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1日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报道,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大肠杆菌进行改造,生产一种新的潜在抗疟疾药物——紫色杆菌素(violacein),其中一些衍生物具有比紫色杆菌素更加有效的抗疟特性。
2018年全球共有2.28亿人患有疟疾,其中40.5万人死亡。更加糟糕的是,疟原虫正在对一线药物治疗产生耐药性,新的抗疟药物和其他干预措施开发变得迫在眉睫。紫色杆菌素是细菌合成的一种蓝紫色的非水溶性次级代谢产物,属于吲哚衍生物,不仅具有良好的着色效果,还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抗原生动物、抗肿瘤等多种重要生物活性,可作为潜在的抗肿瘤、抗病毒药物及保健类天然色素。已知紫色杆菌素可以用于杀死疟原虫,然而天然紫色杆菌素存在于某些细菌中,分离和纯化都很困难,生产过程既昂贵又耗时。
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通过在大肠杆菌中引入编码产生紫色杆菌素的酶的基因,以一种更加容易获取的方式生产紫色杆菌素。研究小组利用这种细菌产生了不同版本的紫色杆菌素,实验室测试了这些衍生物杀死疟原虫的能力,发现其中一种衍生物的效力比天然紫色杆菌素强20%左右。研究小组目前正在研究紫色杆菌素及其衍生物杀死疟原虫的作用机制,将有助于研究人员进一步开发利用这种药物,并发现针对相同靶点的其他分子。
吴晓燕 编译自https://phys.org/news/2020-05-bacteria-factories-potential-malaria-drugs.html
原文链接:https://aac.asm.org/content/64/5/e02129-19
原文标题:A Biosynthetic Platform for Antimalarial Drug Discov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