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纤锌矿铁电体中电场诱导的铁电畴壁结构与调控机制研究》

  • 来源专题:关键矿产与绿色冶金
  • 编译者: 欧冬智
  • 发布时间:2025-04-17
  • 《Nature》于2025年4月发表了一篇关于纤锌矿铁电体中电场诱导畴壁特性及其应用潜力的研究文章。研究由密西根大学和麦吉尔大学的科研团队共同完成,首次揭示了ScGaN中垂直和水平铁电畴壁的原子排列规律与电学行为。 1. **垂直铁电畴壁(VDWs)**: - 通过高分辨HAADF与iDPC成像技术,研究解析了VDWs的八重环/四重环周期性排列和晶格横向膨胀等精细结构,证实其电中性本质。 - 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显示其电子态密度与体材料几乎一致,揭示了畴壁稳定的结构基础。 2. **水平铁电畴壁(HDWs)**: - 研究首次捕捉到厚度仅为数层原子的HDWs,发现其具有新颖的“翘曲二维六方结构”,并存在大量未饱和配位的金属原子悬挂键。 - 实验与DFT分析提出了极化电荷与未成键价电子之间的协同补偿机制,揭示了HDW的稳定来源,适用于所有四面体铁电材料的反极化畴结构。 3. **导电畴壁的应用潜力**: - 基于扫描导电原子力显微镜(c-AFM)的原位表征,团队发现HDWs可作为可控导电通道,通过调节偏压可实现畴壁导电性的写入、擦除及倾角调控,展示出优异的非易失性与可编程性。 - 这一发现为开发基于畴壁的铁电存储器、逻辑门及神经形态器件奠定了实验基础。 本研究系统阐明了纤锌矿铁电体中畴壁的原子构型、电荷行为及调控规律,提出的极化-电子协同补偿机制具有普适性。未来,基于导电畴壁的可编程器件有望实现更高集成度与更低能耗,推动铁电材料在信息存储与计算领域的应用突破。
  • 原文来源:http://www.cailiaoniu.com/266265.html
相关报告
  • 《上海应物所等在框架核酸诱导精确矿化结构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07-24
    • 仿生纳米孔道结构的设计与构建目前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并且为生物分析、合成化学和限域催化等提供了新的可能。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樊春海、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授颜颢等合作提出了一种框架核酸诱导的团簇预水解策略,将经典st?ber硅化学引入DNA结构体系,成功实现了精确可控的DNA——二氧化硅固态纳米结构的制备。该研究工作以Complex silica composite nanomaterials templated with DNA origami 为题,于7月16日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Nature 2018, doi: 10.1038/s41586-018-0332-7)。   以蛋白质离子通道为代表的生物孔道结构在生物体内的传质、换能和信号传导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经典的蛋白质纳米孔结构精确,然而其可控性和稳定性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通过电子束刻蚀固态纳米孔道则面临着成本高、重复性差、通量低等问题。采用自组装DNA纳米结构来合成纳米孔道结构则具有可编程设计、成本低廉、通量高等优点。然而,DNA孔道结构的刚性和稳定性则又成为其广泛应用的障碍。因此,如何在维持DNA结构精确性的前提下提升其强度已成为DNA纳米技术领域的一个巨大挑战。樊春海团队近年来在发展精确自组装的框架核酸并应用于生物分子界面调控,发展高灵敏生物传感检测和活细胞分析等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JACS 2012, 134, 13148;Nature Chem, 2017, 9, 1056;Natl Sci Rev 2018, doi: 10.1093/nsr/nwx134)。在樊春海和颜颢指导下,上海应物所博士刘小果和博士研究生靖薪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博士张菲等合作,将框架核酸作为模板诱导团簇预水解,可以在纳米尺度上忠实地将DNA序列编码的自组装结构复制成具有刚性结构的精确二氧化硅构型,并且可以由二维平面结构拓展至三维框架、三维曲面结构、简单几何结构以至复杂有序结构。这一新策略一方面突破了传统硅化学合成在材料结构尺度上的限制,实现了纳米尺度的精确二氧化硅结构的制备;另一方面还能显著提高这种框架核酸的力学强度,使基于DNA的固态纳米孔在保持精确结构的同时还具备了更好的力学性能。这种框架核酸诱导的纳米孔道结构不仅精确、可控、稳定,而且价廉能大批量制造,为研究纳米孔道中的新奇物理、化学性质和分析应用提供了全新的工具。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科技部等的资助,并得到了上海光源的支持
  • 《葡萄白藜芦醇合成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姜丽华
    • 发布时间:2022-10-31
    •   白藜芦醇是具有芪类结构的多酚类化合物,能够提高植物抵御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能力,对人体也具有保健作用。葡萄是少数能够合成白藜芦醇的植物之一,也是获取天然白藜芦醇的重要来源。然而,在多数葡萄品种中白藜芦醇含量较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白藜芦醇的合成除了与葡萄本身的遗传背景有关外,也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芪合酶STS是白藜芦醇合成的关键酶,但关于STS基因表达的精细调控机制特别是对环境的响应机制知之甚少。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葡萄与葡萄酒科学研发团队通过酵母筛库首次鉴定到对白藜芦醇合成具有负调控作用的R2R3-MYB转录因子MYB30。MYB30与已报道的正调控因子MYB14可以竞争性地结合STS15/21启动子。当葡萄受到紫外光胁迫后,MYB30与MYB14的表达分别下调与上调,这使STS15/21启动子上积累了大量的正调控因子,且STS15/21的表达上调,促进白藜芦醇合成。而当白藜芦醇积累到一定量时,受白藜芦醇诱导的WRKY8转录因子被激活,它可以上调MYB30和下调MYB14的表达水平,其N端还能够与MYB30和MYB14的DNA结合域互作,导致STS15/21表达下调,白藜芦醇合成减少。MYB14-WRKY8-MYB30组成的激活-抑制分子模块揭示了葡萄体内白藜芦醇合成存在自我平衡的机制。同时,这一模块在一定程度上阐释了不同葡萄品种白藜芦醇含量差异的可能机制。该研究为运用基因工程等手段生产白藜芦醇以及培育高含量白藜芦醇葡萄品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10月18日,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The Plant Cell上。美国肯塔基州立大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的科研人员参与研究。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