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在新型绿色缓蚀剂机理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18
  • 缓蚀剂技术凭借高效、成本低且操作简单等优点,已成为防腐蚀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如今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绿色”缓蚀剂作为腐蚀防护领域重要的发展方向,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缓蚀剂的深层次构效关系极为复杂,其防腐性能取决于金属、腐蚀介质、缓蚀剂的分子结构、溶解性、温度等诸多因素,使得研发具有应用前景且水溶性良好的高效环境友好型缓蚀剂极具挑战性。特别是缓蚀剂的分子结构与缓蚀性能之间具体的构效关系到底如何,多年来一直是缓蚀剂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

      鉴于此,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王立平研究员团队通过引入第一性原理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有效预测了有机缓蚀剂分子的吸附位点和吸附强度,并对缓蚀剂分子在金属表面的吸附轨迹进行解析,进而成功指导新型缓蚀剂的分子设计,研发出了碳量子点、生物大分子DNA、洛沙坦钾、四唑衍生物等一系列新型高效绿色缓蚀剂。相关成果作为系列研究,相继发表于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06 (2021) 126863,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 52 (2020) 63–71, 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 305 (2020) 112789, Journal of Molecular Liquids 298 (2020) 111975, Corrosion Science 161 (2019) 108193, Applied Surface Science 492 (2019) 228–238。

      研究首次发现S原子的桥接、N原子的掺杂分别使得BBTA、碳量子点在金属表面具有多重锚定吸附作用,从而显著提高了其缓蚀性能。进一步通过Fukui指数推断LP分子中的潜在活性吸附位点,研究了LP分子中咪唑环、四唑环、Cl原子等与Fe基底的径向分布距离,从而探究成键模式,证明其物理/化学作用协同的吸附模式可以有效阻止腐蚀性离子的渗透。总之,系列工作阐明的分子/原子尺度的缓蚀机制可以帮助研究者进一步理解缓蚀剂的构效关系,为设计和制备优异的新型高效绿色缓蚀剂提供了有力指导。

      上述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在LED用稀土发光材料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7-12-26
    • LED固态照明器件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经过十多年发展已基本取代传统白炽灯、荧光灯而成为新一代照明光源。荧光粉具有波长转换功能,在决定LED白光性能如显色指数、色温、效率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LED照明器件的关键材料之一,研发效率高和热稳定性较好的荧光粉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宁波材料所所属二级所先进制造所的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硅酸盐青色荧光粉;在160℃时,其荧光量子效率可维持室温的94%,表现出良好的热稳定性。该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ZL201410545720.6),相关结果发表于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2015, 3(8), 1096-1101,入选封面文章)。   随后,该团队围绕材料,利用量子剪裁和共振能量传递效应,获得了一种发光效率高达144%的绿色荧光粉,实现了可见光量子剪裁(J. Phys. Chem. C 2016, 120, 2362-2370);首次观察到的异常红光发射,采用低温光谱手段追溯到了红光来源(Inorg. Chem. 2016, 55, 8628-8635);在此基础上,通过共掺获得了单一白光。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ZL201510780416.4),相关基础研究结果发表于J. Phys. Chem. C 2015, 119, 24558-24563;Materials Research Bulletin 2016, 80, 288-294。   近期,该团队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在基青色荧光粉发光性能调控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通过工艺优化,荧光内量子效率提升至90%,85℃/85%RH条件老化1600小时以上的光衰小于10%。仅采用该青色荧光粉与红粉复合,即可在NUV芯片上获得显色指数90以上的白光。基于对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计算和理解,结合光谱学的实验表征手段,该团队提出一种计算宽带隙无机非金属材料基体带隙的方法,并揭示了材料发光的热稳定性机理,除了热和声子相互作用可引起发光猝灭外,由热引起的材料吸收率下降是导致发光材料热猝灭的另一个原因。相关结果发表于J. Mater. Chem. C(2017, 5, 12365-12377,入选封面和热点文章)。   团队还将黄色余辉荧光粉稳态荧光内量子效率提升至82%,这为解决交流LED频闪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潜在价值的稀土发光材料。相关内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2016112538620, 2016112538762),部分研究结果发表于Chem. Commun.(2017, 53, 10636-10639)并入选该期刊封底文章。   以上工作获伦敦布鲁内尔大学Jack Silver教授、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张家骅研究员、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厦门大学解荣军研究员、工信部广州电子五所徐华伟高工的支持,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11404351)、浙江省公益技术基金(LGG18E020007)、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2014A610122,2017A610001)的资助。
  • 《宁波材料所在热电材料综合性能优化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4-03
    • 热电转换技术利用半导体内部的载流子输运能够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的直接相互转换。热电器件具有体积小、无移动部件、无噪音、可靠性高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特殊电源、余热发电、以及便携精密制冷等领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围绕碲化铋等层状结构热电材料以及新型IV-VI族化合物,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通过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在综合性能优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和成效的研究工作。 研究团队在碲化铋中添加硬度较高的Ge0.5Mn0.5Te,并通过区熔和热压两种工艺相结合,所获得的复合材料兼具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热电性能,从而使其更有利于微型热电器件应用(J. Mater. Chem. A 2019, 7: 9241)。在层状Mg基Zintl相热电材料方面,研究团队首先从理论角度阐述了这类材料的共性局域成建特征和多能谷调控机理(J. Mater. Chem. A 2019, 7: 8922),并与美国休斯顿大学任志锋教授团队合作实现了SmMg2Bi2高熵热电材料的性能优化(J. Mater. Chem. A 2020, doi: 10.1039/c9ta13224d)。在新型IV-VI族化合物方面,研究团队系统阐述了掺杂阳离子轨道能级和结构因子对轻重价带的协同调控,与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Mori教授团队合作实现了GeTe热电优值的显著提升(Mater. Today Phys. 2019, 9, 100094)。 最近,针对具有层状结构的SnSe热电材料,该研究团队制备了PbBr2掺杂SnSe0.95单晶,并结合测试表征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晶格常数增大引起的费米面演变对热电性能的调控规律。实验研究发现,随着PbBr2的含量增加,晶格常数a逐渐增大,材料电输运性能显著提升;当PbBr2浓度达到3%时,载流子迁移率和电导率却急剧降低。费米面动力学研究表明,随着晶格常数a增大,导带低费米面逐渐变小,电子云交叠也随之减小,当电子云交叠减小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迁移率骤降;另一方面Γ点费米面逐渐增大,增强的谷间散射也导致迁移率降低。为论证费米面动力学调控机制,研究人员基于3%PbBr2掺杂样品进一步设计了Ge掺杂实验,表明适当缩小晶格常数a可以提高载流子迁移率,并将最优化ZT值由0.6提升至1.7。该工作以“Fermi-surface dynamics and high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along the out-of-plane direction in n-type SnSe crystals”为题发表在Energy Environ. Sci. 2020, 13: 616。 该系列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72301,21875273和51702334)、浙江省相关人才计划(LR16E02000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8A040008和LY18E020017)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8337和2019298)等项目的支持。 图 PbBr2掺杂SnSe0.95费米面动力学及热电性能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