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政策对非公路用车市场的冲击与行业应对》

  • 来源专题:工程机械与高端装备
  • 编译者: 赵卫华
  • 发布时间:2025-04-17
  • 2025年,全球非公路用车市场本应迎来后疫情时代的稳步复苏,但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关税政策为这一预期蒙上阴影。在Bauma 2025展会上,行业普遍认为,关税将推高设备及零部件成本,进而抑制全球需求。数据显示,关税宣布后一周内,标普500、日经225和富时100指数均下跌约10%,反映出市场对贸易战升级的担忧。

    一、需求破坏与成本压力

    1.  通胀与需求萎缩

    关税的直接效应是抬高进口机械价格,加剧通胀压力。若企业选择自行消化成本,利润空间将被压缩,导致资本支出减少,进一步削弱设备采购需求。以美国为例,其经济在2025年初已显疲软,关税政策可能使非公路用车市场雪上加霜,尤其是仓储和叉车等细分领域。

    2. 供应链挑战

    钢材、铝材等关键原材料价格因关税上涨,直接推高设备生产成本。例如,欧洲港口设备制造商面临零部件采购成本激增,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贸易不确定性还导致部分企业暂停投资计划,延长设备更新周期,进一步抑制市场需求。

    二、行业应对策略

    1. 成本分担与价格控制

    部分主机厂(OEM)要求供应商承担全部关税成本,以避免终端涨价。但实际执行中,供应链上下游更可能选择“共担痛苦”,通过协商分摊额外费用。

    2. 观望与灵活调整

    许多供应商采取“等待观望”态度,因特朗普政策的反复性可能导致关税取消或加码。例如,部分企业暂缓生产转移决策,以规避短期风险。

    3. 长期布局与市场坚守

    尽管短期压力显著,但美国作为高价值市场仍具吸引力。部分企业认为,生产布局应基于长期战略而非短期关税波动,未来三年美国政府的更迭或带来政策转机。

    三、未来展望

    当前关税政策对非公路用车市场的冲击是显著的,但行业普遍认为这一局面可能并非永久性。企业需保持冷静,通过以下方式应对挑战:

    • 强化供应链韧性:探索多元化采购渠道,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 技术降本增效:通过创新降低生产成本,抵消部分关税影响。
    • 政策游说与合作:联合行业协会推动政府对话,争取豁免或过渡期安排。


    关税政策为全球非公路用车市场复苏增添了不确定性,但也倒逼行业加速供应链优化和战略调整。短期内,企业需平衡成本与市场竞争力;长期来看,灵活性和创新力将成为抵御贸易风险的关键。正如Bauma 2025所揭示的,行业更需“冷静头脑”,以应对这一阶段性挑战。


  • 原文来源:https://interactanalysis.com/insight/tariffs-off-highway-vehicle-demand-destruction/
相关报告
  • 《光伏产业率先“服软” 美对华关税政策要转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6-09
    • 美媒最新消息显示,当地时间6月6日,美国白宫正式宣布,将对进口自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的太阳能电池相关产品给予24个月的关税豁免。 拜登为何突然开“绿灯”? 白宫发布声明称,为解决美国出现的能源紧急状态,拜登政府一方面援引《国防生产法》,宣称要加速清洁能源技术的本土化生产,另一方面,短期内要大量进口光伏组件、电池等产品以满足需求。为此,决定豁免东南亚四国光伏组件2年关税。 “国内太阳能行业迎来关税方面重大利好”,针对这则消息,不少舆论给出了这样的评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赵眀昊指出,要理解这背后的逻辑,得放在美国对华光伏贸易战的大背景下加以分析。 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对进口中国光伏产品作出反倾销、反补贴仲裁;2018年,特朗普政府通过“201条款”,对进口光伏产品征收30%关税,为期四年,每年降低5%。但到了2020年,特朗普政府又将2021年对进口太阳能面板的关税提高到18%。 高税率之下,多家中国光伏企业不得不“走出去”,前往东南亚设厂,但仍逃不过美方的“重点关注”。2021年6月,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实行“暂扣令”,即使是东南亚产品也需海关查验。 今年2月,加利福尼亚州光伏组件企业Auxin Solar提交实名请愿书,称中国制造商将生产转移到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国,以回避美国对中国太阳能产品征收的关税。美国商务部很快就给出反应,在3月对上述四国发起“反规避关税调查”,涉及到的中国企业包括晶科能源、隆基绿能、阿特斯太阳能、天合光能、比亚迪和博威集团。而一旦相关调查落地,可能导致最高250%的追溯性关税。 那为何原本要开展为期150天的调查,不到70天时拜登又突然开了“绿灯”?赵眀昊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无疑是为了挽救美国的太阳能项目,确保其光伏行业的健康发展。 此前,拜登政府曾设定过一个目标,要在2035年之前让美国电力行业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推动太阳能为美国提供高达40%的电力需求。但现实很“骨感”,美国缺乏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及足够的产能,光伏产品依然高度依赖进口。美国清洁能源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美国预计将安装的太阳能电池板中,约80%来自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柬埔寨,因此,美商务部启动的调查程序,让该国光伏行业陷入混乱,短短数周内,就有318个光伏项目被迫取消或推迟。 “受情势所迫,拜登政府不得不通过关税豁免举措,来降低国内清洁能源转型的成本,应对日益突出的能源压力。”不过,赵眀昊同时也表示,这次调整只是按下了一个“暂停键”,从长期看,美国依然希望在清洁能源的产业链上摆脱对中国的依赖,推动本土清洁能源产业的振兴,因此,我们不能指望拜登政府会在短期内对中国的光伏产品进一步“松绑”。 事实上,美国商务部特意为豁免决定做了“补充说明”:免税措施止于东南亚四国,针对中国及台湾地区征收的相关关税不变,并将继续就中国光伏企业是否通过东南亚企业避免美国关税展开调查。 拜登会向高通胀“低头”吗? 在豁免东南亚四国光伏组件关税的同时,近期美国也在频频放风,拟取消部分对华关税。 据路透社报道,美国商务部部长雷蒙多当地时间6月5日在接受CNN采访时表示,拜登要求他的团队考虑取消前总统特朗普推出的一些对华关税,以抑制当前高企的通胀。 美财长耶伦等官员也表达了支持取消部分对华关税的态度。她认为,整套关税几乎不具有战略意义,“其中一些措施对美国消费者和企业似乎造成了更大的伤害。” 受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影响,美国通胀数据持续攀升。今年3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同比增长8.5%,涨幅创1981年以来新高。到了4月份,尽管CPI增长有所放缓,但同比增幅也达到8.3%。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显示,如果取消对华加征关税,仅2021年就能为美国企业和消费者节省810亿美元。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霍建国对此指出,在调整对华关税政策的问题上,拜登政府已是“不得不发”,在通胀高企之际,美国如果依然维持对华商品的额外征税,不仅不利于美国的普通消费者,也会伤害以中国商品作为生产原料的美国企业。 不过,霍建国同时也表示,出于打压中国的目的,拜登几乎不可能取消全部的对华关税,“最有可能涉及的是与美国消费者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而对于一些高科技产品,可能仍会打着维护所谓‘国家安全’的幌子继续加征关税。” 赵眀昊对此也表示赞同,在他看来,在关税的问题上,拜登政府的政治考量明显高于经济考量,“部分美国官员的心态是,即便现在着手取消部分对华关税,也很难短期内见效,反而有可能遭到共和党,包括更多美国选民的反对,未必有利于中期选举,这恐怕也是拜登政府难下决心的原因。” 美国贸易代表“唱反调”透露何种信号? 事实上,即便是在拜登政府内部,对于究竟要不要取消对华关税也存在巨大分歧。就在雷蒙多表态后不久,当地时间6日,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华盛顿国际贸易协会的讲话中表示,通胀是可怕的,损害了美国人的钱包,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有很多原因,“仅靠关注对华关税是不够的”。 针对中美关系,戴琪也有最新表述,用她的话来说,拜登政府应该用一种“深思熟虑、战略性和从容不迫的方式”来全面管理中美关系。 在赵眀昊看来,戴琪言下之意,是在提醒拜登政府将关税问题放在更大的对华战略中去考量,“关税依然会是美方对华施压的重要筹码,但美国的贸易官员更想超越关税层面,同中国展开经济博弈,例如在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上逼迫中国作出更多让步,推动相关国家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 与此同时,美国也通过不断加大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接触,来达到遏制中国的目的。当地时间5月23日,拜登政府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作为强化与印太国家经济关系的基础;一周后,拜登政府又与民进党当局宣布启动所谓的“美台21世纪贸易协定”。“美方一系列动向,究其本质都是为了将中国排除在由其主导的经济体系之外,建立一个所谓的新的‘世界经济秩序’”,赵明昊说道。 赵眀昊进一步强调,在美方政策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更应把有确定性的国家、区域、市场牢牢抓住,把落实RCEP、推进加入CPTPP谈判等作为抓手,将双边、多边经贸关系再巩固、再提升,更好地应对来自美国的压力。
  • 《汽车大变局:政策和新技术推动行业洗牌》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6-02
    •   5 月 31 日, 2018 中国汽车新创峰会在北京隆重举办。本次活动以“聚势·谋动”为主题,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 21 世纪经济报道主办,中国汽车三十人智库提供智库支持,罗兰贝格担任智慧支持机构,博世特别支持。   参加峰会的行业专家、多家汽车链条企业的高管集中讨论了面对日益变化的消费者需求与高速发展的技术,汽车行业的四大趋势,出行服务、自动驾驶、数字化与电气化将推动的颠覆性变革。   “汽车行业绝对不是升级,而是转移,新四化出现不只局限在传统汽车技术上了,而是新生态和共享化,可以说产业革命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在“ 2018 中国汽车新创峰会”上说。   其中,新型出行商业模式将颠覆汽车所有权、个人出行与货运物流;在数字化领域,互联技术正在成为主流应用,人工智能也将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无限可能;受监管压力与技术加速影响,整车厂电气化势头强劲。   “传统车企围绕新技术做一些调整也不是很困难,但新势力企业里面跑出个两三家来,也完全不是问题,但竞争肯定非常剧烈。”罗兰贝格与 21 世纪经济报道联合发布的《新趋势下的车企未来竞争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罗兰贝格全球 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 郑贇说。   电动化带动的技术变革   根据自身优势定位的差异,不同类型整车厂对于 MADE (移动出行、自动驾驶、车网互联、新能源)的切入策略不同,领先整车厂依托传统优势,而新兴企业则利用新技术布局。   具体而言,国际领先整车厂在传统技术上优势明显,并且拥有强大的品牌力,其共享出行依托品牌背书崛起迅速,而在其他新技术上,则通过与优势供应商结盟;国内整车厂受到国家推广政策的支持,在电动车技术与资金上拥有较大优势,因此在电动车开发上,其自有实力较强也起步较早;新兴造车企业在新技术获取与获客能力上优于传统整车厂,利用自动驾驶、新能源与车网互联等新领域的布局快速切入市场获取客户。   据《报告》预计,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大幅增长,到 2025 年若双积分达标,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将分别占比 13% 与 4% 。   “后补贴时代,车企要降低汽车的购车成本;营造更好的消费和使用环境,这样才能保证不出现断崖式下跌。”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郑刚说。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郑刚 )   新能源整车厂分为五类,根据自身不同竞争优势,切入各自细分市场:包含专注 ICE 的豪华品牌、插电混动切入的国际品牌和国产品牌、切入纯电动车型的国产车企以及全新的进入者。   在新能源产业布局上,国内整车厂优势明显,自主研发实力强,而国外整车厂则通过合作或外采实现布局。此外,传统合资整车厂更多关注本土化车型的 PHEV ,汽车行业的新进入者更多关注纯电动汽车。   根据 2018 中国汽车新创峰会发布的信息,本土传统整车厂均从中低端车型切入新能源市场,打造全新新能源平台,并逐步向高端市场渗透;新进新能源车企主要以纯电动车为主,多数产品主要的投产时间集中在 2017 至 2018 年。   “我们国家的技术,核心技术和国际品牌差距仍旧很大,比如自动变速器,未来成长还有很大挑战。包括整车智能化,积极态度也超出想象,但基础、底层的技术缺失,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付于武说。   目前,主流新兴造车企业均以 SUV 产品切入市场,产品各有侧重,并定位于不同消费群体。从产品技术角度来看,新兴势力也积极布局,努力在自动驾驶、车联网和新能源方面寻求突破。   总体而言,在创新方面,新势力车企将商业模式创新的关注点放在了用户体验和销售渠道创新上,着重对用户服务、智能互联服务、电池、充电服务等。   “对新创车企来说,产业政策、四化等新技术的变化,才能给我们带来机会,我们更希望它变。”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说。   对立还是融合?   优秀的互联网企业跨界进入汽车行业,深度参与汽车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互联网企业和传统车企、互联网业和汽车业,出现了深度融合。与此同时,汽车的智能化技术以及汽车共享新业态的快速进化,正在大幅度地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   回顾新旧阵营的对立与融合不难发现, 2014 年以前,传统车企对新势力造车不以为意,新势力造车企业试图“颠覆”传统车企,双方合作意识薄弱;而两年以前,造车新势力企业意识到传统车企深厚积淀,希望借助传统车企在制造、供应链、品牌的领先优势。   从去年开始,传统车企对逐步壮大的新势力企业新技术与服务优势有明确认识,双方开始展开战略与资本合作;预计从 2024 年 开始,双方合作模式进一步加深,逐步出现新旧势力间的并购与行业整合。   对于传统车企而言,传统整车厂可以在生产资质与生产工艺、整车研发能力,销售和售后服务渠道方面给予新势力造车企业帮助。只不过,在智能网联技术上,传统车企即便有一定的积累,但同样缺乏互联网基因;销售环节模态偏传统、需创新销售方式与获客渠道;在结合线上平台的售后与出行服务运营上,缺乏经验。   而造车新势力缺乏生产资质、短期内无法建立工厂与量产产能,且需大量前期资金投入;缺乏供应链资源、需要相关政府资源支持。   合众新能源汽车总裁张勇认为,新创车企有三个挑战:技术、成本和供应链与人才资源。面对全新变化的市场环境及新的竞争形态,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执行副总裁张绥新表示,大众汽车对未来充满信心,将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及举措,适应更多更新的挑战。目前,大众集团正在中国不断拓展新领域的合作伙伴关系。 长安新能源汽车事业部副总经理营销总经理夏立军 指出 , 4+2 技术的 深度融合将创造巨大的产业想象空间。   2018 中国汽车新创峰会后,“中国汽车「金引擎」奖之 2017 中国汽车年度人物 & 年度企业评选”各大奖项也在本次大会上揭晓并举行了颁奖典礼。 ( 2017 中国汽车年度人物颁奖 环节) ( 2017 中国汽车年度企业 颁奖环节)   二十一世纪传媒自 2010 年便启动了中国汽车「金引擎」促进计划,推出中国汽车「金引擎」奖评选,开展中国汽车市场调研活动,致力于促进整个汽车产业链条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勾勒出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代表性方向,借此推动中国汽车业升级和转型的发展进程,与业界同仁共同推动和塑造更好的汽车生态圈。   附 “ 2017 中国汽车年度人物 & 年度企业获奖 榜单 ”   年度人物   1 、 China Automotive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汽车年度人物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徐留平   2017 年 8 月,从重庆北上之后,徐留平对一汽集团进行了一系列分解、重组、优化的大动作,独立红旗品牌、设立奔腾事业部、拆分一汽技术中心等。徐留平深知一汽集团症结所在,提出 “ 全体起立,竞争上岗 ” 的回炉式竞聘方案;他还将业务板块分为责、权、利、产、供、销一条龙 ……大刀阔斧的改革显示出其强大的决心与魄力。      2 、 China Automotive Management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汽车管理人物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郑刚   2017年,在郑刚带领下的北汽新能源,纯电动领跑者的姿态越发明显。北汽新能源 2017 年销量为 103199 辆,同比增长 98% ,进入年产销超过 10 万辆纯电动车企 “ 俱乐部 ” 。目前,北汽新能源已经在推动以充换电为基础的 “ 擎天柱计划 ” ,招纳全球新能源技术人才,成立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 “ 国创中心 ” ,并有望成为新能源汽车独角兽企业中行业第一股。      3 、 China Automotive Cross-over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汽车跨界人物   零跑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 朱江明   他是大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和工程师,也是零跑汽车创始人、董事长。朱江明认为, IT人造汽车比传统汽车人、互联网人更有优势。正是由于大华天然IT基因和零跑造车的认真态度,成立35个月的零跑,已经自主研发出三大整车平台及配套“三电”系统、智能网联系统、自动驾驶系统。在他主导下,零跑正在和大华联合研发AI自动驾驶芯片,以实现对自动驾驶技术的自主化全覆盖。      4、 China Automotive Innovative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汽车新创人物   威马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沈晖   沈晖本人曾任沃尔沃中国区董事长,是名符其实的汽车行业资深管理者,在其带领下,威马汽车本身无论是融资还是产品进度都令人瞩目。 2017 年,威马新能源汽车智能产业园正式落成,今年 3 月,首批威马旗下 EX5 量产车正式试装下线,这是国内新造车企业中首家自主建成投产的智能化整车工厂,也意味着威马汽车率先拉开了产品量产化的序幕。      5 、 China Automotive Public Relations Person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国汽车传播人物   华晨宝马公共关系及企业社会责任副总裁 杨美虹   作为中国汽车公关领域最有名气的女高管之一,杨美虹以其丰富的从业经验和良好的业绩赢得业界一致认可。 2017年,华晨宝马投放了以第三代BMW 5系Li为代表的多款重磅车型。新大东工厂(扩建)正式揭幕,将“工业4.0”科技应用和“中国制造2025”相结合。杨美虹带领的华晨宝马公关团队,将华晨宝马优秀的产品和创新的生产技术完美展现于公众面前,令人印象深刻。         年度 企业   1、 The Best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国年度汽车企业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吉利汽车 2017 年销量同比增长率高达 63% , 全年销售 124.7 万辆 , 成为 2017 年销量最高的自主品牌车企。在 2017 年,吉利坚持轿车与 SUV 双轮驱动、均衡发展,同时 ,推出领克、并购宝腾、莲花等动作频频,综合表现优异。      2 、 The Best Auto Parts Supplier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最佳汽车(配套)企业   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2017 年,博世汽车与智能交通技术业务在华销售额高达 829 亿人民币,同比增长达 25% 。凭借一系列针对本土市场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以及商用车和新能源车领域不断攀升的市场需求,博世再次取得远高于国内汽车产销量的平均增速。此外,博世驾驶员辅助系统业务的在华发展也尤为强劲,不断助力自动驾驶技术在中国的落地。      3 、 The Most Innovative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最佳新创汽车企业   小鹏汽车   从 2014年成立至今,小鹏汽车已经获得多轮融资。2017年12月,小鹏结束3轮A+轮融资,并在2018年初宣布获得B轮融资22亿人民币。今年1月,CES国际电子消费展,小鹏汽车G3全球首发亮相,并将于今年年内上市并完成交付。 小鹏汽车成为第一批能量产汽车的新创车企,在技术创新和具备量产条件两者的结合上,表现突出。      4 、 The Best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最佳新能源汽车企业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比亚迪是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最大的车企, 2017 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为 11 万辆,同比增长超过 15% ,实现收入约 390.60 亿元,同比增长 12.83% ,占集团收入比例提升至 36.88% 。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光伏、云轨、储能等等产业上的布局,远超出一家汽车企业在环保领域的贡献。      5 、 The Best Joint Venture Automotiv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国最佳合资汽车企业   一汽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一汽 - 大众在 2017 年交出了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2017 年一汽 - 大众实现了累计生产整车 1500 万辆、年产整车突破 198 万辆 ; 在轿车市场覆盖份额下滑的情况下,实现终端销量突破 200 万辆新跨越,同比增长 5.0% ,超额完成全年销量目标。      6、 The Best Self-Owned Brand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国最佳自主品牌企业   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   后起之秀传祺品牌,快速进入主流汽车企业行列。 2017 年广汽乘用车累计销售新车为 508586 辆,同比增长 36.70% ,超额完成 2017 年年初制定的 50 万销售目标,远超 2016年的37.2万辆。其中,广汽传祺GS4、GS8等产品“疯狂热销”,表现突出。      7、 The Best Brand Value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 中国最具品牌价值汽车企业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长安汽车特别注重品牌层面的升级,积极推动从经营产品向经营品牌转型,经历了多轮的品牌架构调整,在品牌向上的总体战略下不断优化现有品牌架构,形成长安乘用车、新建中高端乘用车、欧尚汽车、凯程汽车四大品牌,满足不同消费需求层级客户。目前,长安汽车已经拥有全新的品牌架构。      8 、 The Best Internet Innovation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国最具互联网创新汽车企业   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   上汽大通率先试水 C2B 造车模式,拉起汽车大规模智能化定制的序幕。 2017 年 8 月,上汽大通推出了国内首款 C2B 智能定制化全尺寸 SUV D90 ,其在产品定义、开发、验证、选配、定价、改进等各个环节,都由用户全程参与。基于 C2B 模式, D90加权平均售价已超过20万元,在众多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冲击20万元天花板时,上汽大通已经率先抵达了这一目的地。      9 、 The Most Progressive Automobile Company in China of the Year 2017   2017中国最具成长性汽车企业   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2017 年广汽本田总销量达到 730,633 辆,远超年初设定的 69 万辆目标,创历史新纪录;同比增长 10.8% ,大幅度领先行业整体增速。其中,广汽 Honda 品牌全年销量为 714,282 辆,同比增长 9.6% ;广汽 Acura 品牌全年销量为 16,351 辆,同比增长 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