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油减贫案例入选全球最佳》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11-04
  • 10月31日

    2024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举行

    正式发布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

    获奖案例名单

    “‘翠鸟’助力乌干达青年开启石油工业之门——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培养本地化油气人才案例”

    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

    将收录进南南合作减贫知识分享网站

    中外减贫案例库及在线分享平台

    “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由中国国际扶贫中心、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世界银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亚洲开发银行等7家机构联合发起,面向全球关心扶贫的组织和个人征集原创优秀减贫案例,旨在以案例为载体,推广分享各国减贫成功实践。

    2022年2月,中国海油投资的乌干达艾伯特湖区油田开发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中国海油担任翠鸟油田作业者,推动项目建设将为当地带来上万个就业岗位。

    同时,中国海油多措并举加强对当地石油人才的培养,助力当地油气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提升,为加速乌干达工业化进程注入新活力。

    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多次高度评价艾伯特湖区油田开发项目在乌建设石油工业体系与培养本土人才等方面所作贡献。

    开展油气职业技能培训项目

    为加速非洲工业化进程赋“能”

    中国海油不断加深与本地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合作,提升技能培训的国际化程度,使当地青年技能素质和实际就业前景相契合,目前已培养各类油气技能人才3000余名,焊工340人,培训信息进入乌干达油气行业人才数据。

    中国海油与当地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开展焊工培训,培训达到美国焊接学会(AWS)和美国石油学会(API)国际标准。2018年,30名焊工成为乌干达首批获得国际认证的焊工。

    学员纳迦表示:“通过培训获得的焊接认证不仅在乌干达得到认可,而且在国际上也能得到认可。现在乌干达的石油工业建设如火如荼,我也可以凭借技能参与其中。”

    帮助周边村民习得一技之长

    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中国海油委托当地公司调研油田周边当地青年需求,对个人教育水平、能力和兴趣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中国海油与当地尼罗河职业学院合作,协助青年选择在当地热门、就业前景良好的培训项目,目前已有超过350名当地青年参与培训并顺利结业。

    学习缝纫的乌干达姑娘蕾切尔说:“能参加中国海油组织的这次职业技能培训,我们很幸运。我们中的许多人因为付不起学费,没能完成学业。知道有这个培训后,我下定决心要来。”

    想民众之所想,急民众之所急

    为翠鸟油田周边社区修路引水

    中国海油加大在乌投资和推动乌油气工业体系建设的同时,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当地社区和谐发展做出持续贡献。

    翠鸟油田周边三面环山,一面临湖,以往村民们通达外界的交通方式只有步行,出行难度极大。

    中国海油投资建成长约10公里的跨崖公路,见证了千百年的“天堑”变通途,彻底结束了村里无公路可通的历史。这条路连通了沿路数十个村庄,促进了人财物与外界的流通,大大缩短了当地居民就医、就业、上学的距离。

    基亚巴萨姆布村村长卡哈瓦·乔纳森表示,对于当地民众来说,这是一条通往外界的希望之路。

    2022年,中国海油在乌干达首个社区引水项目——布胡卡引水工程正式投入使用,将满足布胡卡地区5个村庄居民日常清洁用水需求,彻底改变了此前跨崖数公里到山顶用桶取水的局面。随着布胡卡引水工程的实施,项目周边1.3万名村民喝上了干净的饮用水。

    贾斯汀·普戈是当地布胡卡地区的一名母亲,她说:“感谢中国海油,给村里带来了干净的放心水。”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重要参与者,多年来,中国海油在高质量推进乌干达艾伯特湖区项目建设的同时,积极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这些促进两国人民民心相通的合作共赢故事,频获各方“点赞”。

    乌干达第一大主流媒体《新景报》整版刊登乌干达留学生在华学习期间撰写的中国海油社会责任项目调查报告《“中国海油给家乡带来的变化”》,讲述这名乌干达留学生眼中中国海油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给艾伯特湖区带来的长期改善。该报道被新华社、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等媒体相继转载,获得普遍好评。

    中国驻乌干达大使馆在网络平台推荐由中国海油制作推出的“翠鸟”系列视频。该系列视频在海内外网络平台获得高度关注。

  • 原文来源:https://oil.in-en.com/html/oil-2973475.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海油改革效应持续放大 重塑产业发展格局》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30
    • “十三五”时期,中国海洋石油工业快速发展,海上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油气产量保持较快增长。作为“主力军”,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海油”)5年来累计生产原油3.83亿吨、天然气1166亿方,较“十二五”期间分别增长了24%和13%,累计实现利润总额3290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排名升至第64位。 在中国海油董事长、党组书记汪东进看来,这一成绩的取得和公司的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分不开。面对低油价和新冠肺炎疫情等挑战,公司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通过成功实施产业重组、体制机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切实增强公司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有效推动了我国海洋石油工业高质量发展。 动真碰硬 逐级压实改革责任 完成集团总部及所属22家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全面推动境内全资和控股公司党建入章程;实施采办管理体制改革,组建采办共享中心,将采办集中度提高到90%以上,采办节资率提高10个百分点;“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和厂办大集体改革圆满完成…… “十三五”以来,中国海油在贯彻落实“两个一以贯之”、持续优化集团管控模式和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汪东进强调,实施改革三年行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应对能源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有效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据介绍,中国海油制定印发了中国海油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共有10个部分72项改革任务,改革台账细化130个改革小项,明确了中国海油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公司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加快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积极稳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等8个方面重点改革任务。根据工作安排,2021年前确保完成改革三年行动任务的70%以上。 为保障改革取得实效,中国海油加强组织领导,党组成员亲自挂帅,推动重点改革任务落实,主要负责同志是相关改革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既部署谋划好深化改革“最先一公里”,又打通改革举措落实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逐级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动真碰硬,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做到上下一盘棋、一竿子扎到底。 汪东进表示,通过实施改革三年行动,将使中国海油在形成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推动产业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上取得明显成效,在提高公司活力和效率上取得明显成效,更好地发挥作为国有企业在解决国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的重要作用。 乘势而上 重塑产业发展格局 改革是中国海油过去不断取得成绩的源泉,也是未来竞争发展最大的优势。面对能源变革的新形势、市场竞争的新格局、技术迭代的新情况,这家央企坚持以改革求生存,加快推进产业改革重组步伐。 ——加快优化重组产业布局,积极配合做好国家油气管网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炼化产业改革重组,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动力,产业链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得到增强,改革红利持续释放。 ——从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和能源行业形势、积极服务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出发,推动销售贸易体制改革,加快销售贸易业务战略布局,成立中海油国际贸易公司。 ——按照“高端、高起点和高效”的要求,组建中国海油集团能源经济研究院,健全战略规划和决策咨询支撑体系,发挥战略参谋部作用,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智慧海油”。积极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推动“智能油田”“智能炼厂”和“智慧油站”建设。 ——创新商业模式,开发天然气和成品油电商平台,实施一卡通互联网营销,成为国内同行业首家集团层面实现加油站、加气站共用一套零管系统的企业。截至今年1月,“海油商城”累计交易额已突破2000亿元。 ——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天然气进口来源多元化。坚持低成本、差异化、合资合作等多种模式并行的终端网络开发思路,实现成品油零售能力的快速增长;坚持以油库为中心,面向终端用户的驻库销售,打造具备自身特色的直销能力。 百谋千计 夯实技术创新根基 随钻高速率脉冲器、随钻四极子声波、800随钻探边……一年多以来,中海油服自主研发的随钻测井及旋转导向钻井技术取得多项突破,实现了多个全规格技术能力覆盖,入井成功率由2019年79.1%提升至86.2%。 据介绍,这个被业内形象称为“贪吃蛇”的技术,代表着当今世界钻井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被誉为石油钻井技术“皇冠上的明珠”。 作为中国海油旗下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中海油服如何打破多年来国外垄断,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同时拥有这两项技术的国家,改革创新无疑是第一动力。 自2018年入选国务院国资委“双百试点”企业以来,中海油服持续推进技术发展战略落实落地,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变革。2020年,选取“研产用”一体的科技项目作为试点,正式启动科研项目经理负责制,彻底打通了内部制约成果转化的产业链条,引导科研人员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负责,最终加快技术产品系列化、产业化进程。 与此同时,自2017年起,中海油服每年拿出500万元作为技术产品产业化激励基金,按照技术产品产业化项目的重要性和完成时间节点相结合的方式,设定阶梯式奖励标准。同时中海油服下属事业部根据不同的科研重点设立特色联动激励机制,即从奖金“大盘子”拿出资金设立奖金池,针对“年度重大科技成果”“新技术推广应用”和“在用技术支持”进行专项奖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干事创业激情。 中海油服董事长齐美胜表示,只有拥有核心技术才能不受人掣肘。为了尽早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公司将深入研究国家科研激励体制与政策,完善公司科研激励体系,创新方式方法,提升公司的整体技术竞争力,最终通过技术领先让公司成为油田服务行业的引领者。 这并不是个例。积极推动公司资产上市,垦利油田群和乌石17-2油田群被列入国务院批复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三批试点;对直接管理的二级单位领导班子全面实行任期制管理、积极推进减员增效和市场化外包等用工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了业绩考核奖金池、及时奖、超产奖等差异化薪酬激励机制;探索实施科技型企业岗位分红激励……近年来,中国海油在治理机制、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党的建设等方面取得较为丰硕的改革成果,实现了阶段性改革目标,有效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中国海油通过实施改革三年行动,进一步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将中国海油打造成为我国经济内外双循环的重要结合部和支撑点,在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国有经济战略支撑方面发挥主力军作用。”汪东进规划道。
  • 《中国华能节能减排案例入选达沃斯论坛白皮书》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6-01
    • 5月27日,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2010-2020能源转型创新白皮书》,中国华能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案例成功入选该白皮书,这是白皮书中唯一一项关于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技术。   达沃斯论坛于去年下半年发起该白皮书项目,面向全球征集会员企业绿色发展先进案例。多国专家参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相关指标评估了参评方案,最终确定具有代表性的能源转型创新案例。   该白皮书展示了过去10年世界能源行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成果,涉及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集成、节能减排等领域,包括ABB、西门子、壳牌等国际巨头在内的22项案例入选,中国企业只有中国华能和中化两家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