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装甲铝箔,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电流收集器,具有增强的防腐性能。》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10-31
  • 铝(铝)锡箔,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最受欢迎的阴极电流收集器,在长期操作中容易受到局部阳极腐蚀。这种腐蚀可能导致电池的老化甚至是早衰,通常被认为是下一代5伏锂电池的瓶颈。在这里,它是证明由保形石墨烯涂层铝箔装甲展品显著增强阳极耐腐蚀LiPF6和bis(trifluoromethanesulphonyl)酰亚胺锂电解质(LiTFSI)。此外,用石墨烯-装甲箔作为电流收集器(lmo/ga)的LiMn2O4细胞与使用原始的铝箔(lmo/pa)相比,表现出增强的电化学性能。lmo/ga细胞的长期放电能力保留率为950 h直行(0.5 C),达到91%,显著优于lmo/pa细胞(75%)。lmo/ga的自放电倾向明显得到了缓解,石墨烯的性能也得到了改善。这项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LIBs的长期稳定运行,而且还可能促进未来5个V的部署。

    ——文章发布于2017年10月27日

相关报告
  • 《石墨烯-装甲铝箔,作为锂离子电池的电流收集器,具有增强的防腐性能。》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7-10-31
    • 铝(铝)锡箔,作为锂离子电池(LIBs)最受欢迎的阴极电流收集器,在长期操作中容易受到局部阳极腐蚀。这种腐蚀可能导致电池的老化甚至是早衰,通常被认为是下一代5伏锂电池的瓶颈。在这里,它是证明由保形石墨烯涂层铝箔装甲展品显著增强阳极耐腐蚀LiPF6和bis(trifluoromethanesulphonyl)酰亚胺锂电解质(LiTFSI)。此外,用石墨烯-装甲箔作为电流收集器(lmo/ga)的LiMn2O4细胞与使用原始的铝箔(lmo/pa)相比,表现出增强的电化学性能。lmo/ga细胞的长期放电能力保留率为950 h直行(0.5 C),达到91%,显著优于lmo/pa细胞(75%)。lmo/ga的自放电倾向明显得到了缓解,石墨烯的性能也得到了改善。这项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LIBs的长期稳定运行,而且还可能促进未来5个V的部署。 ——文章发布于2017年10月27日
  • 《铋纳米颗粒嵌入的层状石墨复合负极增强钠离子电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0-09
    • 钠具有储量丰富、价格便宜等优势,因此钠离子电池被认为是大规模储能强有力的候选方式之一。但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存在如低钠离子存储能力、较低的循环稳定性等诸多缺陷,限制了其大规模应用。马里兰大学Chunsheng Wang教授研究团队在全球首次设计制备了铋(Bi)金属纳米颗粒嵌入的石墨(Graphite)插层复合负极,应用于钠离子电池,获得了超长循环寿命和高倍率性能,为钠离子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关键技术基础。 研究人员首先通过真空高温反应制备了铋化钾合金(KBi),接着通过插层反应将KBi嵌入到石墨的插层间隙中,随后通过化学脱嵌反应将K离子从石墨插层脱嵌出来并通过硝酸盐酸的清洗形成Bi纳米颗粒嵌入的石墨插层复合负极Bi@Graphite。石墨插层可以作为缓冲层克服Bi金属负极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产生的剧烈的体积形变导致的SEI膜持续破碎-生成问题,同时能够为离子传输提供快速通道。X射线衍射表征显示相比单纯的Bi- Graphite物理混合物,Bi嵌入的Bi@Graphite复合材料的Bi衍射峰宽化且强度弱化,表明了Bi纳米颗粒确实嵌入到了Graphite插层当中(外围的石墨插层使得X射线探测到被包围其中的钠离子信号弱化)。扫描电镜测试结果显示Graphite和Bi@Graphite两者呈现一致的微观结构,即均为片状形貌且表面光滑,进一步证实了Bi纳米颗粒的确嵌入到Graphite插层当中。在确认Bi@Graphite复合负极结构后,研究人员将其应用到钠离子电池,并进行一系列的电化学性能测试。在0.1-1.8V电压窗口、1C(160 mA•g−1)电流密度下进行恒电流充放电结果显示,电池获得了160 mAh•g−1;而将倍率翻倍到2C,电池初始放电比容量可达158 mAh•g−1,且经过1000次循环后仍可维持初始容量的98.7%,库伦效率接近100%(99.9%),与目前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的石墨负极材料相当。当进一步将倍率提高到20C时,电池依然可以获得高达142 mAh•g−1的放电比容量,且经过10000次充放电循环后可以获得90%的容量保持率,展现极其优异的高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研究人员指出,上述新型的Bi@Graphite复合负极之所以能够有效增强钠离子电池性能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放电电压平台为0.6 V左右与金属钠的沉积电位错开,从而解决了在高倍率充电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钠金属枝晶问题;二是Bi纳米颗粒嵌入到石墨层中,纳米颗粒在充放电过程中不会与电解液接触,避免在纳米颗粒表面生成固态电解质(SEI)膜,从而解决了金属合金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体积过度变化引起SEI持续破碎-生成的问题。 该项研究精心设计了Bi纳米颗粒嵌入的石墨复合负极,提高了钠离子电池的倍率性能和循环稳定性,为设计开发高效的钠离子负极材料开辟了新路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