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娄永根/李冉团队揭示虫害抑制水稻生长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 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3-07-03
  •     植物抗虫性的产生是以消耗有限的资源为代价,当受到植食性昆虫为害时,植物会优先分配一部分资源用于防御,从而导致生长缓慢,这个现象也被称为植物生长-防御的权衡。前期研究表明这种权衡主要是由生长和抗性相关激素的互作来调控的。植食性昆虫取食主要激活了植物的茉莉酸(jasmonate, JA)信号途径,然而,JA如何调控虫害诱导的植物生长抑制还不清楚。近日,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娄永根/李冉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Plant Cell上发表了题为“Jasmonate-mediated gibberellin catabolism constrains growth during herbivore attack in rice”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害虫为害抑制水稻生长的分子机制。

        褐飞虱是水稻上一类重要害虫,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中已经发现,褐飞虱为害显著激活水稻JA途径,并且JA正调控防御化合物的合成以及水稻对褐飞虱的抗性。同时,课题组还发现褐飞虱为害可以显著性抑制水稻的生长,通过转录组学以及化学分析表明,水稻赤霉素(Gibberellin, GA)的代谢途径被激活。两个GA代谢酶GA2ox3和GA2ox7可以把有活性的GA转变成没有活性的GA,并参与了褐飞虱为害诱导的水稻生长抑制。进一步研究发现JA正调控GA2ox3和GA2ox7介导的生长抑制,JA途径核心转录因子MYC2可以直接结合两个基因的启动子区域,进而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并且在调控JA-GA互作方面,MYC2-GA2ox模块有别于传统认为的JAZ-DELLA模块。本研究发现了一种调控植物生长和防御权衡的新机制,即当受到褐飞虱为害时,水稻JA信号途径一方面调控防御的产生,另一方面通过激活GA的代谢途径削弱植物生长,从而更加合理和快速的分配有限的资源,该研究为培育高产又抗虫的水稻品种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 原文来源:http://www.ebiotrade.com/newsf/2023-7/20230703065252824.htm
相关报告
  • 《新研究揭示过量氮肥导致水稻减产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6-18
    •     农业生产中过量施用氮肥反而会降低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首次在分子遗传学层面阐明了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水稻无效分蘖形成的机理,从水稻自然群体中发掘了氮高效优异单倍型转录因子OsGATA8-H,同时结合基因编辑和回交育种技术创制了优异氮高效育种材料。6月13日,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上。     单位面积有效分蘖数是决定水稻单产的关键因素之一。上世纪60年代以来,氮肥的大幅投入促进了粮食单产的提升。但科学家们发现,过量施用氮肥导致无效分蘖过量生长,抑制水稻有效分蘖的形成,反而会降低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该研究围绕以OsGATA8-H为核心的分子调控模块,阐明了氮调控有效分蘖形成的重要科学问题。“此次发现的转录因子OsGATA8-H类似调控铵离子转运的一道‘闸门’。”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南京农大教授王春明说,这道“闸门”可以“双向调控”氮素利用效率,在低氮条件下,“闸门”通过增加OsAMT3.2表达,促进水稻铵吸收;在高氮条件下,这道“闸门”又能适当提高OsTCP19的表达,促进更多分蘖发育成有效分蘖,减少无效分蘖的形成。     在此基础上,团队又通过基因组编辑和基因聚合技术,将优异单倍型基因OsGATA8-H导入现代栽培品种中,为水稻氮高效育种、减少化肥使用,推进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这一成果前后历经了十余年时间。该团队自2013年起,从1万份育种材料中精心筛选,挑选出了1000份性状优异的亲本。进一步筛选出175份材料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最终找到了OsGATA8-H这道关键的“闸门”,并连续3年田间实验,通过基因敲除和过表达实验完成了从基因到表型的双向验证。德国莱布尼茨植物遗传和作物研究所所长Nicolaus von Wiren评价:“研究人员鉴定了氮高效关键转录因子GATA8,并探索了等位基因多样性,是一项系统深入的原创性成果。在现代水稻品种中发现了优异单倍型GATA8-H,将对水稻氮高效遗传育种研究产生深远的影响。”该成果获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江苏省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等资助。
  • 《研究揭示水稻开花分子调控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5-22
    •     近日,南京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万建民团队与北京大学教授贾桂芳团队合作,在《分子植物》(Molecular Plant)发表了研究论文。该论文揭示了RNA结合蛋白通过m6A途径介导的相分离过程调控水稻抽穗期的机制。     南京农业大学供图水稻抽穗期是决定品种地区和季节适应性的关键性状,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挖掘新的抽穗期基因,解析抽穗期分子调控机制,对培育高产、优质、广适的水稻品种具有重要意义。m6A是指RNA分子中腺嘌呤的N6位置上发生的甲基化修饰,是真核生物mRNA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RNA修饰之一。研究发现该修饰被m6A阅读器识别后具有影响mRNA的稳定性、前体RNA的剪接、选择性多聚腺苷酸化和促进翻译等生物学功能。然而,水稻抽穗期是否受到m6A途径的调控并不清楚;另外,近年来的研究发现m6A还会参与翻译抑制过程,但是其分子机制仍有待解析。该研究定位克隆到一个在长短日照均能促进水稻抽穗的基因EHD6,其在细胞质内呈现散点状分布,并编码一个RNA结合蛋白。进一步研究发现,EHD6能够与含有YTH结构域的m6A阅读器蛋白YTH07互作。研究不仅发现了RNA结合蛋白通过与YTH家族互作高效结合m6A的现象,揭示了m6A通过相分离抑制蛋白积累的分子机制,还为水稻抽穗期调控提供了EHD6、YTH07等基因资源。万建民课题组崔松博士和贾桂芳课题组宋培哲博士后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万建民、周时荣和贾桂芳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项目的资助。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molp.2024.0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