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平高科&华为成立数字农业公司,破解农业“数据孤岛”难题》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 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6-03
  • 点击上方蓝字 轻松关注我们 在农业科技迎来新一轮变革的关键节点,基于中信集团与华为的战略合作,中信农业旗下隆平高科与华为生态企业深圳开鸿数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开鸿”)强强联合,为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注入了全新动能。 近日,隆平开鸿农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平开鸿”)正式成立,标志着双方在数字农业领域的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致力于以“农业开源鸿蒙操作系统”为突破口,解决长期制约农业数字化发展的“数据孤岛”问题。 隆平高科携手华为生态企业,布局农业数字化新高地 隆平开鸿注册资本高达8500万元,由隆平高科信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持股47.06%、深开鸿持股17.65%、员工持股平台持股35.29%。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隆平信息董事长陈志新,业务涵盖物联网应用服务、AI系统集成、生物肥料研发、农资销售、农业设施建设与运维等多个领域,构建“科技+农业”融合创新体系。 企查查信息显示,深开鸿是开源鸿蒙(OpenHarmony)生态的核心力量,由鸿蒙系统创始人王成录博士带队,具备分布式操作系统和“端侧AI闭环”创新技术能力。其自研操作系统KaihongOS,具有安全、完备、实时、智能等特性,能实现农机、传感器、终端等设备的高效协同,为数字农业打通底层操作系统壁垒。 此次新公司落地,被明确为中信集团与深开鸿在数字农业领域的唯一合作平台,将作为国家农业数字化体系建设的重要支点,推动核心技术“国产替代”与数据体系“自主可控”。 农业鸿蒙系统破圈,入选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值得关注的是,3月20日,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乡村振兴年度盛会》上,农业开源鸿蒙系统从全国466个案例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160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这一荣誉不仅体现了业界对鸿蒙系统在农业场景适配性的认可,更预示其在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广阔前景。 隆平开鸿的使命正是基于这一系统平台,构建“统一数字底座”,打造“数据+模型+系统”融合的农业智能体,实现农业从“经验种植”向“智能决策”跃迁。未来的农业操作系统不再仅仅是“设备的操作系统”,而是整个农业生态的“数字大脑”。 数据安全与生态共建并重,构建智慧农业新格局 从国家战略高度出发,农业数据安全与技术自主可控已被提升至农业强国建设的基石地位。当前,国内数字农业存在智能化水平低、设备碎片化、平台不互通等问题,“数据孤岛”现象普遍,不利于农业数字基础设施的统一和智能化升级。 隆平开鸿通过接入鸿蒙系统的分布式特性,将在农机、传感器、遥感终端等设备间构建无缝连接,实现数据实时采集、智能分析、闭环决策,形成标准统一、底座自主、设备协同的农业物联网生态,破解碎片化带来的效率瓶颈。 未来,该平台将广泛对接农业设备制造商、种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优质基因+智能农业”的新型种植体系,推动智慧农业与中国种业振兴的深度融合。 产业协同释放新动能,科技+金融+农业深度融合 此次合作背后,中信集团的资源整合能力、深开鸿的核心技术优势与隆平高科的全产业链农业布局形成了强协同效应。隆平高科拥有覆盖水稻、玉米、小麦等主粮及辣椒、黄瓜等特色作物的全产业链资源,加上其多年农业大数据积累和田间作业场景沉淀,为鸿蒙系统落地提供了丰富的测试与应用基础。 同时,中信集团“科技+产业+金融”三位一体的协同体系,将为农业数字平台建设提供资本保障、产业导入与市场拓展能力,共同打造数字农业“中国样板”。 数字农业自主创新,抢占产业制高点 从数字底座到产业生态,从操作系统到全链条智能化应用,隆平开鸿不仅是一次企业层面的资本合作,更是一次引领我国农业数字化自主可控的战略布局。它所构建的不仅是未来农业的技术图谱,更是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中国答案。 在全球争夺数字农业制高点的背景下,这场由隆平高科与华为生态体系主导的合作,或将成为我国农业“弯道超车”的重要突破口。 农业科技侠交流群 入群可添加小编微信(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来意-姓名-单位,若二维码添加失败,请公众号后台私信留言“入群”) 投稿、宣传推广、开白等请在本公众号后台回复“1” 转载请注明来源:本文转自农业科技侠数字与智慧农业微信公众号 编辑:蒋正 声明:本文旨在前沿分享,若有编辑等问题,敬请后台留言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xNDUyNjQ3OQ==&mid=2247496646&idx=1&sn=9b580c167989d402d82907bb307d96bb&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国内·智慧农业周刊#71 | 农业机器人大爆发、全新农业大模型、智慧农业融资额飙升71%》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8-19
    •     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 | 韩俊:要坚持创新引领,共同分享发展智慧农业 哈工大团队仅用两周打造一台智能农业机器人 又一轮八千万融资,这款UV-C植保机器人正在改变果园防控      《Cell》重磅 | 中国科学院团队首创全球首台自动巡航杂交授粉智能育种机器人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农业机器人方阵 华工科技1亿注册新公司,涵盖激光除草机器人制造销售 西北农林&华为发布首个国产算力农业大模型:九壤耘星,覆盖六大农业应用场景 浪潮农业大模型破解农技服务困局 让“田间问诊”更智慧 董大明研究员最新综述 | 肥沃土壤之战:土壤养分现场传感器的进展 智慧农业融资额飙升71%,八年来首超农业生物科技      祝贺!浙江大学何勇教授当选英国农业工程师学会Fellow 前沿招聘 | 中国农大全球诚聘3位智慧农业杰出人才(教授)      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 | 韩俊:要坚持创新引领,共同分享发展智慧农业 8月11日,第四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在韩国仁川召开,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率团出席,与韩国农林畜产食品部长官宋美玲和日本农林水产大臣小泉进次郎就深化三国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强化多双边政策协调和农业人文交流等方面深入交换意见。中日韩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熙燮应邀与会。 韩俊指出,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是三国农业领域的高级别对话机制,是三国协调农业政策、分享技术经验的重要平台。时隔7年再次召开,标志着三国农业合作全面重启,这对深化三国农业合作意义重大。中日韩农业合作有良好的传统和基础,三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应对气候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共同挑战。在当前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冲击、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的国际背景下,三国加强农业合作符合三方共同利益。 韩俊表示,中方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开放包容、互尊互信、互惠互利、交流互鉴,将依托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机制,同日韩一道,在更广领域、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加强交流,共同推动中日韩农业合作取得更多务实成果。要坚持互利共赢,相互借鉴在粮食生产、防灾减灾、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的政策举措和经验做法。要坚持创新引领,共同分享发展智慧农业、绿色低碳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农业现代化。要坚持交流互鉴,打造联系更紧密的区域农业合作,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合作,共同传承农耕文化。要坚持开放包容,共同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维护公平正义的国际农业经贸秩序,促进农业产业链供应链互惠合作。 宋美玲介绍了韩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情况及面临挑战所采取的举措,希望与中日两国深化农业各领域务实合作。小泉进次郎表示,加强三国农业合作对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将办好下一届农业部长会议,与两国农业部长共商合作。三国农业部长共同签署了《第四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联合公报》并出席新闻通气会。 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是中日韩合作框架下21个部长级会议机制之一,第五届中日韩农业部长会议将在日本举行。      世界机器人大会上中国农业机器人方阵 8 浪潮农业大模型破解农技服务困局 让“田间问诊”更智慧 浪潮农业大模型全景图 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服务面临着政策宣传“慢半拍”、技术指导“散点化”、服务效率“打折扣”等问题,农民常因信息滞后错过惠农红利,农技专家精力有限难以覆盖全域需求,农事难题时往往因咨询渠道不畅延误最佳处置期。浪潮农业大模型聚焦农技服务领域痛点,通过政策宣讲、人才培养、智能问答等多维度赋能,有效破解了某地农业技术咨询难、服务慢、成本高等问题,为乡村振兴培育新质生产力。 “数据+智能”双轮驱动 农技服务实现数字跃迁 浪潮农业大模型将“数据”与“智能”作为破题关键:一方面,接入现行政策法规、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团队400万字农事笔记及100多项农业技术成果等核心数据,线上化农技知识库打破地域限制,为农户提供按需定制的灵活调度方案,让“老把式”的经验与“新农人”的技术实现高效共享;另一方面,打造“政策汇集平台”“种养方案培训”“农业科技咨询”三大智能体,精准覆盖某地本地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特色锦鲤养殖等高频场景,让农技服务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 浪潮农业大模型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眼前问题,更在于构建覆盖农业生产全周期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平台打通了“知识-数据-服务”全链条:依托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团队的知识笔记与实践经验,建立动态农艺知识图谱和病虫害样本库,搭建的知识问答系统可实时响应农民咨询;构建覆盖种植、养殖等多领域的决策模型,形成县镇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将技术咨询从“专家跑腿”变为“数据跑路”。截至目前,平台已入驻149名农业专家,整合144个农机站,累计服务3.6万农户,预计每年可节省技术咨询和诊断费用数十万元,真正实现“小平台、大服务” 深耕本土知识转化 技术红利直抵田间 区别于通用型AI模型,浪潮农业大模型的独特优势在于对“本地知识”的深度挖掘与精准转化。针对某地农业生产特点,团队系统整合当地农技专家60多本、累计400多万字的农技知识笔记,结合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团队30余年一线实践经验,构建起符合本地农业生产实际的专属智能体应用。这一“本土化”知识体系,让大模型能精准回答种植户关于种养殖技术、病虫害防治等“接地气”的问题,实现“一键问”智能问答服务。 “过去农民问‘玉米叶子发黄咋办’,专家得现场看苗情才能判断;现在输入症状描述,模型能快速匹配相似案例,给出防治方案。”项目负责人介绍,该智能问答服务预计每年可服务农业从业者1万人次以上,持续培育“新农人”500人以上,让“技术下沉”从“靠腿跑”变为“线上达”。 浪潮农业大模型的实践证明,人工智能与农业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通过本地化知识训练与全周期服务创新,该项目不仅解决了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更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注入更强劲的动力,让更多农民在数字时代收获“智慧红利”。 
  • 《欧洲农业光伏》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31
    • “太阳能和农业可以并驾齐驱,”欧洲光伏协会首席执行官Walburga Hemetsbergerr如是说。她提出这会带来“三重好处”——二者相互结合,能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用水量,并生产出可再生电力。 在此框架内,这个欧洲太阳能行业组织将成立一个新的工作组,专门致力于农业光伏的发展。这一技术可应用在许多地理区域——比如岛屿或干旱气候。它在为农业(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部门之一)提供支持的同时,也会加速能源转型过程。Hemetsberger认为:“这将勾勒出欧洲不受气候影响的未来图景,本地农业和低成本太阳能可能成为欧洲可持续性经济的推动引擎。” 该工作组将由法国项目开发商Amarenco担任组长。这家公司希望将这一行业细分推至“欧洲农业政治议程的重中之重”,同时还鼓励“通过重点关注普通农业政策改革,以及以尽可能通过最环保方式生产食物为目标的‘从农场到餐桌’战略,在整个欧洲采用农业光伏解决方案。” 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Ursula von der Leyen)曾表示过,确保适应气候的粮食和农业体系将成为《欧洲绿色政纲》的核心,从而为发展农业光伏发电创造了独特的机会。Amarenco首席执行官Alain Desvignes表示,发展可持续的农业光伏基础设施、实践和政策至关重要,这样农业活动与电力生产才能借助这种新的技术组合实现互惠互利。 Desvignes补充说:“随着农业光伏部门和农业专家之间开始知识与最佳实践的共享,欧盟可以在农业光伏技术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并为该领域树立全球标准。” 该工作组的首次启动会议定于4月初举行。然而Amarenco告诉《光伏》杂志,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目前尚不清楚会议是否还将如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