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所李舟研究员和王中林院士团队AM:基于天然材料的生物全可吸收摩擦纳米发电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04
  • 文章亮点:成功开发出基于天然材料的生物全可吸收的摩擦纳米发电机(BN-TENG)。 通过采用不同的封装结构,BN-TENG在生物体内的工作时间实现可调控,从几天到几周不等。完成功能后,BN-TENG可以在SD大鼠中被完全降解和再吸收。使用BN-TENG作为电源刺激功能失调的心肌细胞簇,可以成功加速心肌细胞簇的跳动速率并提高细胞收缩的一致性。

    引言

    日益增长的神经及心血管疾病对可植入医疗电子器件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其工作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此类电子器件主要包括:植入式传感器、心脏起搏器、心脏除颤器、深脑/神经刺激器等。长期的体内植入对可植入医疗器件的体积、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都有很高要求。现有可植入医疗电子器件的电源主要依赖于商业可充电及不可充电电池。此类商用电池在实际使用过程长常出现发热、容量减小及内部变性等问题。一旦此类电源达到使用寿命,病人不得不接受二次手术将其从体内取出,该过程对病人心理及经济带来极大负担。因此,急需开发一种新的电源给植入式电子器件供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可行的方案。

    近年来,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已被证明能够高效地将环境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其原理是基于摩擦起电效应和静电感应之间的耦合。这种新兴的技术为自驱动电子设备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先前的研究表明,TENG能有效地将生物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应用于心脏起搏器、健康监测及细胞和组织工程等领域中。2016年,基于人工合成聚合物材料的全可生物降解的TENG首次被报道。但是,这些聚合物材料通常价格昂贵且含有潜在的有害化学物质。与这些人工合成聚合物相比,天然材料聚合物因其低成本,来源广,可持续和生物相容性良好等特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使得它们在生物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如药物输送,可吸收缝线和血管支架等。这些天然生物可吸收聚合物(NBPs)主要包括纤维素,甲壳素,丝素蛋白(SF),米纸(RP),蛋清(EW)等。它们具有优异的生物降解性、易加工性和良好的成膜性,这使其非常适合作为TENG的组成材料并应用于生物体内。

    成果简介

    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所王中林院士,李舟研究员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樊瑜波教授课题组(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 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 “Fully Bioabsorbable Natural‐Materials‐Bas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的论文,江文博士,博士生李虎和刘卓为该文章共同第一作者。研究人员利用五种自然来源的可降解材料(纤维素/甲壳素/丝素蛋白/米纸/蛋清)开发出不同类型的纯天然生物全可吸收摩擦纳米发电机(BN-TENGs)。该工作对五种天然材料进行两两组合测试,对其摩电序进行了排列,为将来设计天然可降解BN-TENGs,以及其他能源收集器件的结构及材料选择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数据。

    该工作开发的纯天然生物全可吸收BN-TENG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可调节性及生物可吸收性。此外,其还具有高效的生物机械能转化效率,BN-TENGs可实现在体内及体外正常工作,并将生物机械能有效转化为电能,BN-TENGs最大输出电压可达55V,电流可达0.6μA,功率密度可达21.6mW m-2。通过采用不同的封装方法,该工作实现了BN-TENGs在体内及体外的可控降解。

    同时,研究人员将开发的BN-TENGs作为电压源用于功能失调的心肌细胞,成功调节了心肌细胞的跳动速率。当BN-TENGs完成预定任务后,植入到SD大鼠体内的BN-TENGs可被SD大鼠降解并吸收。该工作为心率过缓,心率不齐等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案。此外,该工作开发的BN-TENGs具有巨大潜力作为可植入电源驱动可降解的医疗电子器件,在完成其既定任务后,可被生物体自行降解吸收,避免二次手术。

    组织工程中的电刺激为细胞调节和组织修复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途径。以前的研究结果证实了它在临床和研究环境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中,BN-TENG的电输出具有较高的电压和较低的电流,有利于其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电??刺激的应用。为了证明可以用BN-TENG来调节心肌细胞簇的跳动,我们将BN-TENG和叉指电极整合到一个自供电刺激系统中。如图6a所示,整个刺激系统是由BN-TENG、整流器和叉指式电极所组成。叉指电极采用50μm厚的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薄膜封装,以避免电极与培养基之间的电化学反应(图6c)。由BN-TENG产生的18V整流输出电压连接到叉指电极上以形成直流电场(图6a,b)。考虑到PDMS封装层的厚度,心肌细胞和器件之间的界面处的实际电场强度约为8 V cm-1。

    实验结果表明,在电刺激后所选取的四个心肌细胞簇的跳动速率明显加快,以C1区域为例,相邻两次跳动的时间间隔由刺激之前的1.382 s变为之后的0.606 s,且每次跳动所需时间也由之前的0.320 s减小到0.240 s。此外,根据表征电刺激前后肌细胞簇分散情况的统计结果,刺激前离散系数为0.81,约为刺激后的2.6倍。这意味着在电刺激后,四种心肌细胞群的搏动率变化显着降低。每个心肌细胞簇之间的搏动频率趋于一致,并在刺激后保持一致。其原因可能是电刺激增强了细胞间通讯,重建了功能失常的心肌细胞簇的收缩功能,这在以前的文献中得到了证明。这种BN-TENG整合的自供电刺激系统可以直接用于协调和修复异常心肌细胞。它可能为治疗一些心脏病如心动过缓和心律失常提供了新的有效解决方案。它也可用于体内心肌组织的重建过程。

    总结与展望

    研究人员使用五种天然材料(包括甲壳素,纤维素,SF,RP和EW)开发出生物全可吸收的BN-TENG。这些该工作按照材料得失电子能力的不同,首次对物种天然材料的“摩电序”进行了排列,即EW> SF>甲壳素>纤维素> RP。通过采用不同材料(U-SF和M-SF)作为封装层,BN-TENG在体内和体外的工作时间可调控,从数天到数周不等。此外,通过采用不同的摩擦材料组合,BN-TENG在体外的输出电压和电流的范围分别可以达8-55 V和 0.08-0.6 μA,该电学输出性能可满足不同电子器件的用电需求。将BN-TENG作为心肌细胞跳动速率调节的刺激电压源,心肌细胞簇的跳动速率被成功增强,细胞收缩一致性得到进一步改善,该工作为心动过缓和心律失常等心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BN-TENG在完成其功能后,可被SD大鼠完全降解吸收。综上所述,该工作开发的基于天然材料的生物全可降解摩擦纳米发电机(BN-TENG)具有巨大潜力作为电源驱动可植入医疗电子器件,在完成其既定任务后,可被生物体自行降解吸收,避免二次手术。

    基金支持

    这项工作得到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0202702, 2016YFA02027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571006, 81601629, 61501039),北京市拔尖人才(2015000021223ZK21),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182091和2162017)以及 中组部“顶尖千人”及其创新团队的经费支持。

相关报告
  • 《王中林院士Nature Communications:超高摩擦电荷密度刷新摩擦纳米发电机性能记录 – 材料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7-07-25
    • 引言 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维持现代社会的巨大能源消耗的同时最小化环境消耗。从可再生的自然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收集能量,已经被证实是应对能源危机的可持续可供选择的方向,而且在化石燃料快速消耗的今天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最近发明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具有质量轻、价格低廉,甚至在低工作频率下仍然高效等先天优势,已经被证实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解决方案。通过收集环境中的机械能——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却被浪费掉的能量,摩擦纳米发电机在自驱动传感网络和大规模可再生蓝色能源领域均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作为一种能量收集器件,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应用及商业化强烈地依赖于它的功率密度,而功率密度又与摩擦电荷密度成二次方关系。因此,人们一直致力于通过改善材料、结构优化和表面修饰等方法来提高摩擦电荷的密度,但此前所有研究中的可利用摩擦电荷密度都受到空气击穿现象的困扰。 成果介绍 近日,在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佐治亚理工学院校董教授王中林院士的指导下,王杰研究员、吴昌盛博士生和戴叶婧副教授等研究人员首次利用真空环境和铁电材料将可输出摩擦电荷密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最大输出功率密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基于常规的由铜薄膜和聚四氟乙烯薄膜组成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相关科研人员先是利用软接触和碎片结构使摩擦表面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将空气中的摩擦电荷密度从50 µC m-2增大到120 µC m-2。接着,利用高真空环境将空气击穿的影响降至最低,把摩擦电荷密度进一步提升到660 µC m-2,创造新的历史记录。最后,研究人员在聚四氟乙烯薄膜下引入铁电材料,将摩擦起电的表面极化和铁电材料的电滞介电极化进行耦合,使得摩擦电荷密度进一步跳跃到了1003 µC m-2。这把即使是在普遍低速运动下(2 Hz)的传统摩擦纳米发电机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提高了两个数量级,从0.75 W m-2提高到了50 W m-2。 相关工作以题为“Achieving ultrahigh triboelectric charge density for efficient energy harvesting”于今年7月20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通讯作者为北京纳米能源与纳米研究所的王中林院士。 小结 这些研究结果极大地提高了TENG的输出能量,不仅刷新了TENG的性能记录,同时还建立新的优化模式。所用到的高真空环境不仅仅能保证TENG的更好的性能,同时排除了由于自然的灰尘和空气水分积累带来的性能下降。这些都能够显著提高基于TENG的自供电可穿戴电子器件和蓝色能源网络的应用前景。这个工作也提供了对于制约TENG性能的因素的新见解,并有利于揭示长期悬而未决的摩擦起电机理以及它的动力学过程。 。 文献链接:Achieving ultrahigh triboelectric charge density for efficient energy harvesting,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7-00131-4。
  • 《王中林: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柔性摩擦纳米发电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1-22
    • 形状记忆聚合物(SMP)是一种具有刺激响应功能的智能材料。对热响应形状记忆聚合物而言,在高于转变温度 (融化温度或者玻璃化转变温度) 对材料进行变形,保持形变降温后可以锁定一个临时形状;当去除外力升温到转变温度以上,由于聚合物熵弹性的驱动,材料又回复到初始的形状。这种独特的性能使得形状记忆聚合物在生物医用器件,柔性机器人,柔性电子器件和航空航天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基于接触起电和静电感应原理的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被开发出来用于能量收集器,自驱动的压力、运动和化学等检测传感器。制备具有高拉伸、可变形和形状适应性的功能器件,在柔性机器人和可穿戴/植入式电子设备和健康医疗等许多方面显示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 成果简介 最近,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H. Jerry Qi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所长、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校董教授王中林院士,苏州大学的孙宝全教授合作(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生刘瑞远,博士后匡晓和博士生邓佳楠利用热响应形状记忆聚合物制备了一种可以收集生物机械能和探测生物运动信号的摩擦纳米发电机。通过结合形状记忆材料的独特性能和离子导电液体电极的可流动性,这种摩擦纳米发电机可以随着不同使用要求改变并且维持特定形状。除了能够采集机械能,这种装置还可以作为一种多功能的可穿戴柔性自驱动传感器,该工作展示了功能材料在能量采集器件,自驱动传感器和柔性机器人中的新应用。研究人首先利用一种含有光固化丙烯酸酯和半结晶性热塑性聚己内酯(PCL)的混合物杂化树脂,通过光固化制备一个半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弹性体。在室温下,PCL形成微小的晶体均匀分散在弹性体内部,在材料拉伸时起到抑制微裂纹扩展和提高材料模量与韧性的作用。同时,PCL形成一个物理交联网络,起到形状记忆开关相的作用,赋予材料形状记忆的功能。通过调节形状记忆弹性体中PCL含量,可以得到断裂伸长率达900%,形状固定率近100%,形状回复率达97%的大应变形状记忆弹性体,这显示出了这种材料优异的机械性能与形状记忆性能。进一步在聚合物空腔内部注入离子导电的液体(如氯化钠水溶液),制备出了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单电极TENG器件。通过结合形状记忆弹性体的独特性能和离子导电液体电极的可流动性,这种柔性的TENG表现出高拉伸性能和形状适应性能。该器件在1000 MΩ的匹配电阻下,得到了282 mW/m2的最大输出功率,在手动拍打器件收集能量的情况下可以在180 s内将一个100 μF容量的电容器充到1.5 V,能够用于驱动一个电子手表,并成功应用于缓解腕间隧道综合征的智能夹板上。该研究成果以“Shape Memory Polymers for Body Motion Energy Harvesting and Self-Powered Mechanosensing”为题,发表在近期的Advanced Materials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