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化所在利用氢溢流原位调控催化剂电子结构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29
  •  催化剂的合理设计对实现目标产物的高效生产至关重要。而催化活性中心电子结构的调控是高效催化剂开发的关键。然而,在催化反应发生的真实条件下,催化活性中心的电子结构易受反应温度、吸附物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其难以维持在最利于目标产物生成的状态。在反应条件下对催化剂活性中心电子结构进行精准调控,是催化研究的难点和重要方向。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覃勇研究员和高哲副研究员团队基于前期对氢溢流促进的双组分催化剂协同效应(Nature Communications, 2019, 10, 4166)的认识,进一步提出了利用氢溢流原位精准调控催化活性中心电子结构的新方法,大幅提高了催化剂对于环氧化反应的选择性。论文近日以“In situ tuning of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catalysts using controllable hydrogen spillover for enhanced selectivity”为题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上发表。

      该团队利用模板辅助的原子层沉积(ALD)方法设计并成功制备了Pt和CoOx纳米颗粒空间分离的CoOx/yAl2O3/Pt催化剂(y为ALD循环数)以及对比催化剂CoOx/50Al2O3(图1a-f)。对于CoOx/yAl2O3/Pt,Pt和CoOx纳米颗粒分别位于Al2O3纳米管的内壁和外壁,Al2O3层的厚度可以通过改变ALD循环数进行精确调节。当ALD循环数为50和100时,Al2O3层的厚度分别为7 nm和14 nm。催化剂的高角环形暗场STEM图和EDX元素分布图进一步证实了Pt、Al2O3及CoOx的空间分布位置(图1g-l)。H2-TPR、H-D交换及WO3变色等实验表明,H2在Pt纳米颗粒上解离,产生的活性氢物种可以通过Al2O3层的微孔或缺陷溢流到CoOx纳米颗粒上,溢流氢的量随Al2O3层厚度的增加而降低。这表明通过改变Al2O3层的厚度,实现了对氢溢流的精准调控。

    图1. 催化剂CoOx/50Al2O3、CoOx/50Al2O3/Pt和CoOx/100Al2O3/Pt的结构示意图(a-c),TEM图(d-f),高角环形暗场STEM图(g-i)及EDX元素分布图(j-l)

      以CoOx催化的苯乙烯环氧化反应(TBHP为氧化剂)为探针反应,考察了氢溢流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对于CoOx/50Al2O3,苯乙烯环氧化反应的选择性为74.3%。反应前的H2预还原处理(350oC)未能增加其选择性,这可能是因为预还原的钴物种在TBHP条件下再次被氧化。反应氛围中引入氢气(H2-TBHP条件)也未能增加其选择性,这可能是由于催化剂中缺少解离H2的Pt粒子,不能发生氢溢流。而CoOx/50Al2O3/Pt在H2-TBHP条件下表现出显著增加的环氧产物选择性(从74.3% 到94.8%),表明氢溢流的引入对选择性的提高起决定性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氢溢流距离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当溢流距离小于9nm(ALD循环数y小于65)时,催化剂在H2-TBHP条件下的选择性相比在TBHP条件下显著提高;其中溢流距离为 7nm(y等于50)时,选择性提高幅度最大。当溢流距离超过11 nm(y大于80),催化剂选择性基本没有提高。这表明精确可控氢溢流对选择性提高至关重要。

      为了揭示选择性增强的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和表征。结果表明,催化剂中Pt和CoOx的粒径(TEM 和XRD),催化剂孔结构(N2吸脱附),反应中自由基的种类(EPR),氧化剂的浓度(改变TBHP/苯乙烯比例)等不是选择性提高的原因。进一步利用XAFS技术对催化剂反应前和反应中钴的电子状态进行表征(图2a-c)。对于CoOx/50Al2O3/Pt在H2-TBHP条件下,催化剂中的钴物种被部分还原到较低价态(CoO)。而对于CoOx/50Al2O3在TBHP条件及CoOx/100Al2O3/Pt在H2-TBHP条件下,催化剂中的钴物种被部分氧化为Co3O4。催化剂XANES原位谱的线性拟合结果(图2d)与该结论一致。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当环氧化反应中引入可控氢溢流时,反应中钴物种处于更低的价态,导致了显著提高的催化选择性(图2e)。该方法具有普适性,有望进一步应用到其他反应中。

      

      图2. 催化剂非原位和原位Co K边XANES图 (a-c),原位XANES谱的线性拟合结果(d)及选择性提高的机制(e)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相关人才计划、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北京光源以及上海光源的资助和支持。

相关报告
  • 《山西煤化所在双金属催化剂协同效应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24
    •  双金属催化剂由于其协同效应,相比单金属组分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催化反应性能,因此双金属催化剂一直是多相催化领域的研究热点。通常认为双金属组分的距离应该是越近越好。近年来的研究却表明,多功能位点之间的间距显著影响催化剂性能。然而,传统制备方法很难实现对催化剂微观结构的精准调控,难以将双金属组分进行空间分离并对其间距进行调控,阻碍了建立直观可靠的构效关系及活性位点的辨认。   近日,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覃勇研究员及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题为“Origin of synergistic effects in bicomponent cobalt oxide-platinum catalysts for selective hydrogenation reaction”的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为张健康博士,通讯作者为覃勇研究员及高哲副研究员。   该团队利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成功设计并制备了一系列的单金属催化剂(TiO2/Pt及CoOx/TiO2)、双金属组分紧密接触(CoOxPt/TiO2)、空间分离的催化剂(CoOx/TiO2/Pt)、以及选择性覆盖某一组分的催化剂(CoOx/TiO2/Pt/TiO2及Al2O3/CoOx/TiO2/Pt),考察了其对肉桂醛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图1)。对于空间分离催化剂(CoOx/TiO2/Pt),通过改变TiO2壳层的厚度,可以实现对CoOx-Pt 双组分距离的精细调控。结果表明,双金属催化剂对目标产物肉桂醇的选择性具有明显的提高。对于CoOx-Pt 双组分空间分离的CoOx/TiO2/Pt双金属催化剂,其仍表现出优异的催化反应活性及选择性。当选择性覆盖Pt金属后(CoOx/TiO2/Pt/TiO2),催化反应的活性及选择性明显降低;当选择性覆盖CoOx组分(Al2O3/CoOx/TiO2/Pt)时,催化反应的活性及选择性几乎不受影响。   采用原位及非原位的XANES技术对催化剂反应前后的电子状态进行了详细表征(图2)。发现对于Pt组分,ALD制备的Pt纳米颗粒含有少量的高价态PtOx,而在加氢反应过程中PtOx被还原为金属态Pt0。对于CoOx组分,CoOx/TiO2、CoOxPt/TiO2及CoOx/TiO2/Pt三种催化剂中的CoOx具有不同的电子状态;反应过程中,CoOx/TiO2催化剂中的高价态钴物种被部分还原为低价物种(如CoO),而CoOxPt/TiO2及CoOx/TiO2/Pt中Pt金属的存在(产生的氢溢流效应)进一步促进钴物种还原,并且这两种催化剂中的CoOx还原程度相似。对于TiO2载体,CoOx/TiO2、CoOxPt/TiO2及CoOx/TiO2/Pt三种催化剂中的TiO2在加氢反应过程中都发生了Ti4+到Ti3+的还原。同时H2-TPR和H2-TPD表征也证明了Pt可以促进CoOx的还原。   基于原位XAFS、H2-TPR、H2-TPD、DFT计算等一系列表征分析,提出如下的反应机制:在Pt-Ov界面位点处,肉桂醛的C=O键在氧空位处吸附,在Pt上解离的氢物种将其加氢进而得到目标产物肉桂醇。对于单金属TiO2/Pt催化剂,Pt-TiO2界面处的Ov是有限的,导致其较低的选择性;CoOx的加入可促进Ov的生成,提供了大量C=O键吸附位点,导致双金属催化剂具有较高选择性,并且CoOx的长程助剂效应仍可以促进Ov的产生。溢流氢在TiO2上可在纳米尺度远程传输,从而表现出CoOxPt/TiO2及CoOx/TiO2/Pt几乎无差别的催化反应性能(图3)。该策略具有普适性,可实现不同金属-载体可控组装以及不同金属组分距离的精细调控,为辨识催化反应活性位点及理解双金属协同机制和反应机理提供了可靠的途径。
  • 《大化所在金属氧化物催化剂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wukan
    • 发布时间:2018-03-09
    • 近日,大化所碳资源小分子与氢能利用创新特区研究组(DNL19T3)孙剑、俞佳枫副研究员团队利用火焰喷射法(Flame Spray Pyrolysis , FSP)的高温淬火过程,将金属氧化物中的晶格氧锁定在亚稳态,从而大幅增强了晶格氧的活性,使CO氧化反应速率比传统催化剂的反应提高了10倍。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化学科学》(Chemical Science)。 由氧化物中晶格氧参与的氧化还原循环广泛存在于催化氧化反应中。其中,晶格氧的释放速率是反应的速控步骤,因此,增强晶格氧的活性,从而加速氧化还原循环,是促进催化氧化反应的重要手段。该团队巧妙地利用高温淬火的方法,在保证氧化物晶体稳定形成的同时,削弱了氧化物中金属—氧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晶格氧处于过饱和的亚稳定状态。新鲜制备的Ce-Zr固溶体氧化物中未发现氧空位,亚稳态的晶格氧可稳定存在,而在相对温和的条件下(如低温还原、真空处理、担载金属等)即可释放出大量活泼氧,为CO催化氧化反应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研究发现,与共沉淀法制备的Ce-Zr氧化物相比,采用FSP方法制备的氧化物所能提供的氧空位数量增加了19倍。该研究成果为新型氧化物催化材料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