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保护生态学研究团队在全球变化对近海鱼类分布影响方向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12-24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保护生态学团队在全球变化对近海鱼类分布和多样性影响研究方向上取得新进展,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等单位合作,预测了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分布和多样性的变化,并揭示了气候避难所的潜在分布。相关研究结果以“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in the seas of China: Predicted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fish species and diversity”为题发表在《Ecological Indicators》(IF 4.958)。胡文佳高级工程师为本文的第一作者,杜建国研究员和陈彬研究员为通讯作者。研究得到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全球变化与海气相互作用专项的支持。

    气候变化对海洋鱼类分布的影响是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然而人们对中国近海鱼类分布和生物多样性格局将如何随时间变化的了解仍然有限。研究团队使用物种分布模型预测了 21 种重要海洋经济鱼类在2050年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的潜在分布,发现 9 种鱼类在中国近岸的适宜栖息地范围将可能减少,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潜在受损者。绝大多数鱼类的栖息地范围将向北移动,平均质心移动距离为110-206.5 km。研究还发现长江口可能是某些物种向北迁移的地理障碍,而北部湾、珠江口、台湾海峡西南部和长江口被识别为气候避难所。此外,中国近海鱼类物种丰富度可能出现南减北增的格局,物种周转构成了时间尺度上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组分。本研究可为气候变化影响下我国海洋鱼类的适应性保护与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近年来,海洋保护生态学团队在全球变化对海洋生物及其保护成效的影响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相继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cological Indicators》、《生态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下一步将聚焦气候变化对我国海草、珊瑚、红树、鱼类等重要海洋物种及其保护成效的影响评估研究。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colind.2021.108489

  • 原文来源:http://www.tio.org.cn/OWUP/html/kycg/20211221/2255.html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微塑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03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新型污染物生态效应与风险评估研究团队联合马来西亚的马来亚大学科研人员在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与珊瑚礁系统中微塑料分布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海洋微塑料(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颗粒或碎片)作为新型污染物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其被列为与全球气候变化、臭氧耗竭、海洋酸化并列的重大全球环境问题。海洋微塑料研究中最为基础的环节之一是不同环境介质内微塑料的分离与分析检测技术,方法的不统一性导致海洋环境中微塑料浓度可靠性和可比性较差,尤其是对国际上不同研究结果的比较更加困难;其次,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基础数据还不完整,缺乏系统的监测数据,导致无法客观评估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潜在危害。 目前,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和马来亚大学科研人员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前期已共同开展了生物体中微塑料的富集特征等研究;为了进一步提升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的规范化,拓展典型海域微塑料基础数据的积累与合作,我所研究团队与马来亚大学科研人员基于长期在海洋微塑料检测技术及环境监测方面的研究合作基础,针对微塑料的检测识别构建了检测技术体系,系统阐述了微塑料鉴定识别与统计过程,为海洋微塑料的鉴定分析提供技术依据,该研究合作撰写了题目“Observation and visual identification of microplastics”的专著章节;另外,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为马来亚大学提供检测平台支撑,开展了马来西亚槟城岛、波德申、停泊岛和刁曼岛珊瑚礁生态环境中微塑料分布特征合作研究,结果显示所有检测站位水体中微塑料的平均丰度为0.344 ± 0.457 MP/m3,微塑料的物化指标呈现多元化的分布特征,研究中也评估了四个岛屿环境中微塑料的潜在危害,为深入研究微塑料对马来西亚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珊瑚礁保护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本研究结果共同发表了题目为“Abundance of microplastics and its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in coral reef regions of Peninsular Malaysia”学术论文等。 针对防治海洋微塑料这一国际性环境问题,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与东盟国家科研人员建立了良好的合作研究关系,有助于推动国际区域性微塑料的污染评估与防控,为促进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专著链接: https://shop.elsevier.com/books/analysis-of-microplastics-and-nanoplastics/shi/978-0-443-15779-0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5326X24010890 https://www.mdpi.com/2305-6304/10/4/186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全球变化因素对红树林生境空间格局的影响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14
    •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保护生态学团队在海平面上升和土地利用等全球变化因素对红树林生境空间格局的影响预测方面取得新进展,先后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中国科学院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区Top,IF=8.91)和Forest Ecosystems(中国科学院农林科学一区Top,IF=4.27)发表题为“Mapping mangrove sustainability in the face of sea level rise and land use: A case study on Leizhou Peninsula, China”和“Prediction of the joint impacts of sea level rise and land development on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mangrove communities”的研究成果。 全球变化背景下,海平面上升和土地利用的变化会显著影响红树林生境的分布。因此从生境面积、生境质量、景观格局、保护效率四个方面提出了一套红树林生境可持续性评估方法,以定量探索双重压力对红树林生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单一的海平面上升压力不会引发生境面积的下降,但双重压力的叠加会对红树林生境造成较大程度的挤压效应。雷州半岛的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的生境面积将可能减少16.6%至56.2%。不同影响因素作用的方面有所差异,红树林生境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较敏感,而景观格局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较大,新增的红树林生境可能面临景观碎片化和连通性较低等问题。研究还发现,全球变化可能会造成现有保护效率的下降,红树林有迁移出现有保护区的趋势,预估保护效率将由当前情景的37%下降至未来情景的16.9%~29.5%。 此外,不同的红树林群落面临的威胁程度可能也是不同的,本研究从挤压效应和扩张潜力两方面来探索高低潮滩红树林对两种因素的应对潜力。在广西茅尾海的研究发现,当仅应对海平面上升时,高潮滩红树林比低潮滩红树林更能适应快速的海平面上升。而当土地利用与海平面上升共同作用时,由于陆向迁移屏障的存在,高潮滩红树林将面临低潮滩红树林扩张和陆侧土地开发利用的双重挤压。由于这种挤压效应,未来茅尾海高潮滩红树林的潜在生境最多将损失80.5%,而在扩张潜力方面,高潮滩红树林生境斑块的可扩张边界长度不足2km,在局部区域高潮滩红树林生境甚至可能消失。上述研究表明,在预测全球变化因素对红树林生境空间的影响时,仅考虑生境面积的变化可能是不够的,对生境质量、景观质量、群落多样性以及保护管理工作的影响也都值得予以关注。 总体来看,未来在全球变化情景下,红树林的保护和恢复仍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继续开展研究和探索。研究表明,及时改进当地土地利用模式和保护管理策略,选择性清理红树林迁移屏障,预留充足的红树林(尤其是高潮滩红树林)的陆向扩展空间,对维持红树林生境范围和群落多样性、增强红树林应对海平面上升的韧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与汕头大学联合培养的2020级硕士研究生梁姗姗为上述成果的第一作者,胡文佳高级工程师和陈彬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我所陈彬研究员和汕头大学刘文华教授为共同导师。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08022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906127、42076163)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1链接: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2.116554 论文2链接:https://doi.org/10.1016/j.fecs.2023.10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