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

  • 来源专题:先导专项——地球内部运行机制监测服务
  • 发布时间:2020-12-01
  •  在联合国成立75周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通过5周年之际,王毅国务委员9月26日在减贫与南南合作高级别视频会议期间宣布中国科学院撰写了《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为各国加强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监测评估提供借鉴。这是继2019年后,第二次在联合国大会高级别会议期间发布相关报告。
      9月27日,中科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相关情况。中科院副院长、“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领导小组副组长张亚平,副秘书长、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地球大数据专项报告编写组专家等出席会议。
      张亚平在讲话中指出,2020年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施5周年。经过5年努力,2030年议程实施虽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面临重重困难,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更是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2030年议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科技创新,“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自立项伊始便积极组织科技力量,在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的框架下,探究地球大数据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已成为中国科技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代表性成果,为2030年议程有效实施提供解决方案和科技支撑。他表示,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各国只有携手并肩同行,才能让全球可持续发展之路行稳致远。中科院将继续助力中国政府推动2030年议程国内落实和国际合作,与国际社会共同面对可持续发展这个人类共同的宏大使命所面临的新需求和新挑战。
      张亚平介绍说,9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宣布将设立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将依托中科院建设。在“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已建成的设施和数据等基础上,发挥中科院多学科优势,该中心将建设成为开放的公共大型科技平台和国际研究机构,既服务于联合国相关机构、各会员国和中国推进落实2030年议程,也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实施做出贡献。
      “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负责人、中科院院士郭华东等专家在发布会上对《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0)》及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研究进行了介绍。该报告展现了中国利用科技创新推动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探索和实践,充分展示了地球大数据技术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广阔前景,开拓了在联合国技术促进机制框架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方法支撑2030年议程落实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系列报告的发布凸显了中国过去5年在科技领域为2030年议程落实所作的努力和贡献,为科技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为科技支撑2030年议程全球落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9年,在出席第74届联合国大会高级别会议期间,中国代表团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19)》,首次展示了中国利用地球大数据技术支持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探索和实践,揭示了其对监测评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应用价值和前景,为国际社会填补数据和方法论空白、加快落实2030年议程提供了新视角、新支撑。2020年,“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继续开展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地球大数据多源、多时相、宏观快速和高度集成等优势,围绕零饥饿、清洁饮水与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从全球、区域、国家、典型地区4个尺度,在数据、方法模型和决策支持方面深入研究。
      相比2019年报告,2020年报告汇集了更多案例(26个),针对6个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了更为系统的研究,包括从数据获取和产品生产,到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体系、指标监测与评估方法的研究,再到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实现的解决方案与决策支持等方面(24套数据产品、13种方法模型、19个决策支持)。有关成果包括中国土地退化零增长进展评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中国城镇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中国水稻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中国湿地空间分布格局和保护对策、中国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全球高分辨率森林等。围绕技术促进机制,地球大数据支撑2030年议程落实的理论体系更加系统和完善,技术方法更加成熟和有效,决策支持效果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相关报告
  • 《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3)》

    • 来源专题: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 发布时间:2023-11-22
    • 《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3)》通过地球大数据,聚焦中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中期评估,扩展 SDG 指标数据产品,探讨延伸指标内涵,完成中国所有环境类指标的进展评估。同时,积极为全球提供公共数据产品,服务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落实评估。同时,基于报告研究内容,提出了对未来科学决策、加速可持续发展进程、大数据获取能力建设以及指标调整与优化的建议,为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科学支撑。 本报告由科研院所、高校等 50 多家单位 160 余名科研人员进行撰写,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和大数据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 发布》

    • 来源专题:先进制造业科技服务情报监测平台
    • 发布时间:2022-10-21
    • 2022年9月20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部长级会议在纽约举行。会上,中方发布《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2)》。   该报告由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撰写,来自40多家科研院所、高校等共170余名科研人员参与。反映了可持续发展大数据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落实的创新性实践。   据了解,《报告》聚焦零饥饿、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和陆地生物等七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25个具体目标及SDG多指标交叉与综合开展了一系列指标监测评估示范研究工作,形成42个典型案例,贡献31套数据产品、21种方法模型和33项决策支持,展示了全球、区域、国家和典型地区四个尺度的SDG指标监测和评估成果。   在SDG 2零饥饿方面,研究发现2020年全球约85.2%的耕地为单季种植模式,复种指数仍有提升潜力;2015 ~2020年,中国农田耕层土壤有机碳增加了3.4%。在SDG 6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方面,研究发现中国地下水环境改善显著,农业用水效率显著提高,总体用水紧张程度呈下降趋势,水资源管理工具优化提升明显。在SDG 7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方面,研究发现2020年全球通电建筑面积较2014年增加显著;2021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分别是2015年 的2.12倍和1.79倍。在SDG 11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方面,研究发现2000~2020年全球城镇化协调发展;中国以全球19%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贡献了全球28%的城市显著变绿区域,中国城市增绿受益人口占全球受益总人口约47%。在SDG 13气候行动方面,研究发现中国及其省级政府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减灾体系,中国气候变化教育体系相对完善;全球陆地不断升温,高温热浪频率和强度增加,海洋热含量不断增加。在SDG 14水下生物方面,研究发现近十余年中国近海营养盐浓度显著降低;中国近海湿地在抵御台风减少灾害损失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近十年来中国围填海管控和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在SDG 15陆地生物方面,研究发现中国土地退化治理成效显著;中国山地生态系统受保护比例较高,空间布局正在进一步优化;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效果显著,并形成了具有推广价值的防控技术体系。   在SDG多指标交叉与综合方面,研究发现过去20年,中国省级行政区SDG多指标协同与权衡关系具有显著的时空差异;通过在海南省、云南省临沧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广东省深圳市等四个典型区域开展SDGs综合评估,可为中国不同特色区域科学确立优先发展目标、缓解发展中存在的SDG指标权衡问题、优化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决策参考。   同时,《报告》评估了2010~2021年中国56个环境类可持续发展指标的进展情况,结果显示,中国环境类指标相比于2015年(议程起始年)整体大幅改善,在2030年议程实施接近中期之际,在评估的中国56个指标中,已有近一半的环境类指标提前实现目标,为2030年整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成果为直接填补SDG指标监测数据缺失提供了高质量数据产品,为更深入理解指标进展和驱动因素提供了补充性背景与分析数据,为更及时、更精细评估与预测SDG指标提供了新方法,同时也为提升指标的全球协同与可比性、应对跨国界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实证,为服务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科技支撑。   据悉,自2019年以来,《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连续四年由中方发布,定量、系统解读不同尺度和区域SDGs的实现进程和变化趋势,以期为2030年议程和全球发展倡议的深入实施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