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eDNA监测阿拉斯加水域中是否有入侵的欧洲绿蟹》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 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1-01-27
  • 2020年7月,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自然资源管理人员在Haida Gwaii发现了几只成年的雄性和雌性欧洲绿蟹,阿拉斯加的生物学家立刻敲响了警钟。
    Haida Gwaii群岛位于不列颠哥伦比亚省Prince Rupert附近,非常靠近阿拉斯加。自从1989年在旧金山湾地区首次发现入侵性甲壳纲以来,7月的发现是最证实的案例。欧洲绿蟹最早是在1800年代引入北美的,很可能是乘坐欧洲商船的压舱水。专家认为,这种侵入性螃蟹也已随压舱水运到西海岸。绿蟹被认为是海洋环境中最具入侵性的物种之一。它的掠食者很少,可以肆无忌惮地捕食猎物,破坏海草,在食物和栖息地方面胜过当地物种。据记载,欧洲的绿蟹会吞噬幼帝王蟹和幼鲑鱼。它们还破坏了幼鱼用来躲避捕食者的鳗草栖息地,并击败了太平洋大螃蟹作为食物和栖息地。欧洲绿蟹可能会破坏阿拉斯加数十亿美元的渔业,特别是在鲑鱼、螃蟹和海水养殖方面。多年来,阿拉斯加的自然资源管理人员一直在关注入侵欧洲绿蟹的北移。值得庆幸的是,在阿拉斯加水域尚未发现欧洲绿蟹。

相关报告
  • 《美国地质勘探局(USGS)使用 eDNA 对抗入侵物种》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1-01-03
    • 斑马蛤贝和白斑马蛤贝的入侵是对西方国家的直接威胁。由于没有控制措施,他们迅速蔓延,污染船只和设备,堵塞取水口,并增加水电业务和市政供水设施的成本。即使是死的贝类也令人讨厌,在海滩上散落着贝壳。这些入侵者的管理费用昂贵。在大湖区,管理贻贝的费用每年约为5亿美元。直到2007年,蛤贝仅限于密西西比州以东的水道和湖泊,但现在它们已经向西扩散。 2016年,在鲍威尔湖发现了斑马蛤贝。如今,所有使用鲍威尔湖的船只都必须遵循联邦水生滋扰物种特别工作组的建议,执行“清洁,排水和干燥”程序,以阻止幼蛤贝向其他水道的扩散。不幸的是,目前还没有万无一失的现有技术或方法能够以无害环境的方式消灭大型开放水域系统中已建立的蛤贝种群。但是,早期预警可以帮助我们在蛤贝或其他入侵物种到达之前做好准备。特朗普政府正在寻求使用遗传工具进行早期发现以有效打击这些入侵者。一种有前途的工具是环境DNA或“ eDNA”。每个生物都会从皮肤细胞、废物或其他生物材料中留下痕量DNA,这些DNA可以在水样中捕获并在实验室测试中进行识别。USGS是开发和完善eDNA技术的领导者,我们的科学家正在改善样品收集方法、检测限和处理速度等。我们正在尝试使用我们的非本地水生物种数据库来共享eDNA信息,并且USGS科学家开发了可测试诱饵桶的便携式eDNA试剂盒,因此垂钓者不会意外地传播入侵物种。我们还在评估在可能的情况下将自动eDNA采样添加到USGS水测站网络中的可行性。不断提高的技术能力可帮助我们快速而准确地检测,评估和传达入侵物种的威胁。目的是使技术脱离实验室进入现场并自动进行侦察。我们已经建立了一个全新先进的eDNA实验室,这将提高我们在西北和全国范围内的勘测能力。
  • 《基于eDNA和定量PCR的远洋深海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5-03
    • 环境DNA(eDNA)被越来越多地用于水生环境中的物种监测,尤其是针对受保护或肉眼难以看到的物种。定量PCR(qPCR)方法常用于检测环境水样中的低丰度物种。然而,qPCR技术主要适用于淡水栖息地,较少应用于远洋深海环境。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针对智利蝠鲼(Mobula tarapacana)的物种特异性eDNA测定,以评估eDNA用于检测行动敏捷的远洋深海动物的能力。 研究人员在亚速尔群岛(东北大西洋)周围海山收集海水样品,以测定eDNA是否适用于检测目标物种。除了在已确定观察到智利蝠鲼的地方取样外,还选取了未知其存在的位点。之后将eDNA检测结果与在水中取样的同一天进行的观察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qPCR试验在五个明确观察到智利蝠鲼的采样点中测得四个,而且基因检测和视觉检测之间存在统计上的显著相关性。在没有视觉检测的情况下,靶DNA在海山之间的某个位置被发现。 研究结果强调了物质环境因素(如潮流和eDNA扩散能力)对于海洋中eDNA采样的重要性。该方法已经被证明可用于检测海水中智利蝠鲼的DNA,对于识别重要海山、加强对重要海山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该项目由都柏林大学的Laura M. Gargan博士主持,已获得欧洲联盟2020年研究和创新计划资助。 附图:爱尔兰和亚速尔群岛的采样区域(a)、都柏林湾(b)、亚速尔群岛(c)的采样地点。黑色圆圈为海山,空心圆圈为参照。 (刘雪雁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