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扬绿能交付国内首台极寒运行制氢装备》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0-30
  • 10月30日,奥扬绿能向西部某绿氢应用示范项目提供的首批碱式电解水制氢装备在奥扬绿能诸城生产基地举行交付仪式。

    据了解,该绿氢项目将建设一座制氢加氢一体站,奥扬作为该项目的制氢装备供应商,将提供为客户量身定制的制氢装备,保障项目内氢能重卡及氢能工业车辆的用氢需求。该项目后期将有规模更大的多座制氢加氢一体站投入运营,项目内运行的氢能重卡及氢能工业车辆数量将处于全球前列,奥扬将继续为该项目供应制氢装备及配套服务。

    此次交付的装备最大特点是为客户量身定制的低温环境下的连续安全运行能力,这是国内首台在极寒条件下投入运行的电解水制氢装备。过去国内曾有过在极寒条件下安装的电解水制氢装备,但由于无法应对极寒环境的挑战,始终无法正式投入运行。本次奥扬绿能为客户定制开发了可以在-40℃环境下正常运行、正常启停的电解水制氢装备,一举填补了国内极寒条件下电解水制氢的空白,对未来在风光能丰富但气候条件恶劣的西北地区推广绿氢应用有重大意义。

    图片来源:奥扬

    奥扬科技副总经理王元辉表示,近年公司在氢能产业布局早的优势已经逐渐显现出来了。这几年团队经历了从零开始与客户共同建立绿氢应用场景的整个过程,对终端用户的需求与行业的痛点理解更深一些,这次交付的产品和后续的配套服务,就是为客户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制氢量身定制的。

  • 原文来源:https://h2.in-en.com/html/h2-2429820.shtml
相关报告
  • 《前端装备“升阶”!氢能产业起飞在即》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武春亮
    • 发布时间:2024-05-22
    •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2024年5月17日,中船 派瑞氢能 单体产氢量3000Nm3/h碱性电解水 制氢装备 下线。此项装备下线意味着,派瑞氢能为规模化制取低成本 绿氢 提供关键设备,为氢能行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先进“新质生产力”。 前端装备“升阶” 氢能产业链强链补链 氢能是我国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四五”规划中,氢能被列为前瞻谋划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然而,当前氢能产业仍存在较大短板,例如,氢燃料的制取、存储和运输成本仍是居高难下,制约行业发展。 目前最理想的制氢手段是电解水制氢法,无论是产业成熟程度还是国产化水平都已经很高,能够实现零排放制取绿氢。 电解水制取绿氢的技术主要有四种:碱性水电解(ALK)、质子交换膜水电解(PEM)、阴离子交换膜电解(AEM)和固体氧化物水电解(SOEC)。 由于碱性电解水制氢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技术成熟度最高且应用最为广泛,成为目前主流的制氢路线。但碱性电解水制氢自身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例如碱水电解制氢装备的能耗较高问题。 优化碱性电解水制氢能耗的核心逻辑是:规模化效应摊薄成本。当前制氢单槽产能1000Nm3/h基本已成标配,派瑞氢能本次推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Nm3/h的制氢设备则是当前碱性制氢装备大型化的一座里程碑!而且该设备突破了大功率、高电密、宽负载、低电耗等多项前沿技术,运行电流密度提升17%,槽体重量降低13%,且具备30%-110%的动态调节能力,能耗达到国标一级能效标准,可显著提高单机产能、降低生产投入和运行成本。 据了解,派瑞氢能是中国船舶第七一八研究所全资子公司。基于碱性电解槽制造材料和技术发展现状,派瑞氢能以七一八研究所六十余年在氢能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工程经验为依托,对于制氢系统的原理构成并具有非常丰富的实战经验。产品兼顾可靠性与成本控制,通过开展高活性催化电极、新型高效隔膜、电解槽流场结构优化以及适应宽功率波动的电-热-质耦合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突破了大功率、高电密、宽负载、低电耗等多项技术难题。显著提高了单槽产能,降低生产投入、运营成本,满足大规模绿氢制取的应用场景需求。 每一次技术变革必将会带来行业发展的巨大进步,派瑞氢能的高效能碱性水解制氢设备,无论气体纯度还是系统电耗实证数据,其指标处于全球领先水平,为氢能产业链强链补链! 万亿市场开启 氢能装备迎来窗口期 氢能是双碳目标下最理想的清洁二次能源: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构成可持续利用的“净零排放”氢能系统,成为实现“深度脱碳”的重要路径。 当前,在国家及地方政策密集落地的情况下,氢能发展进入政策红利期。特别是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 年)》中,明确氢能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备的氢能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清洁能源制氢以及供应体系,产业布局合理有序。 不仅如此,各地区也在积极推进氢能项目的规模化发展和示范应用,行业自上而下驱动氢能产业集群加速发展。 随着氢能使用场景的迅速扩大与商业化落地进程加快,我国的制造能力和市场需求也为其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参与氢能行业的企业数目和产能的急剧增加,制氢能力已经有非常大的进展,我国氢能正迎来爆发期。 2024年5月17日,派瑞氢能举办单体产氢量3000Nm3/h水电解制氢装备下线仪式暨氢能产业发展研讨会,会上中国船舶集团第七一八研究所副所长宫志刚表示,2025年中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在2030年碳达峰情景下,绿氢产量约500万吨,部署电解槽装机约80GW。2050年,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将达到约10%,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中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带动形成10万亿级的新兴产业。 作为头部企业及国有企业,派瑞氢能在践行双碳战略中充分发挥国家队的担当与责任,是从事氢能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平台,集制氢、加氢于一体的氢能系统方案提供商和装备供应商。能够理解在真实场景下如何发挥设备和系统的最大作用,将产品与场景进行更好适配,满足客户对于制氢设备性能的需求和痛点。 据悉,派瑞氢能目前实现多个全球首台套水电解制氢装备,参与了多项重大科研项目,例如国家863项目——国内首个风电直接制氢示范项目,与科技部政府合作项目——国内首个风电PEM制氢示范项目,张家口沽源风电制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等。多个科技攻关项目的成功交付,也是对派瑞氢能实力的诠释。 在全球绿色化、去碳化背景下,氢能的突破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产业发展提速,未来氢气作为能源的占比将会大幅提升,与可再生能源的珠联璧合堪称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 中国工业气体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洑春干表示,2023年我国绿氢项目规模持续扩大,仅四季度公开的项目规模就达6.27GW,全年累计项目规模超20.7GW。 目前,我国大部分氢气的用途都属于工业领域,申报项目主要是绿氨/绿色甲醇等工业用途。未来,随着氢能商业化技术成熟,用氢环节将解锁更多场景。洑春干表示,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超过10万辆,加氢站保有量将超过1000座,绿氢产能将接近100万吨,氢能产业规模将达万亿元。 作为国内领先的氢能装备“全能型”企业,派瑞氢能围绕氢能“制、储、运、用”全产业链环节,拥有多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已全面打入国际市场,通过国际认证,实现国内首次将制氢设备出口德国/美国/瑞士等发达国家,是当前国际知名气体公司指定供应商。 派瑞氢能表示,未来将不断强化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与全球客户的合作与交流,持续推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同时加强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推进更多“中国造”氢能装备走向世界!
  • 《首批50台氢能源通勤车交付,众宇助力武汉氢能推广规模再上台阶》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3-01-05
    • 12月30日,搭载武汉众宇动力系统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众宇www.troowin.com )氢燃料电池系统的首批50台氢能源通勤车正式交付武汉铁龙通勤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下称铁龙通勤),投入商业通勤服务。   这次交付的车辆共计50台,均为氢能源高级客车,车长11m、48座,搭载众宇自主研发生产的TWLQ系列车用燃料电池系统,额定功率95kW,起步稳、提速快、能效高,零碳排放、低噪音,可在-30°C下启动运行,十分钟左右可加满氢气,可行驶500km左右,唯一的排放是水。   “我们这是第二次合作了,2020年初,我们投放了10台搭载众宇车用燃料电池系统的氢能源通勤车,也是国内第一批氢能源通勤车,用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各个校区间的通勤接驳服务,目前已经连续稳定运行了两年,累计运行里程超过120万公里,客户反馈良好。” 铁龙通勤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梅涛介绍到。“目前新车是供不应求,在光谷愿意选择零碳排放通勤车辆的客户越来越多——自从10月拿到首台车,我们就翘首以盼,终于等到了。车一上完牌、完成整备,我们的司机就迫不及待地将车开走、投入客户服务中去了。这批车将会为高校、政府、高科技企业等客户提供通勤服务。”   这是众宇深耕车用领域的又一大丰硕成果。2022年3月,搭载众宇氢燃料电池系统的14台公交车在武汉经开区投入运营,串起沌口、军山与汉南三地,开启武汉市民绿色零碳出行生活。紧接着,搭载众宇氢燃料电池系统的武汉首批氢能源环卫车亮相运行,服务于城市园林绿化、道路及绿化带清扫、冲洗、洒水等各种环卫作业,助力美丽武汉建设。7月,众宇与厦门金龙签署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广200台燃料电池汽车。10月,第一台氢能源通勤车正式下线并交付铁龙通勤进行试运营。 随着50台氢能源通勤车的正式投放,武汉氢能推广规模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也是今年以来湖北、武汉打造全国氢能产业发展高地的缩影之一。湖北是国内较早布局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的省份之一,2022年3月湖北出台了《湖北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并在11月发布了《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打造全国氢能产业发展高地。作为全省氢能产业的龙头与核心城市,武汉早在2021年就将氢能产业列为六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并在2022年3月发布了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打造创新研发、装备制造、示范应用协同发展的中国氢能枢纽城市。截止目前,仅仅在武汉,就有包括公交、物流、通勤等在内的各类氢能源车辆200余辆,加氢站9座,运营场景也在不断扩大。 “这50台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我们还要在包括武汉在内的全国多个城市继续推广不低于1000台氢能源车辆,包括客车、物流车、环卫车及重卡等车型。”众宇副总经理李九鼎表示,“不仅是车用领域,在船用、电源、固定式发电、热电联产、小型动力等多个领域,我们今年都会重磅出击、落地运营,持续为中国双碳目标达成、能源结构转型贡献众宇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