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长城钻探钻二自研设备破解旋导仪器堵塞难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7-11
  • “自从安装

    公司自研的清除装置后

    旋导仪器

    再没有因磁性物质吸附

    而发生堵塞”

    钻井二公司西南工程专班

    在介绍钻井液磁性物质

    自动清除装置时说道


    旋转导向仪器作为钻井施工的眼睛,设备运行状态直接关乎施工效率与工程质量。长期以来,在钻井定向期间,旋转导向的导向头涡轮时常因磁性物质过多发生堵塞,从而造成仪器失灵,被迫起钻进行仪器维保。

    面对这一行业难题,该公司生产服务公司锚定一线生产痛点,针对“钻井液磁性物质堵塞旋转导向仪器导向头涡轮导致无效起钻”这一核心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成功研发出钻井液磁性物质自动清除装置。该装置使用不锈钢滚筒作为中界面,内嵌钕铁硼强磁固定内筒,使磁性物质在内嵌的200℃强磁区被吸附,同时利用不锈钢无磁性,将吸附后的磁性物质旋转至无磁区进行自动卸载,通过导管直排到泥浆不落地系统内。

    该装置经过持续改进,目前设备磁感强度达6000高斯,依托旋转机构实现了磁性物质自动吸附、自动卸载,全程无人值守。近两年,该装置在西南区域使用效果显著,即使在井底温度145℃以上的高温井段,也能够有效避免因磁性物质吸附而导致的旋转导向仪器零堵塞,显著提升施工效率,有力保障了钻井作业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目前,该装置申请的国家实用新型专利预计将于9月正式获批,同时凭借突出的技术优势与显著的应用成效,已被评定为公司优势产品,正组织全面推广应用。

  • 原文来源:https://oil.in-en.com/html/oil-2979885.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石油长城钻探苏里格苏-X侧钻水平井获高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5-19
    • 近日,长城钻探苏里格气田分公司 传来好消息,苏53-X侧钻水平井日产气量达7.2万方,喜获高产。 在苏里格气田分公司苏53区块的会议室里,作业区负责人李庆军和气井管理小组的技术骨干们围坐在一起,讨论着苏53-X井的生产成果。李区满脸欣喜地说:“咱们苏里格致密气老区开发了这么多年,剩余气分布复杂,储层非均质性强,地层压力还低,稳产难度越来越大。这次苏53-X井获得高产,真的太不容易了!” 气井管理小组成员李盛鹤赶忙点头:“是啊,李区。以前遇到这些难题,都感觉无从下手,咱们的侧钻水平井技术真的是救星啊!” 自苏里格气田高速开发以来,苏里格气田分公司始终充分发挥工程技术总承包商优势,联合地质、钻井、压裂等专业团队,创新形成了集“精准选井选层+高效开窗侧钻+小直径全可溶桥塞+快速返排与低压补能降滤”的一体化侧钻水平井技术体系。通过基于沉积微相和精细砂体构型约束下的建模数模一体化研究建立了剩余气的分布模式,落实了剩余资源潜力;配套侧钻开窗钻进一体化工具,实现了侧钻水平井安全高效钻完井与复杂储层钻遇率提升,事故率降低14%,储层钻遇率提升至88%;自主研发最高可分15段的小井径裸眼封隔器,满足了侧钻水平井分段压裂需求;优化氮气泡沫压裂工艺,解决了低压区易压窜问题,实现泄压区储量有效动用。 自2011年苏里格气田分公司实施第一口侧钻水平井以来,经过不断的探索改进与技术优化,分公司已形成了涵盖部署、钻完井及压裂改造全流程的侧钻水平井技术体系,实现了长城钻探苏里格合作开发区致密气老区规模效益开发,为同类气田稳产增效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样板。
  • 《我国“智能导钻”实钻应用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8-24
    • 近日,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智能导钻技术装备体系与相关理论研究”在位于塔里木盆地西部的某生产井实钻应用中取得重要进展,通过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实现白垩系舒善河组下2段储层的首次油气突破,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据了解,这一新技术为自主研发的随钻方位电磁波电阻率成像测井仪和三维靶点精准导航技术,可以精准刻画地下油气层结构,引导钻头准确打入最佳开采点位,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 今年8月上旬生产测试显示,该生产井日产石油13.5吨、天然气4.2万立方米,油气产量约是邻井的5倍,落实地质储量天然气5.1亿立方米、凝析油16万吨,实现了白垩系舒善河组下2段储层的首次油气突破,验证了“智能导钻”理论技术体系的可靠性,对我国深层油气高效低成本钻探的重要作用,同时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塔里木盆地白垩系油气藏属于埋深超过4000米的“千层饼”结构,准确定位储层空间发育位置难度大,常规定向钻井技术对该类油气藏总体动用程度低。智能导钻专项科研团队同西北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通过6年多的持续攻关,基于“多尺度地质规律-多源地球物理探测-高精度油藏建模-精准定向钻井”多学科融合,利用智能算法建立了河道砂体、测井信息、三维地震和地质模型的关联关系,构建了油气藏米级尺度的“构造-岩性-成分”三维地质模型,预设多个钻前靶点,设计出水平井轨迹。多支自研仪器历经上百次井场试验已完成技术定型,为我国深层、超深层油气高效低成本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