电流的影响。结果显示,厚度在100到200 nm之间的时候,两个子电池的电流密度匹配度最佳。随后制备了100到200 nm之间的一系列厚度的nc-SiOx:H插层,并对串联电池性能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在厚度为110 nm(折射率为2.6)时,两个子电池的电流密度匹配性最佳,此时钙钛矿顶电池电流密度为19.9 mA cm−2,单晶硅底电池的电流密度为18.8 mA cm−2,整个串联电池(受照面积为1.08 cm2)的短路电流密度为19.02 mA cm−2,光电转换效率高达25.43%,通过了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检测实验室(Fraunhofer ISE CalLab)的测试认证,创造了双端接触钙钛矿/单晶硅串联电池效率新纪录。该项研究通过在钙钛矿/晶硅双端接触的串联电池之间引入纳米氧化硅薄膜插层,有效地改善了单晶硅底电池的高折射率导致的红外光反射损失,提升了光利用率,增加了单晶硅电池的短路电流密度,改善了顶电池和底电池电流的匹配度,从而显著提升了整个串联电池器件的效率,创造了双端接触钙钛矿/单晶硅串联电池转换效率的新纪录,为制备超越30%效率的光伏电池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