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研究显示海水中元素的比例已发生变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9-03
  • 海水中镁、钙或锶等元素的组成比是重建过去海洋过程的重要手段。到目前为止,人们一直假定这些比值在长时间和大范围内是恒定的。然而,德国基尔大学(CAU)和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GEOMAR)领导的一项研究表明,今天海洋中重要元素的比例比以前认为的更加多变。这一发现也提出了重建海洋历史的问题。这项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为了了解海洋系统目前的变化并能够预测未来的变化,回顾过去可能会有所帮助。但是直接测量海水成分的数据很难追溯到150年前。为了从更古老的时代获得信息,科学家们利用自然档案,间接了解当时海洋进程。在这种情况下,确定海水中某些元素的比例,例如镁与钙或锶与钙的比例,是一个重要的工具。这些比例被“冻结”在有孔虫或珊瑚等生物的碳酸盐骨骼中,然后可以得出关于过去海水温度和其他环境条件的重要结论。

    迄今为止,人们一直假设海洋中的这些元素比例是相对恒定的,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它们的变化非常缓慢。现在,由CAU和GEOMAR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在未来海洋网络的保护下,对这一假设进行了全面研究。研究发现,当今海洋中镁与钙以及锶与钙之比的变化可能因生态系统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由于之前假设整个海洋中的成分基本一致,因此出现了一个问题,即是否忽略了环境的影响。

    在这项研究中,来自全球10多个国家的科学家在9年的时间里,在世界各地的79次考察中,从水面到6000米深度的14个不同生态系统中收集并分析了1100个样本。这些结果对于重建海洋历史和了解当前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CAU地质科学研究所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实验室负责人Dieter Garbe-Schönberg博士指出,为了重建地球历史早期的海水温度,迄今为止,人们一直假定海水中的元素比率是恒定的。在他们的实验室中,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特殊的分析方案来确定这些比率,并且不确定性很小。现在,新的高精度数据表明,这个假设并不总是正确的。

    研究的合著者,GEOMAR生物地球化学模拟系主任Andreas Oschlies教授提到,在现代海洋中看到如此巨大的元素比例空间差异令人兴奋。这些发现很难与我们对水体质量的传输和混合的想法相吻合,因此,对海洋建模人员提出了一个挑战,即如何将这些模式与我们所了解的海洋物理学以及这些化学元素的汇和源相协调。

    研究人员现在必须弄清楚是什么导致了目前元素比率的变化,以及它有什么影响。如果我们深刻理解其潜在机制,我们将能够更好地将元素比率用于不同的海洋科学学科和问题。这对于海岸附近以及亚极地高纬度地区的海洋区域尤其重要。在这方面,必须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来修正过去用于重建海洋温度的方法。

    (刁何煜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geomar.de/en/news/article/die-geschichte-der-meerwasser-zusammensetzung-neu-schreiben
相关报告
  • 《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海水的颜色发生变化》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9-02-25
    • 南安普顿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由于气候变化,海洋颜色的变化可能预示着浮游植物(浮在其表面的微小生物)的重大变化。海水颜色的变化可以通过绕地球轨道运行的卫星来监测,为全球气温升高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大规模变化提供早期预警。 研究人员称他们已经开发出一种全球模型,可以模拟不同种类浮游植物(或藻类)的生长和相互作用,以及不同海洋位置的物种组合如何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他们模拟了全球变暖对浮游植物构成的影响,发现到本世纪末,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海洋颜色会发生显着变化。 在赤道以北和赤道以南的蓝色地区(如亚热带)将变成更深的蓝色,反映了在这些水域中的浮游植物和一般生命相比现在更少。随着温度的升高,大量浮游植物更加多样化,一些现在显现绿色的海域(例如极地附近)可能会变为更深的绿色。 海洋的颜色取决于阳光如何与水中的物质相互作用。光靠水分子就能吸收几乎所有的阳光,除了光谱的蓝色被反射回来。因此,相对贫瘠的开阔海域在太空中呈现深蓝色。浮游植物含有叶绿素,主要吸收太阳光中的蓝色部分来产生光合作用所需的碳,而绿色部分吸收则较少,因此绿光被海洋反射出来,使富含藻类的区域呈现绿色。 该小组调整了过去用于预测浮游植物随温度升高变化的计算机模型,获取有关浮游植物的信息,例如它们消耗的物质以及它们如何生长,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模拟海洋活动的模型中。 他们还为该模型添加了一个新元素:根据特定区域内生物的数量和类型,估算被海洋吸收和反射的特定波长的光能力。根据这个模型,气候变化已经改变了浮游植物的构成,进而改变了海洋的颜色。到本世纪末,我们的蓝色星球可能会明显改变。 (侯颖琳 编译;於维樱 审校)
  • 《永久冻土层融化导致北极海底快速发生变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29
    • 许多研究表明,整个北极地区的冻土层融化会造成北极土地的不稳定,并对重要的基础设施和土著社区产生负面影响。日前,美国蒙特雷湾水族馆研究所(Monterey Bay Aquarium Research Institute,MBARI)的一项研究首次记录了北冰洋边缘的水下永久冻土层融化是如何影响海底的,以及近海海底形态发生的显著变化。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使用舰载声纳和自主水下航行器对海底进行重复测绘是这项研究工作的关键。对加拿大波弗特海的高分辨率水深测量显示,2010年至2019年,海底形态发生了快速变化,出现了多个大型洼地。 研究人员记录了这些形状不规则的陡峭洼地的形成过程。最大的椭圆形洼地深28米,长225米,宽95米。研究小组将这些变化归因于自上一个冰河时代结束以来,冻结在北极大陆架下的永久冻土沉积物逐渐变暖,导致间断性性海底崩塌。人类活动带来的气候变化导致年平均温度上升是北极陆地永久冻土层融化的原因之一。研究小组记录的变化源自更古老、更缓慢的气候变化,这些变化与上一个冰河时代中人类的出现有关。数千年来,类似的变化似乎一直在发生。 永久冻土层融化产生的微咸的地下水沿着残存的永久冻土层的底部边缘向上渗透,加速了上覆沉积物中永久冻土层的融化。充满水的洞穴取代了曾经残留在永久冻土层内的冰。这些洞穴发生周期性地坍塌,形成大型天坑。研究小组还记录了其他由永冻层融化的水形成的独特的海底地形。 研究小组预计,类似的过程也可能发生在其他海底的永久冻土层系统中。由于这是首次在北极进行多波束测深研究,因此这种变化在北极大陆架上的广泛程度尚不清楚。然而,永久冻土层融化可能是塑造整个北极海底地形的重要过程。(刘雪雁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