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β-环氧水解酶结构和位点选择性开环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0-10
  • 中国科学院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合成研究团队在环氧水解酶结构和位点选择性开环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10月1日发表于《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环氧水解酶(EH)能够选择性催化环氧化物的不对称水解反应,根据亲核进攻位点的不同可产生构型不同的手性邻二醇。因此,研究EH位点选择性开环机理在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和手性药物有机合成中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团队前期发现来自于kinamycin生物合成基因簇的α/β家族EH Alp1U 可催化fluostatin(FST)类天然产物FST C (1) 环氧开环(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8, 9, 2088),但不具备开环位点选择性,可得到两种环氧开环产物。本研究通过多种谱学、化学衍生和理论计算确定了两种环氧开环产物1a和1b的立体构型,分别对应于在FST C (1) 的C2位和C3位环氧开环。

    通过Alp1U蛋白晶体结构解析发现了一种由三个氨基酸残基W186/W187/Y247组成的环氧氧负离子结合口袋,与传统的环氧水解酶中两个氨基酸组成的Y/Y环氧氧负离子结合口袋明显不同。有趣的是,对这种非典型环氧氧负离子结合口袋进行定点突变后得到了高度位点选择性的突变体Y247F(C2位开环产物1a占98%)和W187F/Y247F(C3位开环产物1b占94%)(图1)。最后通过解析这两种突变体分别与FST C (1)的复合物晶体结构,解释了位点选择性开环催化机制。该研究有助于在分子层面提升环氧水解酶反应位点选择性的认识。

    张丽萍助理研究员与Bidhan Chandra De博士研究生是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由张长生研究员和张文军副研究员指导完成。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820103003、31700042、41676165)、中国科学院项目(QYZDJ-SSW-DQC004、XDA13020302)、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重大专项(GML2019ZD0406)的共同资助。Bidhan Chandra De博士研究生是CAS-TWAS院长奖学金获得者。

    相关论文链接:https://www.jbc.org/content/early/2020/10/01/jbc.RA120.015563.abstract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2010/t20201009_5714120.html
相关报告
  • 《P450酶催化反应区域和化学选择性的结构基础及机理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0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研究员张长生团队在多环大环内酰胺类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酶学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 “A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 Regio- and Chemoselectivity of Multifunctional P450s by Structural Comparison of IkaD and CftA Complexed with Common Substrates” 在线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德国应用化学》) 惰性C-H键活化是合成高价值化合物的关键环节,主要依靠过渡金属催化,难以控制区域/立体/化学选择性,一度被称为有机化学中的“圣杯”。而在自然界中,少数细胞色素P450酶可以轻松有序地催化多步C-H键活化反应,且具有高度的区域/立体/化学选择性,是形成许多重要天然产物的关键环节。这些P450酶被称为多功能P450酶,是合成生物学应用的重要酶元件,但由于解析的复合物晶体结构有限,酶控制多步反应和精准选择性的酶学机制仍有待阐明。以ikarugamycin为代表的多环大环内酰胺类天然产物(PoTeMs)是药物先导化合物和生物农药的重要资源。在PoTeMs生物合成中,P450酶介导的后修饰极大丰富了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有趣的是,其中的多功能P450酶IkaD和CftA被报道都天然识别ikarugamycin,但得到不同的氧化产物:IkaD先氧化C7=C8双键形成环氧,再羟基化C29,获得产物capsimycin G;而CftA先催化形成C29酮基,再微弱催化C30羟基化反应获得产物clifednamide C。 为了揭开P450酶IkaD和CftA催化功能差异的神秘面纱,研究团队首先解析了IkaD和CftA与共同底物1的复合结构。发现二者的整体三维骨架基本重合,是典型的金字塔形P450骨架,但参与构成催化口袋的FG区域的构象明显不同,从而影响了催化口袋的形状,使得同一个底物1朝向两个酶血红素铁反应中心的距离和角度不同,最终决定了酶催化反应的区域和化学选择性。基于这一发现,研究团队通过理性设计,对远离血红素铁反应中心的极性氨基酸开展单点突变,发现IkaD的部分突变酶能够改变催化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形成天然分离未发现过的人工新产物。 接着,研究团队以不同骨架的PoTeMs底物开展系统性的体外酶学测试,发现IkaD和CftA都能识别催化非天然底物,但与区域选择性不同。分别解析IkaD和CftA与非天然底物的复合物晶体结构,发现非天然底物并没有诱导IkaD和CftA发生构象变化,保持了二者FG区域的构象差异,最终决定了对非天然底物的位点选择性和反应顺序。有趣的是,远离血红素铁反应中心的极性氨基酸突变也显著改变了IkaD对非天然底物催化反应的区域选择性。 虽然参与组成P450酶催化口袋的BC和FG区域存在构象变化的现象已经广为人知,本研究首次发现了FG区域的构象差异导致同一底物1在IkaD和CftA催化口袋中以不同的姿势朝向酶反应中心,造成了二者催化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化学选择性不同。这些发现为多功能P450酶如何控制位点选择性、反应顺序和反应类型提供了蛋白三维晶体结构方面的解答,并为P450酶理性改造提供了参考,对于认知海洋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和丰富海洋微生物酶元件库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博士研究生蒋鹏和博士后金红波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员张长生和副研究员张丽萍为共同通讯作者。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和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等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Peng Jiang#, Hongbo Jin#, Guangtao Zhang, Wenjun Zhang, Wei Liu, Yiguang Zhu, Changsheng Zhang*, Liping Zhang*, A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 Regio- and Chemoselectivity of Multifunctional P450s by Structural Comparison of IkaD and CftA Complexed with Common Substrates, Angewandte Chemie, doi.org/10.1002/anie.202310728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310728
  • 《我国学者在木质素选择性转化领域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6-26
    • 华南理工大学李雪辉课题组与牛津大学教授Shik Chi Edman Tsang以及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副研究员何宏艳等人联合攻关,在木质素选择性转化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选择性氧化断裂木质素芳香环制备马来酸二乙酯为题,发表在Chem期刊上。 目前,绝大多数含碳的大宗化学品,均是以石油、煤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资源为原料,通过复杂转化过程获得,由此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温室效应、气候变迁及环境污染等系列问题。比如,马来酸酯是一类重要的大宗化学品,传统方法是通过苯或丁烷等石油基原料的氧化来生产,就存在诸多安全、环境等问题。 生物质资源具有来源广泛、产量巨大、可再生及其组成元素与当前大宗有机化学品接近等特点,将其高效转化为平台化合物或化学品,被认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据了解,生物质的重要组分木质素,是世界上储量最为丰富的可再生芳香聚合物,将木质素解聚制备高附加值芳香化合物的技术,备受关注。但由于木质素结构复杂,导致其解聚产物收率和选择性偏低,因此如何实现木质素的选择性转化是高效利用木质素及生物质的关键。 为了突破这一技术瓶颈,不同于常规解聚木质素获得芳香化合物的途径,李雪辉课题组提出选择性断裂木质素的苯环结构并通过原位酯化等强化模式,来实现木质素高值化转化的新策略。在温和条件下(160℃,5 h),马来酸二乙酯达到404.8 mg/g的产率以及72.7%的选择性。 随后,研究人员进一步深入分析发现,磷钨酸铜离子液体中五配位的Cu+结构是该过程的催化活性中心。 此外,课题组及其合作者还创新性地设计了一类新型微乳液反应器体系,基于木质素分子双亲性的结构特点,利用木质素的自表面活性作用模式,通过界面强化效应,实现了木质素的高效选择性解聚及自破乳过程,展示出了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通过对木质素主要连接方式的解析,基于木质素主要结构单元和化学键的差异性并结合DFT计算等,设计并构建了系列木质素高效选择性解聚体系,实现了木质素特征化学键和结构单元的选择性断裂与裁剪。例如,设计并构建的Fe基功能化离子液体体系,可对木质素分子中的H结构单元实现高选择性裁剪,制备具有高附加值且用途广泛的肉桂酸甲酯(MPC)。 据悉,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项目批准号:21736003)等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