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开发的“电池黄油 ”可以为固态电池提供急需的动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5-25
  • 据外媒New Atlas报道,最近我们经常听到关于固态电池的消息,与传统电池相比,固态电池有一定的优势。虽然它们还不能完全满足日常使用,但一种新开发的类似黄油的物质可以帮助改变这种情况。通常情况下,锂离子电池由两个对立的电极(阳极和阴极)组成,由液体电解质隔开。锂离子通过液体电解液,在充电和放电周期中,锂离子在两个电极之间来回流动。

    但不幸的是,这种电解液往往对环境不友好,当电池损坏或被处理时,会对电池带来挑战。此外,它们相当易燃,因此会在被称为热失控的过热过程中点燃。固态电池试图通过用环保、不易燃的固体陶瓷电解液替代液体电解液来解决这些问题。但仍然存在一个问题,因为阳极和这种材料之间的界面可能会出现化学上的不稳定,限制了离子通过的速度。

    来自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和中国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尝试用他们的新型夹层浆料来解决这一缺陷。质地类似于 "冰箱里的黄油",这种物质被涂抹在金属锂阳极的表面,在它和固体电解质之间形成一个过渡层。它由电解质材料的纳米颗粒--一种称为LAGP的陶瓷--与离子液体组成。

    当添加到现有的固态电池中时,发现这种浆料能使电流密度增加10倍。“这种夹层使电池电芯的稳定性显著提高,因此能够承受更高的电流密度,”查尔莫斯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Shizhao Xiong说。“同样重要的是,在电池中的锂金属阳极上涂抹软质材料非常容易--就像在三明治上涂抹黄油一样。”

    有关这项研究的论文最近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杂志上。

相关报告
  • 《日本科学家开发新技术解决锂电池最大问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3
    • 据Eurekaalert报道,来自日本的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种新型电池负极材料,可使电池在超过1700次充放电循环后依然保持95%的容量,这款新材料可以使锂电池能够满负荷工作5年。 锂电池是大多数电子设备的动力来源,但它有一个重大缺陷。这种电池在一年后开始失去充满电的能力,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下降。电池储电能力退化限制了手机、平板电脑甚至部分电动汽车的使用寿命,在使用几年后就需要频繁连接电源充电器。导致电池储电能力退化的关键原因,就是广泛使用的石墨阳极(即电池负极)的退化。为了防止使用石墨时发生裂变,需要给石墨添加粘合剂。如今使用最广泛的粘合剂是PVDF(聚偏二氟乙烯),但它寿命并不长。 日本的北陆先端科学技术大学院大学的教授Noriyoshi Matsumi带领一个科学团队开发了一种由双亚氨基-萘醌-对亚苯基(BP)共聚物制造的新型粘合剂,并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了一些实质性的提升,主要是提升了在多次充电循环中保持容量的能力。 与传统的PVDF粘合剂相比,BP粘合剂可为负极提供更好的粘合性和机械稳定性。其次,BP共聚物相比PVD更具导电性,并可产生一个更薄、且电阻更小的导电固体电解质界面。同时BP共聚物不容易与电解质发生反应,大大避免降解。 “使用PVDF作为粘合剂的半电池在约5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仅剩原始容量的 65%,而使用BP共聚物作为粘合剂的半电池在经过17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具有95%的容量。” Noriyoshi Matsumi教授介绍道。 从实验过程来看,BP粘合剂的显微图像显示,经过1700次循环后,只出现了微小裂纹,而PVDF粘合剂的显微图像则显示,仅经过500次循环后,就出现了较大裂纹。 这个研究实验和理论结果都将为设计耐用的锂离子电池提供新的方法,从而产生深远的环境和经济效应。“发明耐用电池将有助于开发出更可靠且可以长期使用的产品,从而鼓励消费者购买昂贵的电池产品,例如可长期使用的电动汽车。”Noriyoshi Matsumi教授说。
  • 《我国科学家取得全固态锂电池研究新突破》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2
    • 想象一下,如果手机电池不仅更安全、体积更小,而且充电一次可以用更久,那该多好!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科研团队在全固态锂电池领域取得新的突破,有望让电子设备小型化、长续航的梦想成为现实。这一成果7月31日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能源》发表。 手机、电脑和其它电子设备中使用的锂离子电池,大多都是通过液体电解质来储存和释放能量。现在,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种新型电池——全固态锂电池。这种电池使用固态电解质,而不是液体,这使得它们更安全,不会像液体电解质那样容易泄漏或起火。 虽然全固态锂电池听起来很理想,但在研发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是电池正极内部的不同材料在化学和物理性质上很难完美匹配,产生多种界面问题进而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使用寿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研团队开发了一种新的材料——均质化正极材料(锂钛锗磷硫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