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450酶催化反应区域和化学选择性的结构基础及机理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0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研究员张长生团队在多环大环内酰胺类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酶学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 “A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 Regio- and Chemoselectivity of Multifunctional P450s by Structural Comparison of IkaD and CftA Complexed with Common Substrates” 在线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德国应用化学》)

    惰性C-H键活化是合成高价值化合物的关键环节,主要依靠过渡金属催化,难以控制区域/立体/化学选择性,一度被称为有机化学中的“圣杯”。而在自然界中,少数细胞色素P450酶可以轻松有序地催化多步C-H键活化反应,且具有高度的区域/立体/化学选择性,是形成许多重要天然产物的关键环节。这些P450酶被称为多功能P450酶,是合成生物学应用的重要酶元件,但由于解析的复合物晶体结构有限,酶控制多步反应和精准选择性的酶学机制仍有待阐明。以ikarugamycin为代表的多环大环内酰胺类天然产物(PoTeMs)是药物先导化合物和生物农药的重要资源。在PoTeMs生物合成中,P450酶介导的后修饰极大丰富了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有趣的是,其中的多功能P450酶IkaD和CftA被报道都天然识别ikarugamycin,但得到不同的氧化产物:IkaD先氧化C7=C8双键形成环氧,再羟基化C29,获得产物capsimycin G;而CftA先催化形成C29酮基,再微弱催化C30羟基化反应获得产物clifednamide C。

    为了揭开P450酶IkaD和CftA催化功能差异的神秘面纱,研究团队首先解析了IkaD和CftA与共同底物1的复合结构。发现二者的整体三维骨架基本重合,是典型的金字塔形P450骨架,但参与构成催化口袋的FG区域的构象明显不同,从而影响了催化口袋的形状,使得同一个底物1朝向两个酶血红素铁反应中心的距离和角度不同,最终决定了酶催化反应的区域和化学选择性。基于这一发现,研究团队通过理性设计,对远离血红素铁反应中心的极性氨基酸开展单点突变,发现IkaD的部分突变酶能够改变催化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形成天然分离未发现过的人工新产物。

    接着,研究团队以不同骨架的PoTeMs底物开展系统性的体外酶学测试,发现IkaD和CftA都能识别催化非天然底物,但与区域选择性不同。分别解析IkaD和CftA与非天然底物的复合物晶体结构,发现非天然底物并没有诱导IkaD和CftA发生构象变化,保持了二者FG区域的构象差异,最终决定了对非天然底物的位点选择性和反应顺序。有趣的是,远离血红素铁反应中心的极性氨基酸突变也显著改变了IkaD对非天然底物催化反应的区域选择性。

    虽然参与组成P450酶催化口袋的BC和FG区域存在构象变化的现象已经广为人知,本研究首次发现了FG区域的构象差异导致同一底物1在IkaD和CftA催化口袋中以不同的姿势朝向酶反应中心,造成了二者催化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化学选择性不同。这些发现为多功能P450酶如何控制位点选择性、反应顺序和反应类型提供了蛋白三维晶体结构方面的解答,并为P450酶理性改造提供了参考,对于认知海洋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和丰富海洋微生物酶元件库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博士研究生蒋鹏和博士后金红波为论文的第一作者,研究员张长生和副研究员张丽萍为共同通讯作者。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和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等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Peng Jiang#, Hongbo Jin#, Guangtao Zhang, Wenjun Zhang, Wei Liu, Yiguang Zhu, Changsheng Zhang*, Liping Zhang*, A Mechanistic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inct Regio- and Chemoselectivity of Multifunctional P450s by Structural Comparison of IkaD and CftA Complexed with Common Substrates, Angewandte Chemie, doi.org/10.1002/anie.202310728

    文章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nie.202310728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311/t20231108_6930312.html
相关报告
  • 《金属所碳催化反应动力学和机理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6-12
    • 利用可再生的碳基材料替代金属基催化剂材料,满足现代社会对化学工业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严格要求已成为化学、化工和材料领域新兴的热点研究方向之一,其中对纳米碳催化反应机理本质的认识一直是该领域的难点问题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催化材料研究部齐伟研究团队在 Acc. Chem. Res. 杂志发表综述论文,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在碳催化烷烃氧化脱氢反应机理方向的研究工作。 对碳材料催化活性中心的定性和定量是催化反应动力学和机理研究的基础和关键。近反应条件下的分子吸附热和原位XPS表征结果均表明碳材料表面亲核性较高的氧物种对催化烷烃氧化脱氢反应贡献显著。齐伟团队提出的原位化学滴定方法在领域内首次给出直接的化学证据证明酮羰基基团是纳米碳催化烷烃氧化脱氢反应的活性中心( Angew. Chem. Int. Ed. 2013, 52, 14224)。同时,该方法能够通过单次测试直接定量活性中心数目,获得碳材料归一到单个活性中心的本征催化活性(TOF),为反应动力学研究打下基础( Angew. Chem. Int. Ed. 2015, 54, 13682)。 催化反应动力学、同位素效应( ACS. Catal. 2017, 7, 5820)以及在模型碳催化剂材料上的原位红外光谱表征( ACS. Catal. 2017, 7, 1424)揭示出碳催化烷烃脱氢反应的机理。与金属氧化物材料表面的经典M-v-K机理不同,氧气分子在纳米碳表面存在活化和氧交换过程。研究工作系统比较了氧化钒和纳米碳催化材料的反应动力学参数和反应机理,总结了碳催化材料在烷烃氧化脱氢反应中的优势和不足,指明了具有高催化反应活性和烯烃选择性的碳基催化材料设计制备的指导原则和方向。过去5年,齐伟研究组在纳米碳催化活性中心定性与定量、本征催化活性的测定,以及催化反应动力学等领域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6篇系列论文。这一系列论文通过细致、系统的研究工作完整揭示了碳催化的本质过程,建立起系统的非金属催化反应理论体系,切实推动了绿色非金属纳米碳催化领域的发展。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金属所和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研究项目的资助。
  • 《P450酶催化糖肽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6-11
    • 近日,南海海洋所张长生研究员团队和厦门大学王斌举教授团队合作在P450酶催化糖肽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的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Discovery and Biosynthesis of Cihanmycins Reveal Cytochrome P450-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C−O Phenol Coupling Reactions”发表于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南海海洋所博士方春艳、副研究员张丽萍和厦门大学博士生汪永超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南海海洋所研究员张长生、研究员朱义广和厦门大学教授王斌举为共同通讯作者。 在化学生物学领域,细胞色素P450酶因其独特、多样的催化能力而备受瞩目。P450酶催化的分子内C−O和C−C苯酚偶联反应在天然产物生物合成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广泛存在于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中。虽然糖肽类抗生素中多个催化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P450酶的功能和晶体结构相继被解析,但底物复合物结构的缺失导致该类反应的催化机制一直是未解之谜。 研究团队从放线菌Amycolatopsis cihanbeyliensis DSM 45679中发现了C−O连接的新型双环糖肽类化合物cihanmycins。CHM A (1)的结构通过X-ray单晶衍射确定为双环糖肽,包含肉桂酰基团和两个稀有的D-阿拉伯呋喃糖。研究团队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异源表达实验,在DSM 45679的基因组中定位了CHM的基因簇,并通过体内基因敲除和体外生化实验证实了3个P450酶的功能:Cih26负责肉桂酰基团的环氧化和羟化,Cih32负责三个氨基酸的羟化,Cih33及其同源蛋白DmlH和EpcH催化分子内C−O苯酚偶联反应形成CHM的双环骨架。 为揭示Cih33及其同源蛋白催化C−O苯酚偶联反应的机制,研究团队开展了晶体学研究并解析了DmlH和DmlH−7复合物的晶体结构,首次揭开了分子内C−O苯酚偶联P450酶与大环肽结合模式的神秘面纱。同时,单环底物7的柔性结构使其NMR信号裂分复杂,难以解析结构,而DmlH−7的结构获取提供了通过复合物晶体鉴定小分子结构的经典案例。值得注意的是,底物7与DmlH的辅因子血红素(heme)平面之间有一个水分子,可能在苯酚偶联反应的攫氢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为验证这一推测,研究团队开展了分子动力学(MD)模拟和量子力学/分子力学(QM/MM)计算,揭示了DmlH催化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由水介导的双自由基机制,首次提出了水分子在双自由基苯酚偶联反应中的重要作用。 此外,基于生信分析,从数据库中挖掘到81个含有Cih33同源蛋白的肽类基因簇。对这些基因簇的P450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催化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的Cih33/DmlH/EpcH和糖肽类抗生素的P450酶都聚集在同一分支,表明该分支中的其他P450酶可能具有相似的功能和机制,编码这些P450酶的基因簇有望产生新颖的双环肽类化合物。 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双环糖肽类化合物CHM生物合成中3个P450酶的功能,并利用酶学和计算化学等方法首次揭示了DmlH催化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由水介导的双自由基机制,为深入理解P450酶催化的分子内苯酚偶联反应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发现和开发更多新颖的双环肽类化合物奠定了研究基础,有望为抗生素研发提供更多物质基础。 以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王宽诚率先人才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Chunyan Fang†,Liping Zhang†,Yongchao Wang†,Weiliang Xiong,Zier Yan,Wenjun Zhang,Qingbo Zhang,Binju Wang*,Yiguang Zhu*,and Changsheng Zhang*. Discovery and Biosynthesis of Cihanmycins Reveal Cytochrome P450-Catalyzed Intramolecular C−O Phenol Coupling Reactions. J. Am. Chem. Soc. 2024. DOI: 10.1021/jacs.4c02841.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21/jacs.4c02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