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市场数据揭示全球非公路用电动车的顶级电机供应商》

  • 来源专题: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
  • 编译者: 赵卫华
  • 发布时间:2025-02-12
  • Dana、Danfoss、Jungheinrich 和 Parker 是非公路用纯电动汽车 (BEV) 电机排行榜上名列前茅的公司,在interact analysis的研究中被公认为该领域的领导者。几年前,谁将成为领先供应商还很不明朗。虽然排名在未来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未来几年的领先供应商可能已经开始形成。其他强大的竞争对手包括 Benevelli、Bonfiglioli 和 Zapi Group (Inmotion),到目前为止提到的 7 家公司在 2023 年合计占所有单位的 80%,而名单中的其余 7 家公司仅占 5%。

    根据我们最新的非公路动力系统报告,2023 年的总市场规模估计为 5,715 台电机,基于 3,008 辆纯电动汽车中平均每辆配备 1.9 台电机。这包括工作功能电机(用于臂、铲斗等)和牵引功能电机(即用于移动车辆履带或车轮以推动车辆前进的电机)。这些电机中有许多用于驱动液压电机,并不直接驱动工作功能/推进系统。数据包括一定比例的自产电机,一些电机供应商(尤其是 Dana 和 Zapi (Inmotion))也销售逆变器。

    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以及美洲地区的电动汽车电机销量由永恒力领衔

    永恒力(Jungheinrich)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地区的电机销售和美洲地区的装载机、伸缩臂叉装机、挖掘机和拖拉机生产市场排名中名列前茅。我们排名中的销售数据包括其与林德(现为凯傲集团)的合资企业 JULI 的数据。我们的市场份额数据以单位计算,而专注于电动轮式装载机和伸缩臂叉装机的永恒力仅供应低压电机,这种电机的销量较高,但单台电机的价值较低。因此,专注于高压市场(主要用于大型机器)的供应商不会将它们视为竞争对手。

    到 2030 年,纯电动汽车市场将实现强劲增长

    到目前为止,面向非公路用电动汽车市场的电机供应商数量一直在增加。然而,我们还没有看到以前在轿车、卡车和公共汽车领域出现的激烈报价竞争。这可能是因为目前产量较小,给定机会的报价数量较少,而且中国制造商似乎不会在未来几年内大举进入这个市场。我们认为,产量而非技术进步将压低价格,因此随着市场的增长,价格将稳步下降。

    供应商未来将拥有更大的市场。2023 年的电动汽车数量为 3,008 辆,预计到 2030 年将增长至 77,162 辆。然而,到 2030 年,目前领先的公司很可能会与其他供应商展开竞争,其中可能包括一些来自中国的供应商。如果大型制造商认为随着产量增加,将生产转移到内部是合理的,那么内部份额可能会增加。


  • 原文来源:https://interactanalysis.com/insight/latest-market-data-reveals-top-off-highway-battery-electric-vehicle-motor-suppliers/
相关报告
  • 《关税政策对非公路用车市场的冲击与行业应对》

    • 来源专题: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
    • 编译者:赵卫华
    • 发布时间:2025-04-17
    • 2025年,全球非公路用车市场本应迎来后疫情时代的稳步复苏,但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关税政策为这一预期蒙上阴影。在Bauma 2025展会上,行业普遍认为,关税将推高设备及零部件成本,进而抑制全球需求。数据显示,关税宣布后一周内,标普500、日经225和富时100指数均下跌约10%,反映出市场对贸易战升级的担忧。 一、需求破坏与成本压力 1.  通胀与需求萎缩 关税的直接效应是抬高进口机械价格,加剧通胀压力。若企业选择自行消化成本,利润空间将被压缩,导致资本支出减少,进一步削弱设备采购需求。以美国为例,其经济在2025年初已显疲软,关税政策可能使非公路用车市场雪上加霜,尤其是仓储和叉车等细分领域。 2. 供应链挑战 钢材、铝材等关键原材料价格因关税上涨,直接推高设备生产成本。例如,欧洲港口设备制造商面临零部件采购成本激增,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贸易不确定性还导致部分企业暂停投资计划,延长设备更新周期,进一步抑制市场需求。 二、行业应对策略 1. 成本分担与价格控制 部分主机厂(OEM)要求供应商承担全部关税成本,以避免终端涨价。但实际执行中,供应链上下游更可能选择“共担痛苦”,通过协商分摊额外费用。 2. 观望与灵活调整 许多供应商采取“等待观望”态度,因特朗普政策的反复性可能导致关税取消或加码。例如,部分企业暂缓生产转移决策,以规避短期风险。 3. 长期布局与市场坚守 尽管短期压力显著,但美国作为高价值市场仍具吸引力。部分企业认为,生产布局应基于长期战略而非短期关税波动,未来三年美国政府的更迭或带来政策转机。 三、未来展望 当前关税政策对非公路用车市场的冲击是显著的,但行业普遍认为这一局面可能并非永久性。企业需保持冷静,通过以下方式应对挑战: 强化供应链韧性:探索多元化采购渠道,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技术降本增效:通过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抵消部分关税影响。 政策游说与合作:联合行业协会推动政府对话,争取豁免或过渡期安排。 关税政策为全球非公路用车市场复苏增添了不确定性,但也倒逼行业加速供应链优化和战略调整。短期内,企业需平衡成本与市场竞争力;长期来看,灵活性和创新力将成为抵御贸易风险的关键。正如Bauma 2025所揭示的,行业更需“冷静头脑”,以应对这一阶段性挑战。
  • 《滴滴“造”车!全球首款网约定制电动车来了》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1-18
    • 牛油果绿色,右侧单侧滑门设计,车身长4.39米、宽1.85米……11月16日晚,滴滴出行发布了旗下第一款定制电动汽车D1,这也是全球首辆专门为网约车设计的电动车。 12月,长沙乘客将首先体验到滴滴与比亚迪定制推出的D1滴滴网约车。 彩虹灯接驾,后排体验优先 相比于传统汽车设计中以驾驶员体验为优先,滴滴的定制网约车在整车设计中以后排乘坐体验优先。 例如,将后排乘客后移,获取更大的后排腿部空间;车顶升高,用更舒适的头部空间换取传统意义上的流线型溜背造型;利用电动车优势大幅增加轴距长度,缩短前后悬长度,在不改变整车长度的基础上大幅增加乘员舱的空间…… 数据显示,开关门事故是位列汽车硬件相关事故首位的安全因素,因此D1增加成本设计电滑门,增加仪式感的同时提升安全性。 在乘客端,当通过滴滴出行APP打到了D1车型的网约车时,乘客在出行的时候就能够实现遥控操作汽车,调节空调温度、座椅加热等等。 车上还设计了与滴滴平台联动的彩虹接驾灯,当乘客呼叫 D1车型的同时,可以在平台上从6个彩虹颜色中选取一个自己喜欢的颜色,与迎驾车辆匹配,方便乘客在夜间、雨雪天气单纯找车牌的烦恼。 D1还通过数据互联,实现了乘客遥控汽车的功能,目前开通了专为后排乘客设计的后排座椅加热功能,空调温度调节功能,让乘客可以在上车前预设车内的温度或开启座椅加热功能。 此外,参考航空飞机的设计,车辆还为乘客提供了USB接口、纸巾、挂钩、杯托等出行必备配置,配合越级的超大腿部空间和后排影音屏幕。 方向盘一键接单,仅供网约车使用 除了硬件设计,D1也在软件设计上与网约车业务进行了充分融合,在行业内首次将滴滴司机端前装集成进入了驾驶舱,提升司机运营体验和运营效率。10.1寸大屏加智能语音交互,让司机师傅的出行不再依靠手机支架,极大的提升了司机体验和驾驶安全。 配合方向盘上的桔色滴滴键,司机可以通过车辆实现接单、完单、语音控制、一键报警等功能。 DI的车机系统除了拥有目前滴滴司机手机端的全部功能以外,还由于联通了车辆数据与滴滴平台,实现了智能派单,智能充电,智能维保,无感人脸识别等八项专属功能,提升司机运营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专为共享出行设计的汽车,D1仅供网约车司机使用,不开放面向个人消费者购买。如果想使用一辆D1,需要先注册成为滴滴司机。 整车付费到按公里付费,滴滴要做“汽车运营商” 18个月快速迭代,软硬件打通、数据导向,不是按照整车付费,而是按公里付费……在发布会上,滴滴创始人兼CEO程维透露了滴滴做“汽车运营商”的发展定位及目标:“过去滴滴致力于优化软件,未来十年将会同步优化软件和硬件,快速迭代。我们预测,到2025年,共享汽车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台,新的迭代版本能够搭载滴滴自研的无人驾驶模块。到2030年,希望去掉驾驶舱,能够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无人驾驶。” 滴滴造车的念头几年前就已初步显现。2018 年初,滴滴推出“洪流联盟”,与包括北汽、比亚迪、宁德时代在内的31家整车企业和零部件公司达成协议,意图打造“汽车全产业链上下游平台”。 滴滴此前发布的《2020滴滴平台绿色出行白皮书》中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滴滴平台注册纯电动车达96.9万辆,在全国纯电动车汽车保有量中占比超过3成;平台纯电动汽车行驶里程数达70.9亿公里,相当于全国纯电动汽车总里程的五分之一。 “我们是否真的需要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程维在发布会上表示,D1将开启共享出行的新时代,预计到2030年,全球共享出行比例将从现在的3%增加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