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维度描绘了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但数据缺失、发展不均衡、目标间相互制约等问题也对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落实提出重大挑战。同时,气候变化影响加剧,新冠肺炎疫情延宕反复,地区紧张局势加剧,大幅增加了议程实施和实现的难度。 2021 年,习近平主席在第 76 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以加快落实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发展。
联合国《2021 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明确指出,数据是重建和加快 SDGs 实现的资源,获取和掌握及时和高质量的数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为此,联合国秘书长提出了《数据战略》,推动获得更为相关、更好分类和更加及时的数据,以跟踪、预测和加速落实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使我们能够将数据和信息转化为洞察力,转变和优化发展决策过程。
随着全球范围内数字化进程加快,数据的国际可比性和可用性有所改善,但可持续发展目标数据的地理覆盖面与及时性在各个领域仍然存在差距,亟需创新方法来填补这些空白。集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技等交叉融合的地球大数据技术,具有宏观、动态监测能力,能大大提高数据获取能力,为 SDGs 实现提供重要支撑。
2020 年 9 月 22 日,习近平主席在第 75 届联合国大会宣布中国将设立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CBAS)。2021 年 9 月 6 日,CBAS 正式成立,这是全球首个以大数据服务联合国 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国际科研机构。成立一年来,中心通过研建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平台系统、发射并运行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SDGSAT-1)、开展地球大数据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技术方法研究,面向全球提供服务 SDG 指标监测和评估的数据、信息和服务,为联合国 2030 年议程的实施作出积极贡献。
2019~2021 年,中国科学院连续三年牵头编制《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累积贡献 64 个监测评估与示范研究案例,包括 53 套数据产品、33 种方法模型和 42 个决策支持,展示了中国利用地球大数据技术支持全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探索与实践。
2022 年度《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继续围绕零饥饿、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可持续城市和社区、气候行动、水下生物、陆地生物等六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多指标间的相互关联、权衡协调作用深入开展研究。同时,拓展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 7)目标,并针对不同区域类型特点,开展了 SDGs 区域综合示范研究。在此基础上,持续关注中国生态环境变化,在四年案例成果基础上集成创新,对 56 个环境类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监测中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进展。
本报告组织科研院所、高校等 40 多家单位 170 余名科研人员进行撰写工作,汇聚了可持续发展大数据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中国科学院领导和机关给予了大力支持,编写组同志们付出了艰辛劳动,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