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研发出新冠广谱疫苗,5-10年打一针即可》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
  • 编译者: 闫亚飞
  • 发布时间:2023-02-19
  • 据生命科学前沿公众号2月3日消息,武汉大学科研团队开发出一种通用的新冠广谱Span疫苗,可对抗持续的病毒突变。该团队通过对2675个S蛋白序列同源性进行系统分析,计算得出6个共性突变位点,实现Span蛋白抗原对高频突变点位的全覆盖,完成广谱疫苗免疫原Span的序列设计,可对迄今为止所有的关切变异株和需留意变异株产生广泛有效的中和作用。小鼠实验证明,接种过该疫苗加强针的小鼠对奥密克戎变体的致命感染具有完全保护,Span抗原不仅可引发对包括WT、Beta和Delta变体等异质变异性变异的广泛体液免疫,还可提高针对未覆盖突变的中和活性。该疫苗区别于传统单序列疫苗,从本质上提升了抗原的广谱性,未来或仅需5年或10年接种一剂广谱疫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7iud8a5eleuP8bIGec5wHw
相关报告
  • 《新冠病毒疫苗研发,为什么一开始就布局5条技术路线?》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0-14
    • 据世界卫生组织官网10月2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有42个在研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我国自主研发的疫苗已有11个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更值得一提的是,这11个疫苗实现了5条技术路线进入临床试验的全覆盖。   5路“战队”全面布局,极具前瞻性   疫情是疫苗研发开启的“发令枪”。   “在疫情暴发初期,科技部就对5条技术路线进行了全面布局,我认为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公司董事长杨晓明说,现在5条技术路线都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也充分表明,当时的科研布局是有超前战略眼光的。   资料显示,为最大限度提升我国新冠疫苗研发的成功率和速度,科研攻关组迅速确定的5条主要技术路线为:灭活疫苗、腺病毒载体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包括RNA疫苗和DNA疫苗)。   同时布局5条技术路线,目标很明确,就是要保成功。如果把疫苗研发比喻成一场战斗,就需要尖刀班、主力部队、空降部队……不同疫苗有不同特点,发挥不同的优势,在配合作战中打出不同建制的组合,最终的目标只有一个——攻下“山头”。   应急攻关项目支持下的5条技术路线,每条技术路线都有1—3个团队进行研发,每个技术路线都由多个单位形成合力,从企业到高校、科研院所再到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国家顶尖学术机构以及生命科学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夜以继日投入研发。   进展如何?要看数据!数据!数据!   9月25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冠病毒疫苗工作进展情况吹风会上,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率先带来好消息。他说,4个进入Ⅲ期临床试验的疫苗中,3个是灭活疫苗,1个是腺病毒载体疫苗。重组蛋白疫苗、核酸疫苗、减毒流感病毒载体疫苗正在抓紧开展Ⅰ、Ⅱ期的临床试验。   对于临床试验的Ⅰ期、Ⅱ期、Ⅲ期,普通人可能很难分清。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军志解释,Ⅰ期证明它的安全性;Ⅱ期继续保证安全性,更要确保有效,主要检测抗体能不能产生、产生多少、什么时候产生、持续多长时间等。Ⅲ期则是在疾病流行区域,通过大量的人群接种,去观察到底有没有实质上的保护效果。   简单理解,疫苗需要依次回答是不是对机体安全(安全性)、能不能训练免疫系统识别病毒(有效性)、小规模“实战”(Ⅲ期临床试验)效果的问题,只有获得全部通过才能获批上市,给公众接种。   “通过”与否的重要依据就是:数据!包括不良反应率、中和抗体产生等相关数据。由于是随机双盲试验,数据只有在某一阶段试验完成后揭盲,才会知晓。   例如,在中国生物公司灭活疫苗Ⅰ/Ⅱ期临床试验部分揭盲数据显示,疫苗接种后安全性好,无一例严重不良反应。免疫原性结果显示,不同程序、不同剂量接种后,疫苗组接种者均产生中和抗体,部分组别中和抗体阳转率达100%。   据介绍,目前应急攻关项目支持的4个灭活疫苗均已获批进入临床试验,其中3个进入Ⅲ期临床试验阶段,是我国的优势品种。   进入疾病流行区域,中国疫苗在实战中展现保护效力。   中国生物公司的两个灭活疫苗在中东、南美等地开展Ⅲ期临床试验,已接种数万人,目前观察无严重不良反应;北京科兴中维公司的灭活疫苗在南美、东南亚等地,军事医学研究院和康希诺公司联合研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在欧亚地区均开展了Ⅲ期临床试验。   客观而言,截至目前,还没人获得新冠病毒疫苗的临床Ⅲ期实验数据,对于它在小规模“实战”中的表现还是一个未知数。   “根据我们已经获得的疫苗研发和临床试验过程中的数据,我非常有信心。”杨晓明表示,“我们的灭活疫苗从进展来说、从质量指标来说在全球都应该是领先的。”   多类疫苗互补,应对狡猾病毒“多留几手”   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存在多变的情况。所谓“众口难调”,单一疫苗难以全面适应。正因为如此,储备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至关重要。   “不同技术路线的疫苗有自己的优缺点,在临床使用时有很强的互补性。”苏州艾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EO英博说,真实世界中的情况千变万化,例如针对老年人的特点,某种疫苗可能更适用;而同一个人也可能需要在不同时期打不同的疫苗,或者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人打不同的疫苗;此外,如果一个人已经注射诸如流感疫苗等其他疫苗,哪些疫苗适合联用也需考量。   不同的公众有不同的情况,一旦一种疫苗在一定条件下不适用,另一种备选疫苗可以做“后手”。   把人民的健康放在第一位,使得在中国新冠疫苗研发部署的早期,这些就已经有所考量。
  • 《美CDC发布新冠疫苗接种指导 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不应打第二针》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12-21
    •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于19日在一份新冠疫苗接种指导意见中表示,接种第一针新冠疫苗出现严重过敏反应的人,不应再打第二针。CDC当日还称,首批新冠疫苗于13日发往美国各州后,目前全美已有27.2万人接种,6人在观察期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得到了及时治疗。 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CDC在指导意见中称,在对上述6人的健康报告进行讨论后,CDC建议,接种第一针出现严重过敏反应者不应再打第二针。CDC称,所谓严重过敏反应者是指需要接受肾上腺素治疗或住院才得以缓解症状的人。 目前,经FDA批准的两款新冠疫苗都需要分两针接种,两款疫苗不能混打。 CDC建议,对其他疫苗或疗法有严重过敏反应史的人,接种新冠疫苗前应咨询医生,接种后应在现场停留观察30分钟,以防出现不适。 CDC建议,对食物、花粉、宠物皮屑、毒液、乳胶、环境等有过敏反应史的人可以接种新冠疫苗,接种后应在现场停留观察15分钟。 CDC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美已有27.2万人接种首款获得FDA批准的新冠疫苗,该疫苗被授权用于16岁及以上人群,由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与德国生物新技术公司联合研发,优先接种对象包括一线医护人员和养老院的长期居住者。 日前,FDA批准了第二款新冠疫苗的紧急使用许可,用于18岁及以上人群。该疫苗由美国莫德纳生物技术公司与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合作开发。 据美联社报道,FDA的生物制品评估与研究中心(CBER)负责人彼得·马克斯表示,该机构尚不确定导致严重过敏反应的原因,他认为,获批的两款疫苗都含有一种名为聚乙二醇(PEG)的化学物质,或是罪魁祸首。 对此,《纽约时报》称,该化学物质存在于多款药品中,包括米拉灵(Miralax)等泻药,很少引起过敏反应。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政府正按计划在2021年1月10日前向全美提供共计2000万剂新冠疫苗。19日,第二款获批的新冠疫苗开始发往美国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