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 Research:科学家发现新冠病毒多抗体鸡尾酒协同作用的结构基础》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1-04-12
  • 严重的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2(SARS-CoV-2)引起的正在进行中的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大流行导致了前所未有的公共卫生危机,促使全球努力快速开发出有效的针对COVID-的新治疗策略人单克隆抗体(mAbs)是有前途的治疗分子,可用于预防或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包括COVID-19。

    基于此,为进一步揭示三抗体及四抗体鸡尾酒协同效应的分子基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王祥喜研究员、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为民教授、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张严峻研究员合作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文章 “Structure-based development of three- and four-antibody cocktails against SARS-CoV-2 via multiple mechanisms ”,分别对SARS-CoV-2 S三聚体与两组多抗体鸡尾酒(FC05-H014-P17;FC05-H014-P17-HB27)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进行解析。

    为了探索配制包含三个或四个NAb的混合物的可能性并测试其对SARS-CoV-2的有效性,该研究团队首先研究了通过竞争性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SPR)将三个靶向RBD的NAb与S三聚体同时结合的方法。 。标记为SARS-CoV-2 S三聚体的CM5传感器被一种抗体完全饱和,并在流通物中被另外两种抗体淹没。发现HB27完全饱和,从而阻止了P17与SARS-CoV-2 S三聚体的结合,反之亦然。有趣的是,HB27的完全占用阻止了H014与SARS-CoV-2 S三聚体的结合,而在H014过多的情况下HB27仍可以附着于S三聚体,这与H014与S三聚体的0–3结合的结构观察相符。相反,已证明H014和P17同时与SARS-CoV-2 S三聚体结合。不出所料,靶向NTD的FC05的结合不会影响三个RBD特异性NAb中的任何一个与SARS-CoV-2 S三聚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毫不奇怪,竞争性结合测定法验证了由同时靶向三个不同区域的FC05,H014和P17组成的合理的三抗体混合物

    接下来,在三抗体混合物的冷冻-EM结构中,总共有九个拷贝的Fab结合到一个S三聚体上,其中三个FC05 Fab结合在每个NTD的侧面,而三个H014和三个P17 Fab结合在一个NTD的侧面。每个RBD的顶部和顶部分别屏蔽了完整的S1,从而完全阻断了与受体和细胞表面蛋白酶的任何可能接触。有趣的是,九个拷贝的Fab分子紧密排列在S三聚体的三角形外部,紧密连接所有三个S1亚基并抑制其构象转变,这是病毒膜融合的前提。在H014绑定时,所有三个RBD都以开放配置站立,为S2顶部的三角形内部留出了空间。

    最后,在B.1.1.7和501Y.V2中HB27的表位上已经出现了一个点突变。尽管如此,SARS-CoV-2的S三聚体及其两个变体显示出与HB27相当的结合能力。如预期的那样,由于B.1.1.7中的RBD突变均不位于P17表位之内,因此P17与SARS-CoV-2一样有效地与变异B.1.1.7结合。然而,由于在表位中出现点突变E484K,该抗体与变体501Y.V2的结合大大降低。同样,B.1.1.7和501Y.V2中FC05表位的残基141缺失和新R246I突变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FC05对这两个变异体的结合亲和力。这些结果表明在鸡尾酒中结合不同抗体的中和活性以对抗当前变种所构成的免疫逃逸威胁是有用的,强调了多种基于NAb的鸡尾酒作为抗SARS-CoV-2感染的治疗剂的突出优势。

    综上所述,这项工作剖析了在鸡尾酒中混合在一起时展现出对S三聚体的三个或四个表位具有不同特异性的抗体之间所观察到的协作相互作用的性质,并揭示了抗体与S三聚体协同结合的分子基础,具有协同作用。通过多种机制进行中和和保护。此处揭示的抗体-抗原相互作用的原理也可能有助于合理设计针对其他病毒的治疗性鸡尾酒。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6785952.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家发现裂谷热候选抗体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9-04-25
    • 2016年,我国出现了第一例裂谷热病毒感染病例。一名中国男子在非洲安哥拉打工时,出现了头痛发热、全身肌肉关节痛等症状。飞回北京紧急治疗后,这名患者康复出院。 令人庆幸的是,在他的血液中,中国科学家分离出了有可能治疗这种疾病的单克隆抗体。 “这项工作证明抗体能在裂谷热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也为疫苗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说。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4月2日《自然—微生物学》。 擅于潜伏的神秘杀手 对不少中国人来说,裂谷热病毒(RVFV)尚未像埃博拉、寨卡、禽流感等病毒那样“臭名昭著”,但中国防疫工作者早已紧紧盯上了它。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已经将裂谷热病毒列为最危险的病原微生物之一,亟须引起重视。”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奇慧告诉《中国科学报》。 1912年,东非大裂谷的羊群中暴发了以发热、急性肝炎为主要表现症状的疾病,导致90%的羊羔死亡,人们把这种来势汹汹的烈性传染病称为“裂谷热”。历史上,裂谷热曾对畜牧业造成多次重创。而人类,也会因为接触染病动物或被带病蚊虫叮咬而患上这种疾病。 与动物相比,人类患者的病情多数较轻,但对少数重症患者来说,裂谷热是相当凶险的。2000年至2018年6月,全球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裂谷热重症感染病例4830例,其中967例死亡,病死率接近20%。 裂谷热的流行地区主要集中在非洲,但是2000年裂谷热病毒突破地域限制,登陆阿拉伯半岛,在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地区造成大范围疫情。文章开头提到的中国患者,是在安哥拉染上此病的。但耐人寻味的是,安哥拉一直被认为并非裂谷热的流行区域。 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检测发现,有20多种蚊子都可以传播裂谷热病毒,而这些蚊子的分布区域加起来,遍布全球除北极格陵兰岛以外的所有陆地。更可怕的是,裂谷热病毒非常稳定,携带这种病毒的蚊子产下的卵,在多年之后还能孵化出带毒的蚊子幼体。 “也就是说,在一些尚未大规模暴发疫情的区域,也存在潜在风险,而人们显然还没有给予这些地区足够的重视。”王奇慧说。 小小抗体崭露头角 裂谷热病毒表面有Gn和Gc两种囊膜蛋白,是负责病毒与细胞黏附和膜融合的关键蛋白。 在中国患者康复后的血液里,科研人员以Gn和Gc作为“诱饵”,分离出了8株结合Gn及1株结合Gc的抗体。后续实验显示,与Gn结合的抗体具有极高的中和活性。相比之下,分离到的Gc抗体则显示出较弱的中和活性。 研究人员制作了一批感染裂谷热病毒的小鼠模型,这些小鼠通常都会走向死亡。但注射了Gn抗体的8组小鼠不仅存活了下来,还保持了正常的体重增长。如果在健康小鼠身上提前注射Gn抗体,也能有效预防裂谷热病毒感染。 与此同时,Gc抗体则没有显示出明显的治疗和预防效应。 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Gn抗体能通过结合到病毒粒子上的Gn囊膜蛋白,阻断病毒与细胞的黏附,从而中和病毒感染。这或许是Gn抗体保护机体的机制原理。 抗体疗法大有可为 自1931年被正式鉴定以来,裂谷热病毒一直缺乏商业化的人用疫苗和特异性治疗药物。 因此,寻找预防和治疗裂谷热病毒感染的人用药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挽救埃博拉病人的经验告诉我们,抗体治疗是病毒感染患者的救命法宝。”论文通讯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研究员严景华对《中国科学报》说。 虽然此次发现激动人心,但有评审专家指出,作为一种候选药物,Gn抗体还不足以应对病毒基因突变的问题。 研究人员曾研究100多株完整的病毒基因组序列,发现共有5株病毒的Gn序列出现了突变,并且这些突变后的Gn蛋白,与Gn特异性抗体的结合力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对此,严景华表示,单靠一种抗体治疗确实容易出现免疫逃逸的问题,因此他们将继续筛选更多靶位的结合抗体,希望能用多种抗体调出一杯治病救命的“鸡尾酒”。 “或许裂谷热看起来离中国还很遥远,但传染病没有国界。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科研人员有责任未雨绸缪,将疫病防控的关口前移。”严景华说。
  •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所研发出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鸡尾酒疗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赵若春
    • 发布时间:2021-03-01
    • 1月11日,上海巴斯德所成功研发针对新冠病毒的中和抗体鸡尾酒疗法。该研究从受体结合域(RBD)免疫的小鼠中分离出5个中和性单抗,通过抗体竞争实验和基于突变体的表位鉴定实验,将5个单抗分成2组。两个抗体组的代表性单抗2H2和3C1识别RBD上不同的表位,可组合成非竞争性抗体对。人源化改造的2H2/3C1抗体组合在体外中和SARS-CoV-2活病毒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12 ng/mL。更重要的是,2H2/3C1抗体组合在新冠病毒小鼠感染模型中具有极强的抗病毒活性,即使在小鼠感染新冠病毒24小时后注射2H2/3C1组成的抗体鸡尾酒,仍然能够显著降低病毒载量,起到治疗作用。 该研究还解析了2H2或3C1单抗的抗原结合片段(Fab)分别与新冠病毒S三聚体结合形成复合体的系列冷冻电镜结构,分辨率达到3.8埃。上述结构研究明确了2H2及3C1单抗的结合表位,首次捕捉到抗体触发的新冠病毒S三聚体的构象变化空间,及其通过逐步变构重排进而协同结合抗体的动态过程,揭示了2H2/3C1抗体鸡尾酒协同中和新冠病毒的潜在分子机制。该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