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球非公路用车市场本应迎来后疫情时代的稳步复苏,但美国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关税政策为这一预期蒙上阴影。在Bauma 2025展会上,行业普遍认为,关税将推高设备及零部件成本,进而抑制全球需求。数据显示,关税宣布后一周内,标普500、日经225和富时100指数均下跌约10%,反映出市场对贸易战升级的担忧。
一、需求破坏与成本压力
1. 通胀与需求萎缩
关税的直接效应是抬高进口机械价格,加剧通胀压力。若企业选择自行消化成本,利润空间将被压缩,导致资本支出减少,进一步削弱设备采购需求。以美国为例,其经济在2025年初已显疲软,关税政策可能使非公路用车市场雪上加霜,尤其是仓储和叉车等细分领域。
2. 供应链挑战
钢材、铝材等关键原材料价格因关税上涨,直接推高设备生产成本。例如,欧洲港口设备制造商面临零部件采购成本激增,利润空间受到挤压。贸易不确定性还导致部分企业暂停投资计划,延长设备更新周期,进一步抑制市场需求。
二、行业应对策略
1. 成本分担与价格控制
部分主机厂(OEM)要求供应商承担全部关税成本,以避免终端涨价。但实际执行中,供应链上下游更可能选择“共担痛苦”,通过协商分摊额外费用。
2. 观望与灵活调整
许多供应商采取“等待观望”态度,因特朗普政策的反复性可能导致关税取消或加码。例如,部分企业暂缓生产转移决策,以规避短期风险。
3. 长期布局与市场坚守
尽管短期压力显著,但美国作为高价值市场仍具吸引力。部分企业认为,生产布局应基于长期战略而非短期关税波动,未来三年美国政府的更迭或带来政策转机。
三、未来展望
当前关税政策对非公路用车市场的冲击是显著的,但行业普遍认为这一局面可能并非永久性。企业需保持冷静,通过以下方式应对挑战:
关税政策为全球非公路用车市场复苏增添了不确定性,但也倒逼行业加速供应链优化和战略调整。短期内,企业需平衡成本与市场竞争力;长期来看,灵活性和创新力将成为抵御贸易风险的关键。正如Bauma 2025所揭示的,行业更需“冷静头脑”,以应对这一阶段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