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亿:生物质是未来零碳能源系统中最重要的燃料》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17
  • 12月6日,“发展零碳能源,共建生态家园”——2021(第三届)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下称“高峰论坛”)顺利开幕。本论坛由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生物质能产业分会、中国农业大学、国际能源署生物质能中国组联合主办,作为国内目前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生物质能论坛,高峰论坛吸引了多位政府领导、国内外业界专家出席。

    与会期间,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江亿教授受邀出席,并以《生物质能源:零碳能源系统中最重要的燃料》为题做出精彩演讲,相关内容特别整理如下:

    第三届全球生物质能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无论从学术上还是从推动“双碳”工作的角度上,都有重要意义。对于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我表示热烈祝贺。在这次与大家交流的机会中,我想要分享一个观点:即未来零碳能源系统中,生物质能源是最重要的燃料。

    当下,人类正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任务,就是能源结构调整,以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这个任务的中心是“由以燃煤燃油燃气为基础的化石能源结构转为以风电、光电、水电、核电为主的零碳能源结构”。而在未来新的能源结构里,可以找到的唯一的零碳燃料,就是生物质燃料。以这个角度来看待生物质能,生物质的意义就非同小可了。因为未来其他能源都是电,没有燃料,但维持社会经济运行,必须需要燃料。即便是电力系统,也不能完全依靠风、光、水、核电,必须有一部分调峰的热电,这就要靠燃料来支撑。与此同时,有些工业生产过程也需要燃料,如工业窑炉等等,就需要固体或气体燃料。这些燃料,是未来零碳社会必须的,它们从哪来?很重要的解决方案就是依赖颗粒化的生物质燃料和生物质燃气。那么我们有多少生物质燃料呢?比较激进的分析数据是,将我国农作物的秸秆、稻壳、玉米芯、花生壳等农产品初加工剩余物,林业枝条和木材等加工废弃物,每年禽畜粪便,以及城市绿化垃圾、厨余垃圾等生物质来源加在一起,会生产出总量约10亿吨标煤/年的生物质燃料。当然,也有些保守的分析认为未来会产生总量约5亿吨标煤/年的生物质燃料。所以我认为5至10亿吨标煤/年的生物质燃料是一个科学的范围,这对能源系统来说,已经是一个很大的量了。接下来我们谈一下消纳问题。为什么说消纳呢?因为无论是秸秆还是粪便、餐厨垃圾,这些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能源,即便你不想要开发利用,它们都会因为别的社会活动而产生,所以就必须把它们消纳掉,也就是处理掉。这就产生了问题,到底采用什么方式消纳更好?不同消纳方式对环境、气候、碳排放都有不同的影响,而且较为复杂。我们需要找到对环境影响最小、对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最大的消纳形式。

    对于生物质,我们普遍认为是零碳的,但是不同的消纳方式都会产生氧化亚氮还有甲烷,这两种气体属于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而且比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更厉害。人类社会要缓解气候变化,中国要实现碳中和,这就不止是整治二氧化碳了,也要解决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我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包括对非二温室气体的中和。在中国生物质消纳方式中,水稻秸秆还田产生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占我国的非二温室气体排放中的很大比例。因此,怎样处理消纳秸秆,使其排放最少,是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任务。比如说,用堆肥方式来处理秸秆的话,其甲烷+氧化亚氮的排放,每公斤产生接近1200g 的等效二氧化碳,所以堆肥虽然能补充有机肥,但是对于气候影响还是较为严重的。如果不堆肥,而是做成沼气,然后用沼渣、沼液再来补充有机肥,就不会有这么多的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了。

    另一方面,用沼气发酵做成的生物燃气,还可以顶替作为化石能源的常规天然气,所以秸秆制燃气就比直接堆肥更具有减排效益。

    此外,将秸秆做成成型燃料,1吨就等于0.5吨标煤,此时再燃烧就不会产生非二气体排放了。而这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庄稼生长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固化而来,不需要计算在碳排放中,这样就秸秆制成的成型燃料就成为零碳燃料。

    但是有人说,堆肥是有机肥,还可以替代天然气制造的合成氨,合成氨也有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我们有分析,即使考虑到等效力合成氨的替代,即用堆肥去替代天然气制造合成氨,最后的结果也是增加了排放,达不到减排的目的。而制备生物燃气过程中产生的沼渣沼液进一步加工后又可成为优质有机肥,替代合成氨,产生减碳效果。

    所以,从碳中和角度看待生物质的合理化消纳,最好的方式是——对于干生物质,就是先制成成型燃料,再燃烧,整个过程就不再有非二气体排放;对于湿生物质来说,就是沼气发酵,再分离出二氧化碳,利用或填埋这部分二氧化碳,剩下的甲烷是生物燃气,沼渣、沼液是有机肥,可以顶替一部分化肥,这么综合起来,可能就是最好的处理方式。

    在此背景下,欧洲这些年做的碳中和规划,各国基本是要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他们的规划里,生物质能有非常大的作用。如丹麦、瑞典,这些国家生物质资源丰富,生物质能在规划的未来总能源中承担30%到40%,这样,就解决了零碳燃料从哪来的问题。

    在欧洲,生物质颗粒燃料为他们的采暖做出特别大的贡献,相对中国来说,咱们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近些大量依靠煤改气、煤改电解决采暖问题,煤改生物质比例比欧洲都要小得多。

    除了颗粒燃料之外,欧洲还制取沼气,从沼气处理中得到生物质燃气和生物质柴油,这些他们都做了很好的探索,而且在他们未来的燃料构成中真正占有很大比例。

    我们再看看中国怎么做。

    这些年,经过大规模农村资源普查,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即尽管农村建筑规模不大,但是屋顶面积特别大,包括住房、粮房、仓库、猪圈等,把这些屋顶装上光伏,充分开发利用起来,装机容量几乎可以达到20亿千瓦,全年发电量可达到3万亿kWh, 这远大于目前我国农村的全年用电量。于是,可以考虑:是否应该发展以屋顶光伏为基础的全部电气化的农村新能源系统,靠光伏电力解决农村的全部用能?在山西芮城,就有一个代表性模式。

    通过这一方式,农村靠光伏就可以满足农民的生活、生产和交通用能,替代了煤、油、气和柴禾。如此一来,面对自然生产出的生物质资源,就可以好好把它们加工成商品化生物质燃料,进入市场。也就是说,农村应该以能源商品为目的,面向能源市场,全面开发各类生物质燃料,把光留给自己,满足自己的能源需求,把生物质变成燃料,推向市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什么要留下光电,发展商品化生物质燃料?因为把这些可能的能源都算上,农村可产出的能源远高于其需要的能源,农村就从以前的能源消费者转为新的零碳能源的提供者。而作为输出的能源,其可储存性、可运输性、可灵活使用性都非常重要。与生物质燃料比,光伏电力的可储存性、可运输性和可灵活使用性都差。也就是说,加工好的生物质燃料更有利于储存、运输、和灵活应用,因此应优先作为输出的商品化燃料,而电力在这些方面相对不足,应优先自用。

    现有数据是:颗粒型,如玉米秸秆、果树枝条,加工后市价在1000元/吨;大块型,如麦秸、稻草,加工后市价约500~700元/吨;规模化制作沼气,再分离出CO2,成为优质生物燃气。沼渣沼液是优质有机肥,加工后全过程的综合能源效率从目前的10~15%提高到40%以上。

    所以我们要强调生物质能源的商品化,通过商品化和金融支持,促进生物质能的充分利用。以前生物质为什么总发展不好,就是因为我们太强调生物质优先自用了。那些秸秆还要制成颗粒,然后再烧,有这些功夫,还不如直接烧了,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年生物质能源总不能全面充分地应用和推广。一斤小麦目前大约是1元钱,其秸秆收集起来,加工后,弄好了也可以卖0.5元。农民非常辛苦地把每一粒麦子都采集回来,拿到市场上去卖,为了这1块钱,为什么就看不上可以卖0,5元的秸秆?所以关键是没形成市场,不知道它可以卖。秸秆就应该和长在上面的麦粒一样,被珍惜,成为农业产出的重要部分。

    另外,生物质材料加工为商品能源的主要成本是加工耗电,这可能也是以前发展商品化生物质燃料的障碍。而现在屋顶光伏又可以提供充足廉价的电力,光伏和生物质结合,对生物质的利用大有好处。

    由此来说,我们就要建立以屋顶光伏为基础的农村新型能源系统,实现全面电气化,替代所有的化石能源。全面解决环境、固废、健康问题,置换出生物质能源,与光伏电力合作制成零碳燃料,供应能源市场,给农区、林区农民增加新的收入来源,实现农村土地粮食和能源的“双生产双输出”,成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

    下沉到生物质发展方向来说,就是发展商品化生物质燃料,用来替代化石燃料,减少化石能源燃烧产生的直接碳排放。推广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实现各类可发酵有机废弃物的消纳,尤其应在水稻秸秆资源丰富的地区,通过将稻草进行有组织的集中式发酵生产生物天然气,解决直接还田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无组织排放问题,但应加大CH4的回收率,减少使用过程中的泄漏。

相关报告
  • 《生物质发电专题报告:双碳助推,未来可期》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1-23
    • 1、行业市场发展总体情况 生物质指通过光合作用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各种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 质能指由太阳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在生物质中贮存的能量,是一种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生物质发电是指利用生物质具有的生物质能进行发电。生物质发电分为农林生物质发电、 垃圾焚烧发电和沼气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从发电技术上又可分为直接燃烧发电和混合燃烧发电。 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连续3年世界第一 。截止到2020年年底,全国已投产生物质 发电项目1353个;并网装机容量2952千瓦 ,年发电量1326万千瓦,年上网电量1122 万千瓦。近年来,我国生物质能发电量保 持稳步增长态势。2020年,中国生物质年 发电量达到 1326 亿千瓦时 , 同比增长 19.35%。 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中垃圾焚烧发电和农林生物质发电合计贡献96%。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 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在建容量1027.1万千瓦。其中,垃圾焚烧发电624.5万千 瓦,占比60.8%;农林生物质发电382.9万千瓦,占比37.3%;沼气发电19.7万千瓦,占比1.9%。截至2020年底,全国生物质发电累计并网装机2962.4万千瓦。其中,垃圾焚烧发电1536.4万千 瓦,农林生物质发电1338.8万千瓦,沼气发电87.2万千瓦。 垃圾焚烧装机近几年增速较快。垃圾焚 烧装机容量2015-2020复合增速26.9% ;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利用受补贴拖欠影 响较大。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利用小时 数从2018年开始逐年走低,主要原因是 可再生能源补贴拖欠对农林生物质发电 项目影响较大。2020年农林生物质发电 新增装机容量也有所下降,为217万千 瓦。 分地区看,生物质发电累计装机规模 整体呈现东强西弱的局面。累计并网 装机规模看,2020年山东、广东、浙 江、江苏和安徽五省累计并网装机均 超过200万千瓦,占全国累计并网容 量的46.6% 在生物质发电新政的基调下,十四 五生物质发电的政策走向主要有以 下五大方面:1)竞争性配置项目资 源:自2021年1月1日起,规划内已 核准未开工、新核准的生物质发电 项目全部通过竞争方式配置并确定 上网电价;2)建立电价补贴分担机 制,中央补贴滑坡,预计到“十四 五”末期,新建生物质发电项目电 价补贴将全部由地方承担;3)鼓励 生物质能多元化和高附加值利用;4 )逐步推动生物质发电走向市场化 ;5)进一步强化生物质发电项目建 设运行管理。 2、投资收益模式 垃圾发电运营收入稳定,项目现金流较好。垃圾运营一般采取特许经营的方式,主流的是 BOT(建设-经营-转让)或BOO(建设-拥有-运营)模式,特许经营期一般在25-30年。垃圾 焚烧属于重资产行业,项目前期公司需要投入较多资金完成项目建设,项目建设周期一般为 2年左右,项目内部收益率一般在6%-12%,回收期一般5-10年。n 垃圾焚烧运营收入主要来自于上网电费(向电网收取)和垃圾处理费(向政府收取),上网 电费一般占比70%~80%,垃圾处理费一般占比20%~30%。 上网电费:根据《国家发展改 革委关于完善垃圾焚烧发电价 格政策的通知》,垃圾焚烧上 网电价大致由三部分组成:1 )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 电价、省级电网负担及可再生 能源补贴;2)每吨生活垃圾 折算上网电量暂定为280千瓦 时,并执行全国统一垃圾发电 标杆电价每千瓦时0.65元;3) 对于高出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 杆上网电价的部分实行两级分 摊。其中,当地省级电网负担 每千瓦时0.1元,电网企业由此 增加的购电成本通过销售电价 予以疏导,其余部分纳入全国 征收的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解 决。 垃圾焚烧行业负债率较高,融资需求高:垃圾焚烧行业资金要求高,建设期资金投入大。2014年 以前,我国环保投资的融资主体主要为地方政府。2014年,中央经济会议提出将化解地方政府性 债务作为重点任务之一,且发文强化地方债务管理;同时财政部发文推广PPP项目模式。此后, 企业逐步成为行业加杠杆主体,垃圾焚烧企业近年负债率不断提升。龙头企业平均负债率由2015 年的52%左右增长至2020年的64%左右。 REITS在垃圾焚烧行业大有可为:1)垃圾焚烧项目契合REITs对底层资 产要求。行业盈利能力较高且稳定性 强。垃圾焚烧企业ROE整体表现稳定 (伟明环保2016年有所波动主要由于 公司刚刚上市导致净资产提升所致) 2)政府刚需属性明确,项目现金流稳 定性高:地方政府、电网支付能力强 ,垃圾焚烧企业收入来源稳定。从行 业主要公司数据来看,瀚蓝环境、伟 明环保、旺能环境等公司2015年以来 现金流均呈现上升状态。垃圾焚烧项 目现金流稳定,利于行业长期发展。(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行业REITS发行情况:6月21日,首钢绿能作为国家首批9只公募REITs之一成功上市, 也是垃圾处理行业第一只发售的公募REITs。在首钢绿能REIT整个基础设施项目中,生 活垃圾处置及发电收入占整个收入超过90%。 3、碳中和下生物质发电前景看好 3.1、上游分析 目前我国主要生物质资源年生产量约为34.94亿吨,生物质资源作为能源利用的开发潜力为 4.6亿吨标准煤。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生物质资源产生量呈不断上升趋势,总资源量 年增长率预计维持在1.1%以上。预计2030年我国生物质总资源量将达到37.95亿吨,到2060年 我国生物质总资源量将达到53.46亿吨。 根据农业农村部相关统计数据,可估算我国目前秸秆产生量约为8.29亿吨,可收集资源量约 为6.94亿吨。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我国关于粮食产量统计数据分析,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 总体保持1%的平稳上涨趋势,预计未来秸秆资源总量也将保持平稳上升,2030年秸秆产生量 约为9.16亿吨,秸秆可收集资源量约为7.67亿吨。 3.2、下游分析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电力系统建设也在发 生结构性转变。生物质发电技术是目前生物质能应用方式中最普遍、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我国生物质资源量能源化利用量约4.61亿吨,生物质能各类途经的利用包括生物质发电 、生物质清洁供热、生物天然气、生物质液体燃料、化肥替代等共实现碳减排量约为2.18亿 吨。预计到2030年我国生物质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200万千瓦,提供的清洁电力超过3300亿千瓦 时,碳减排量超过2.3亿吨。
  • 《中国的生物燃料未来不容乐观》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chenss
    • 发布时间:2015-03-18
    • 北京——最近法院判决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石化)败诉,及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新政策可能意味着,中国终于开始重视其生物燃料产业,此产业被公认可减少该国的慢性污染和对进口石油的依赖。 生产生物燃料的云南盈鼎生物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起诉中国最大的炼油企业垄断行为并获胜,一个强大的国有能源巨头首次以这种方式受到挑战。法院于12月判决,中石化多年来拒绝在其加油站代售盈鼎的生物燃料,在燃料供应方面基本上保持着垄断。 中石化辩称,生物燃料生产者未能证明其产品符合国家标准,销售其生物燃料将是不负责任的。它提出了上诉。 法院判决支持生物燃料生产商,很快在1月中旬成为了一个国家能源局在生物柴油产业发展方面的“紧急”关注点。它呼吁国有石油公司将包括生物柴油的混合柴油作为“改善空气质量的解决方案和潜在的替代石油。” 尽管这些官方举措还有很多障碍,生物柴油在中国将流行起来。 目前,中国生产的生物柴油一半用于工业皮革软化和塑料制造等行业。其余大部分都是卖给小型的私人加油站,与石油柴油混合。对独立加油站来说,购买生物柴油的成本比买石油更低。 中石油和中石化控制着中国55%的加油站,需要其推广使用生物柴油。但他们没有这样做的动机。 销售生物柴油提高了石油公司的成本,由于必须从第三方供应商购买并对基础设施做出调整。自2012年以来中石化石油柴油供应略有过剩,也是炼油企业不愿意进一步挤压对其关键产品的需求的另一个原因。 根据《南方周末》杂志的一份报告,中石化云南分公司在与盈鼎的中介会议上说,改变管道及购买新油箱用于销售生物柴油将提高成本“3000-4000万元”,该公司拒绝承担这项费用。 有很多理由利于中央政府大力推行生物柴油。这种燃料可减少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量与石油燃料相比高达70%,同时也是对于国家数以百万计的餐馆废弃食用油的一种清洁的方式。尽管如此,不可否认的是不断有使用者抱怨,产品平均质量有待提高。 根据长江时报报道,昆明公交公司在四个月后停止使用盈鼎生物燃料,因为它造成了严重的碳沉积和引擎故障。 生物柴油厂于2000年代初在中国迅速发展,2007年达到了顶峰,在全国超过2000家。根据最近向美国农业部(USDA)外国农业服务的全球农业信息网络的一份报告中显示,只剩余约53家。 今天,国家生产能力的40亿公升中只有28%进行利用,年产量100万吨也远远落后于官方在2007年制定的,到2020年年产200万吨的目标。 除了质量和需求外,生物柴油生产商还面临其他严重障碍。 还包括作为生物柴油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地沟油”的短缺。不幸的是,中国有很多废油“回收者”处理并将其作为烹饪油转售毫无戒心的消费者。生物柴油生产商必须与这些罪犯在脂肪的浪费与安全供应中竞争。 国家能源局需要地方政府建立废油回收系统,以建立稳定的地沟油供应,最初关注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周边地区。 其还提出种植更多的油料作物,如麻风树、中国阿月浑子树作为替代原料,并要求银行支持林业项目的融资。 该机构还制定生物柴油的价格与石油柴油混合的价格使用的军事和国家的燃料储备,为了防止石油巨头的价格歧视。但是张说生物柴油的市场价格从每吨10000元以上下降到低至4000元,使行业陷入停顿。 事实上,三家国有石油巨头,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海油(CNOOC),均在2007年试图探索生产和销售生物柴油。但均未获成功。建于2009年的中海油海南工厂具有27万吨的生产能力,在2012年和2013年只生产不到10万吨生物柴油,以巨大的损失于去年6月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