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决定家蚕食性的主效基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yanyf@mail.las.ac.cn
  • 发布时间:2019-04-06
  • 2月28日,国际学术期刊PLOS Biology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谭安江研究组题为A determining factor for insect feeding preference in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报道了一个苦味受体基因可以决定家蚕的桑叶专食性。

      栽桑养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传统的蚕业生产上,栽桑和养蚕密不可分,桑叶是家蚕的唯一食物来源。为什么家蚕只取食桑叶?这是一个长久以来没有得到解答的科学问题。虽然有报道家蚕的一些突变体可部分取食其它植物叶片,但决定家蚕桑叶专食性的分子基础及相关的基因一直没有得到揭示和鉴定。

      昆虫的取食偏好和对食物的选择具有高度多样性,而植食性昆虫的取食行为主要是由其化学感受体系(嗅觉和味觉)决定的。数量众多的嗅觉受体和味觉受体基因在植食性昆虫的宿主植物定位及可食性鉴别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相对于嗅觉受体的研究,味觉受体的作用机理复杂,其研究相对滞后,目前功能得到鉴定的味觉受体数量也非常少。家蚕有76个味觉受体基因,作者根据前期的研究线索,针对位于三号染色体上的唯一味觉受体基因GR66开展了功能分析,并利用转基因和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手段获得了其纯合突变体。在正常饲养条件下,GR66突变体的生长发育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但其食性发生了显著变化。突变体家蚕幼虫除了桑叶以外,还可以取食苹果、梨、玉米、大豆、花生甚至面包等多种野生型家蚕拒食的食物。在选择性实验中,突变体五龄幼虫可以无差别地取食桑叶和其他食物,但野生型家蚕只会取食桑叶或含有桑叶成分的人工饲料。根据以上证据,研究人员推测GR66是家蚕针对非宿主植物的一个取食抑制因子,突变后其抑制作用消失,导致突变体可以无差别地取食桑叶及其它食物。该研究发现苦味受体基因GR66在家蚕食物选择中起决定性作用,为昆虫食性以及植物-昆虫互作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季节性的影响以及人力成本的上升,桑叶的供应已成为制约规模化和工厂化养蚕的重要因素。该研究也为今后持续规模化养蚕的去桑叶化、大幅度降低人工饲料成本以及培育适合工厂化饲养的家蚕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实验过程中得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琛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牛宝龙和计东风、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研究员李木旺的合作支持。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738110, 31572330)的资助。

相关报告
  • 《玉米研究发现了有助于作物适应环境变化的基因》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02-24
    • 几千年来,农民种植玉米品种,使作物最适合当地环境。2月6日在“自然遗传学”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分析了来自美洲35个国家的农民培育和培育的近4500个玉米品种 - 称为地方品种,确定了千余种可促进作物适应环境的基因。“这项研究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基因目录,这些基因是促使玉米适应世界上不同的纬度和海拔所必需的”,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局和康奈尔基因多样性研究所兼职教授植物遗传育种专家爱德华·巴克勒说。“它需要一千个基因来调配植物生长的特定纬度和海拔。这就是我们研究中所提及的。“Buckler说。研究人员还确定了与开花时间相关的基因 - 从种植到开花,这是开发速度的度量。开花时间体现了植物整合环境信息以确定何时育种而不是长出更多叶子的基本机制。“开花时间是与其他所有性状最相关的特征,”Buckler说。该研究发现,一半以上与海拔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最基本的遗传变异)也与开花时间有关,可以发现这些性状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当前的技术,包括称为F-One关联映射(FOAM)的新的快速实验设计技术,允许研究人员使用不同玉米品种的集合来确定哪些基因对于适应环境是重要的。 “随着下个世纪的全球气候变化,我们可以直接利用这些信息来确定什么基因是重要的”,大大加快了玉米的育种工作,Buckler说。 “我们利用农民在过去一万年的智慧来培育未来世纪的玉米品种。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分子遗传学家Sarah Hearne和一位玉米种子发现领域的首席科学家,也是本文的重要作者。 J. Alberto Romero Navarro,植物育种和遗传学博士生是本文的第一作者。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Hearne和同事构思了该项目,主导了该项目的实施,并指挥了现场试验,而Romero,Buckler和康奈尔大学的同事们则领导了基因数据的分析。 该研究得到墨西哥农业、畜牧、农村发展、渔业和食品部的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计划的支持。来自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康奈尔大学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额外支持促进了数据分析的完成。
  • 《科学家们正在寻找入侵物种狮子鱼的掠食性基因》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王成卓
    • 发布时间:2019-06-03
    • 狮子鱼是一种入侵物种,目前正在巴哈马群岛、加勒比海、美国西南大西洋和墨西哥湾沿岸的温暖水域造成严重破坏。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发起了一项关于狮子鱼遗传学的研究,以了解狮子鱼的起源以及如何控制它们。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数据,美国水域有超过100万条红狮子鱼(Pterois volitans)。它原产于印度-太平洋地区,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出现在美国海域,并开始大规模传播。早期的DNA分析表明,所有的入侵者都是少数个体的后代。为了对抗狮子鱼,该地区的政府积极支持潜水者捕鱼,并鼓励餐馆将这种美味的食肉动物列入菜单。不幸的是,这些鱼通常生活在潜水者无法到达的太深或太偏远的地方,所以最近有人尝试使用自主机器人来捕捉它们。 但问题仍然存在,狮子鱼到底来自哪里,为什么它的入侵形式如此可怕?为了了解更多,北卡罗莱纳州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对太平洋的两个本地狮子鱼区域和大西洋的五个入侵区域进行基因比较。通过观察来自两个线粒体DNA基因的测序样本,研究人员证明,巴哈马群岛的狮子鱼和台湾周围水域的狮子鱼最匹配,这表明台湾是入侵物种的来源。但另一个问题仍然存在:基因能否帮助控制入侵的狮子鱼?这还有待观察。“其中一些入侵者能迅速适应新环境,”北卡罗来纳州应用生态学研究助理教授玛莎·伯福德·里斯金德(Martha Burford Reiskind)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