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dide为高效长波长近红外发光二极管设置了PbS / cd芯壳量子点》

  • 来源专题:超级电容器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11-17
  • 基于PbS的量子点(量子点)详细研究了潜在的应用在电致发光设备操作波长重要电信(1.3 - -1.6μm)。尽管量子点发光二极管(量子点发光二极管)领域最近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由于NIR发射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商业化,近红外(NIR)发射器件性能的进一步提高仍然是必要的。在这里,我们报告一个高性能1.51 -μm发射ql倒有机-无机杂化设备架构和PbS / cd核壳结构量子点作为发射器。合成QLEDs显示记录装置性能的QLEDs 1.5μm发射窗口,最大6.04 Wsr−−1米2的光辉和峰值外部量子效率(EQE)的4.12%,分别。

    ——文章发布于2017年11月07

相关报告
  • 《钙钛矿量子点及其在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12-18
    • 钙钛矿量子点(PQDs)由于其独特的光学性质,如可调谐波长、窄发射和高光致发光量子效率(PLQY),近年来吸引了大量的关注。最近的研究报告的新类型formamidinium(FA)PbBr3 PQDs,PQDs与有机-无机混合阳离子,二价阳离子掺杂胶体CsPb1−xMxBr3 PQDs(M = Sn2 + Cd2 +,Zn2 + Mn2 +)部分阳离子交换、和多价阳离子掺杂PQDs(Bi3 +)。这些PQD类似物为光电器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对于照明和背光显示的商业应用,PQDs的稳定性需要进一步改进以防止温度、氧气、湿度和光线的降低。氧和湿度促进离子迁移很容易蚀刻不稳定的PQDs。容易的离子迁移可能导致晶体生长,从而降低pqd的PLQY。表面涂层和处理是克服这些因素的重要步骤。本文介绍了PQDs的新类型和提高其稳定性的策略。最后,本文讨论了PQDs在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 ——文章发布于2017年11月30日
  • 《吉林大学报道Yb3+/Er3+共掺杂准二维钙钛矿中能量漏斗驱动的量子剪裁效应实现高效双波段近红外发光二极管》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6-23
    • 5月30日,吉林大学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题为“Energy funnel-driven quantum cutting in Yb3+/Er3+-doped quasi-2D perovskites enables high-efficiency dual-band near-infrared light-emitting diodes”的论文,报道了Yb3+/Er3+共掺杂准二维钙钛矿中能量漏斗驱动的量子剪裁效应实现高效双波段近红外发光二极管。 准二维钙钛矿材料虽在可见光发射领域表现优异,但其近红外电致发光研究始终面临重大挑战。本研究通过在镱/铒(Yb3+/Er3+)共掺杂准二维钙钛矿薄膜中实现量子剪裁效应,成功获得986 nm与1540 nm双波段近红外发射,取得突破性进展。原子尺度透射电镜分析表明,Yb3+离子通过取代Pb2+位点形成稳定的卤化物配位结构,在维持晶格稳定的同时实现了高效能量传递。研究发现,Yb3+掺杂与磷脂酰乙醇胺(PE)的协同作用可调控钙钛矿相分布,使光致发光量子产率(PLQY)达到惊人的170%——这一数值刷新了近红外发光材料的性能纪录。瞬态吸收光谱揭示了级联能量转移机制:低n值相中的光生载流子会向n=∞相定向聚集,进而实现向Yb3+离子的逐级能量转移并最终产生近红外发射。基于该材料制备的近红外发光二极管,在986 nm和1540 nm波长处分别实现了9.32%和1.96%的外量子效率(EQE),创下该波段器件性能新纪录。该工作不仅从原子尺度阐明了镧系离子在钙钛矿中的整合机制,更为光电材料中的量子剪裁敏化提供了普适性策略,为发展新一代近红外光电器件开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