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长制:让湖泊顺畅呼吸》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10
  •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湖泊实施湖长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要求在湖泊实施湖长制,以加强湖泊管理保护,维护湖泊健康生命、实现湖泊功能永续利用。

    此前,河长制已在我国全面推行。为何实施河长制后还要进一步强调湖泊管理保护?湖长制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对此进行了解读。

    管理保护更难,湖泊急需湖长

    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天然湖泊2865个,总面积7.8万平方公里;湖泊淡水资源量约占全国水资源量的8.5%……我国湖泊之众多,从这组数据可见一斑。而另一组数据,则不免让人们为湖泊的水质总体状况担忧——2016年,全国118个重要湖泊总体水质为I-III类的比例为23.7%,IV-V类的比例为58.5%,劣V类的比例是17.8%。

    作为江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泊在防洪、供水、航运、生态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不容乐观的湖泊水质状况,加强湖泊管理保护、改善湖泊生态环境迫在眉睫。早在2016年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行河长制,其中就包括湖泊。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出台《指导意见》推行湖长制?

    “湖泊管理保护有其特殊性,与河流相比,湖泊的自然属性复杂,管理保护难度更大。”周学文表示。

    记者了解到,我国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天然湖泊有43个为跨省湖泊,水体连通使得准确界定沿湖行政区域管理保护责任较为困难。周学文介绍,湖泊水域岸线及周边普遍存在种植养殖、旅游开发等活动,管理保护不当极易导致无序开发。湖泊水体流动相对缓慢,营养物质及污染物易富集,遭受污染后治理修复难度大,遭受破坏对生态影响较大。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围垦湖泊、侵占水域、超标排污、违法养殖、非法采砂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湖泊面积萎缩、水域空间减少、水质恶化、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亟须大力推行湖长制,与河长制有效衔接,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对湖泊和入湖河流进行系统保护和治理修复。”在周学文看来,《指导意见》为湖泊量身定制,更具针对性。

    明确职责任务,修复湖泊生态

    浙江嘉兴,南湖畔,一块编号为“05HPNH01”的公示牌格外引人注目。在这块嘉兴首块湖长公示牌上,详细列明了市、区、街道三级湖长的姓名和职务,以及南湖湖泊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面积为0.54平方公里的南湖,整治目标是达到或优于IV类水。“我们街道之前就有很多志愿者就南湖的水质、安全等开展巡逻督导。接下来,我会履行好湖长的职责,街道也会继续和责任单位一起呵护好南湖的水域和沿线。”街道湖长吴红秀说。

    全面推行湖长制后,哪些人将担任湖长?周学文表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主要湖泊,跨省级行政区域且在本辖区地位和作用重要的湖泊,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湖长;跨市地级行政区域的湖泊,原则上由省级负责同志担任湖长;跨县级行政区域的湖泊,原则上由市地级负责同志担任湖长。同时,湖泊所在的市、县、乡要按照行政区域分级分区设立湖长,实行网格化管理。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湖泊最高层级的湖长是第一责任人,对湖泊的管理保护负总责,要统筹协调湖泊与入湖河流的管理保护工作,确定湖泊管理保护目标任务,组织制定“一湖一策”方案,明确各级湖长职责,协调解决湖泊管理保护中的重大问题,依法组织整治围垦湖泊、侵占水域、超标排污、违法养殖、非法采砂等突出问题。其他各级湖长对湖泊在本辖区内的管理保护负直接责任,按职责分工组织实施湖泊管理保护工作。

    完善机制保障,促进河湖长治

    冬日的太湖,碧波荡漾,水光潋滟。监测表明,太湖湖区整体水质已从劣Ⅴ类提升至Ⅴ类以上,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从当年大规模暴发的蓝藻危机到如今水清岸绿的风景,太湖终于能顺畅呼吸。

    太湖环境的改善,是全国河长制工作成效的一个缩影。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明确省、市、县、乡四级河长32万多人,村级河长62万人,多数河湖的险要位置设有河长公示牌,巡河成为很多河长的日常工作。周学文表示,河长制全面推行后,各地按照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如排污口专项摸底调查整治行动、河流保洁清障整治行动、打击非法采砂行动等。一些河长制实施较早的地方,河湖基本消除了黑、臭、脏的现象,河湖也恢复了自然生态,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环境开始显现。

    而《指导意见》出台后,湖长制任务如何贯彻落实也备受关注。周学文强调,将以协调联动机制、督导检查机制、考核奖惩机制以及社会监督机制四大机制促进河长、湖长履职尽责,尤其是要严格考核问责,实施湖泊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具体到今年的工作任务,记者了解到,水利部将指导督促各地于今年6月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今年年底前全面建成湖长制。“此外,每个地方的河湖治理保护要坚持问题导向,制定一河一策、一湖一策,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治理措施,为河流、湖泊找出病根,开出药方。”周学文透露,今年水利部还将针对河流、湖泊的入河排污口做好摸底调查,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开展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长江岸线保护和利用专项检查。各地也会针对每条河流、每个湖泊的突出问题,开展相应的专项整治行动,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增加高度 减少高度

    隐私声明|服务

相关报告
  • 《经济日报:河长制加上湖长制——河清湖美新打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1-10
    • 河长制自全面推行已满一年,河长制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已基本建立,河湖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推动解决了一大批河湖管理难题。与河流相比,湖泊的自然属性复杂,管理保护难度更大。近日,实施湖长制的文件出台,对于湖泊而言,湖长制是河长制的具体化,为湖泊量身定制,更具针对性——   “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中特别强调。河长制自全面推行已满一年。近日,实施湖长制的文件也刚刚出台。河长们是如何履职的?湖长们要解决哪些问题?怎样不断创新治水方式?对此,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了解读。   生态治理机制逐步健全:   明确省市县乡河长32万多人   冬日的太湖,碧波荡漾,水光潋滟。太湖流域是河长制的先行地,随着河长上岗、机制到位,2017年年底已率先全面建立河长制体系。监测数据显示,太湖湖区整体水质已从劣Ⅴ类提升至Ⅴ类以上,富营养化程度有所减轻。从当年大规模暴发的蓝藻危机到如今水清岸绿,太湖终于能顺畅呼吸。   太湖水生态环境的改善,河长制功不可没,这也是全国河长制成效的一个缩影。“目前,我国河长制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河湖专项整治行动深入开展,推动解决了一大批河湖管理难题,不少河湖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多头管’到‘统一管’、从‘管不住’到‘管得好’的转变,中央确定的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湖长制任务有望提前完成。”水利部部长陈雷说。   江河湖泊是流动的生命系统。河湖之病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解决河湖管理保护这个难题,必须实行“一把手”工程。“以前,环保不下河,水务不上岸,河湖环境防治是一道难题。”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刘鸿志表示,河长制的实施,找到了打开困局的一把“金钥匙”,由地方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河长,主要领导站到了河流防治责任的最前端,责任很明确,推责无弹性,追责无人替,履责变刚性,变“九龙治水”为“河长治水”。   行走在河湖边,很多地方都在醒目的位置树立了河长公示牌,牌上标注河流基本情况、治理目标、河长姓名、联系电话等信息。截至2017年底,全国所有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制工作方案全部出台,县级以上的河长办全部设立,省级层面的六项制度全部出台,全国明确了省市县乡四级河长32万多人;同时,23个省份加码把河长一直设到村,全国有村级河长62万人。有23个省份到2017年底已经全面建立了河长制。   不仅明确了河长责任,其履职工作也纳入奖惩考核机制。水利部已将河长制工作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环境保护部把河长制工作纳入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同时,水利部、财政部建立了以奖代补机制,2017年奖补了河长制工作进展情况比较好的12个省份,相关各省份平均获得4000万元至5000万元。各地也积极探索奖惩机制,浙江建立了问题曝光和问责机制,江西建立了河长制表彰制度。   湖长制更具针对性:   实施入湖排污口整治   2016年年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行河长制,其中就包括湖泊。既然如此,为何日前还要出台文件推行湖长制?“湖泊管理保护有其特殊性,与河流相比,湖泊的自然属性复杂,管理保护难度更大。要解决这些问题,亟须大力推行湖长制,与河长制有效衔接,采取更严格的措施对湖泊和入湖河流实施系统保护和治理修复。”在水利部副部长周学文看来,湖长制的文件是河长制的具体化,为湖泊量身定制,更具针对性。   常年水面面积1平方公里及以上的天然湖泊2865个,总面积7.8万平方公里;湖泊淡水资源量约占全国水资源量的8.5%……我国湖泊之众多,从这组数据可见一斑。但另一组数据则不免让人们为湖泊水质总体状况担忧——2016年,全国118个重要湖泊总体水质为I-III类的比例为23.7%,IV-V类的比例为58.5%,劣V类的比例是17.8%。从近两年的趋势看,I—III类水质比例有所降低,劣V类水质比例也在降低,IV—V类水质的比例在增加。   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副局长黄卫良认为,湖泊与河流有共同之处,不同之处也很多。作为众多河流交汇之地,湖泊水源复杂,污染源也复杂。加上湖泊周围大多是人类聚居之处,很容易被污染。一旦污染,治理难度又特别大。湖泊更容易沼泽化、藻类问题突出。如日本琵琶湖面积比太湖小得多,几十年治理,生态都恢复不了。经过多年治理,我国的一些重要湖泊水质有所改善。但是,由于湖泊的特殊性,从全国来看,湖泊的水质总体状况仍不乐观。中央专门强调湖泊问题,可以说用意深远。   在全国湖泊实施湖长制,水污染治理也将采取综合治理措施。水利部河长办主任祖雷鸣说,要控制入湖污染物排放量,给湖泊减负,包括实施国家节水行动,通过节水减少废污水排放量。实施入湖排污口整治,清理设置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排污口,提高入湖污染物排放标准。同时,要“一湖一策”,有的湖泊淤积严重,要底泥清淤,清理内源污染。有的要在湖泊周边设置湿地,净化入湖水质。有的要实施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湖泊水体流动性。   转变治水思路理念:   用长效机制守护水生态文明   河长不仅管水里的事,还要管岸上的事。据介绍,很多地方河长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整治河流周边的养猪场,摸清河流周边有多少养猪场,关闭散乱的、没有污水处理能力的养猪场,确保规模化养猪场实施无害化处理。河流涉及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很多地方还探索建立了流域协调机制,实行联防联控。在云南滇池流域,有36条河流流入滇池,当地建立了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上游不达标补偿下游,末端断面不达标向财政缴纳补偿金。   河长制带动了全民治水热潮。天津聘请河道社会监督员407名,带动全社会参与节水、护水。浙江涌现出一批“企业河长”“养殖户河长”等民间河长。广西的不少地方,河长制写入了村规民约,聘请老党员、村民代表担任村河长。很多省份探索设立了“河道志愿者”“巾帼护水岗”“河道警长”“河小二”等,参与河长制相关工作,成为社会参与河湖治理的生动写照。   “我们治水思路和治水理念在转变。”陈雷说,山水林田湖草是个有机生命体,要牢固树立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以问题为导向,坚持系统治理,统筹解决水资源短缺、水生态退化、水环境恶化、水灾害频发问题,着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形成有利于水资源节约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近年来,各地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坚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三条红线”约束作用不断显现,加快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水利部数据显示,全国年用水总量6040亿立方米,明显低于6350亿立方米的年度控制指标;2012年至2016年,我国万元GDP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25.3%和26.6%;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9.9%。   专家建议,在全面推进河长制过程中,要把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职责落到实处。同时,完善责任范围的划分机制、治理目标的细化机制、资金使用的管理机制、协调沟通的联席机制、生态资金的横向补偿机制,用长效机制守护水生态文明。
  • 《鄱阳湖湖泊-流域-长江系统水文干旱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1-03
    • 发布时间:2017-09-27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 鄱阳湖作为我国最大的通江淡水湖泊,近些年来频繁发生的干旱事件受到了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鄱阳湖水量变化受流域和长江来水的共同作用,通过探索鄱阳湖 -流域 -长江水系统的水分盈亏特征,可以更为全面揭示鄱阳湖的干旱成因。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和研究所一三五重点项目的资助下,张奇团队对长江流域的水文干旱开展了系统的研究。综合运用大尺度水文模型和 GRACE反演,结合长序列实测数据,研究发现长江流域的水量有减少的趋势。汉口站 1991-2010年的平均径流量比 1901-1930年减少了 25mm,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的加强引起。 GRACE水储量序列表明长江流域的水文干旱强度呈现出加剧的态势, 2000年之前和之后的水文干旱事件平均缺水量分别为 85mm和 281mm。 进一步采用标准化水位指数(湖泊)和标准化径流指数(流域和长江),基于 Copula方法研究了鄱阳湖和流域、长江同时发生水文干旱的概率。研究表明, 1960-2013年间,鄱阳湖和流域同时发生水文干旱事件的概率是 10.1%。近 10年来春季干旱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流域来水减少引起的;鄱阳湖和长江同时发生水文干旱事件的概率是 11.5%。近 10年来夏、秋两季干旱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长江来水减少引起的;鄱阳湖冬季的水文干旱事件近 10年来略有增多,但同一时期流域与长江均没有发生相应的干旱事件,鄱阳湖冬季干旱可能是由于湖区人类活动加剧或其它因素导致。 该研究从湖泊 -流域 -长江系统出发,结合多种数据源和多种模型,有效地揭示了具有不同属性的水文干旱事件在不同区域间的相关性,是对大型通江湖泊水文过程演变机制研究的重要补充,并为解释近 10多年来鄱阳湖干旱事件的成因提供了新的途径。相关成果发表在 Journal of Hydrology、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和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等杂志上。   1979-2012年长江流域水储量、降水和径流距平的变化   鄱阳湖与流域(左)、鄱阳湖与长江(右)同时发生水文干旱概率的等值线图( a、 b、 c、 d分别代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参阅文献: Zhang et al., 2017.Copula-based probability of concurrent hydrological drought in the Poyang lake-catchment-river system (China) from 1960 to 2013. Journal of Hydrology, 553, 773-784.   Zhang et al., 2016. GRACE-Based Hydrological Drought Evalu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hina. Journal of Hydrometeorology, 17: 811-828.   Zhang et al., 2015. Attribution of the changes in annual streamflow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over the past 146 years.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119:32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