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产业科技创新全面提速 高精尖动能持续增强》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 icad
  • 发布时间:2024-02-06
  • .
      “2023年,北京市产业科技创新全面提速,高精尖动能持续增强,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数字经济发展全面提速,智慧城市建设扎实推进,京津冀产业协同走深走实,防汛抗洪救灾及时有效。”2月4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姜广智在北京市2024年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上表示。

     超额完成目标任务
      “2023年,全力应对需求不振、库存高企、预期不稳等下行压力,全市经信系统出台稳运行工作方案和四十余项产业政策,提振企业信心。提高运行调度水平,加强重点企业服务,全力以赴推动产业经济加快企稳恢复。”姜广智表示,2023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4%,信息软件业营收增速17.5%,超额完成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工业和信息软件业合计实现增加值1352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0.9%;完成投资1512亿元,同比增长18.5%,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7%。各项指标的完成有力支撑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大局。
      数字经济发展全面提速。姜广智介绍,2023年,率先印发北京“数据二十条”,启动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建设,以数据交易为引领的数据要素市场体系初步形成。率先建成全球性能领先的区块链基础设施。备案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产品占全国近一半。“新智造100”工程已完成103家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2023年全市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8767亿元,同比增长8.5%,占全市GDP比重42.9%。
      智慧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姜广智介绍,“三京”应用范围快速拓展,“京通”开通企业服务页面,全年新增用户突破2000万,社保缴费信息、居住证申领等高频事项受到群众欢迎。智慧医疗实现110家三级医院医保移动支付。市大数据平台汇聚5000余亿条数据,居全国首位。
      京津冀产业协同走深走实。姜广智表示,2023年,坚定不移疏解一般制造业,实现112个企业疏解提质。合作完成氢能、生物医药等6条产业链图谱绘制,生命健康、电力装备已入选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超额完成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任务。初步建成京津冀产业协同项目库,总投资1.29万亿。成功举办首届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签约项目152个。
      防汛抗洪救灾及时有效。全力保障市应急视频会议系统等指挥网络体系安全稳定运行。快速响应受灾期间在食品生产、食盐储备、防疫消杀等重点民生领域的应急保供需求。紧急安排财政资金1亿元支持受灾中小微企业恢复发展和规上工业企业复工复产。

    高精尖动能持续增强
      “2023年,发布实施《北京市高精尖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新建工业母机中试验证平台和人形机器人、工业软件创新中心,新型产业创新平台总数达到24家。”姜广智表示。
      姜广智表示,2023年,深入实施产业筑基工程,集成电路领域培育了一批国产装备、材料及零部件厂商,国产ECMO主机系统填补空白,新布局了生物药、氢能等新兴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
      高精尖动能持续增强。姜广智表示,2441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十大高精尖产业全部突破千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产值突破三万亿,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突破五千亿,在北斗、集成电路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等细分方向已培育九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集成电路全产业链发展取得进展,落地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小米汽车、理想汽车等项目竣工,储能龙头企业倍增式发展。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2023年已培育认定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18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95家。北京“专精特新”专板在全国首批备案设立,206家企业进入专板。小微企业首贷贴息、贷款融资规模和费率均达近年来最好水平。以专用信用报告替代有无违法违规信息查询,服务300余家拟上市企业。东城、西城、海淀区成为全国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5万余家企业实现信用修复。
     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
      “2024年,北京市将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创新引领、数实融合、协同联动,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推进首都新型工业化建设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厚植新质生产力,为首都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大力量。”姜广智强调。
      姜广智表示,2024年主要预期目标是: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对应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7%;信息软件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4.5%(其中一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速4%,信息软件业营收增速17.5%)。工业重点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80亿元;软件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0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增速7.5%左右。
      姜广智表示,实现上述目标,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坚持稳企惠企,全力促进产业经济平稳增长。“要抓好稳增长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二是扩大制造业有效投资。三是发挥各区能动性。四是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姜广智表示。
      坚持创新引领,全力提升产业链安全韧性水平。姜广智表示,落实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部署,完善产业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服务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进重点产业链攻关。落实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任务。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转型升级,全力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以加快推动新型工业化为主线,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着力点,瞄准高端、智能、绿色方向,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姜广智表示,要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集群能级。努力将新一代信息技术集群打造成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新能源汽车规模量产,启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引进一批高端高价值配套项目,以细胞和基因治疗、医疗器械为突破口,加快生物医药集群建设。开展新型储能、氢能、机器人等新兴产业方案制定,支持重点企业和场景建设。
      推动制造业智能绿色“双达标”。姜广智表示,全面开展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制定促进制造业和信息软件业绿色低碳发展的若干措施,推动300家企业数字化转型达标、400家企业开展绿色诊断,打造2-3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2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坚持共谋增量,全力实现京津冀产业协同新突破。姜广智表示,按照“六链五群”总体布局,抓好链群落图落地,企业项目入区入园,打造重点产业廊道,形成产业协同新格局。
      坚持标杆引领,全力促进数字经济再上新台阶。姜广智表示,积极布局数字经济关键赛道,推动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治理。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数据要素化、产业化发展。三是激发数字经济产业活力。
      坚持优化服务,全力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重点领域营商环境改革,进一步完善全要素的资源保障体系、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管理体系和梯度成长的培育体系。
      “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推动专精特新十大强企行动落实落细,推动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量突破一万家、营收突破一万亿。推动北京‘专精特新’专板持续扩增企业挂牌数量和融资规模。提高北交所服务专班工作质效,推动更多企业进入北交所绿色通道。 ”姜广智表示。
      姜广智表示,优化中小企业普惠服务体系。推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围绕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着力挖掘和建设一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首批试点建设10个专精特新特色园区,布局发展一批专业基地园区。

  • 原文来源:https://www.cinn.cn/gongjing/202402/t20240205_279758.shtml
相关报告
  • 《《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印发》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许露露
    • 发布时间:2023-10-12
    • 《北京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印发 . 日前, 北京 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生态环境局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北京市碳达峰 碳中和 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力争率先实现技术突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科技力量。 《行动方案》主要由总体要求、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三部分组成。 《行动方案》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本原则方面重点体现"四个突出"。一是突出"科技引领、超前布局",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优势科技资源的主力军作用;二是突出"企业主导、联合攻关",探索"揭榜制"、"赛马制"、"里程碑制"等新型科研组织和考核方式;三是突出"场景驱动、重点突破",探索能源、建筑、交通、产业等行业低碳发展方式与转型路径;四是突出"示范带动,开放合作",构建上下联动、联合开发、技术共享等协同推进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行动方案》明确了到2025年、2030年的主要目标。到2025年与超大型城市特征相适应的碳减排碳达峰科技支撑能力显著提升,碳减排碳达峰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在2030年前形成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市级"双碳"科技创新体系与绿色产业技术应用体系相融合的创新发展格局,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的绿色技术创新中心基本建成。 《行动方案》从 四个方面,部署了35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强原始创新,推进底层和颠覆性技术突破。为适应北京市重点领域碳减排趋势,结合技术发展方向和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底层技术攻关。突破氢能关键技术,加速氢能多领域规模化推广应用;加速储能技术进步,推动多路径储能技术突破,加快电力储能技术和全固态动力锂电池的规模化应用;推动汽车新能源化,提升新能源汽车竞争力。推动能源互联与供需互动技术,保障可再生能源为主的新型 电网安全 高效运行。发展低浓度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储存技术,实现资源化利用并促进经济效益提升。积极探索负碳与碳转化前沿技术,重点培育可能突破的技术点。二是加速升级迭代,推动低碳和零碳技术装备攻关。结合本市新能源和外调绿电快速增长现状,重点发展新能源发电设备及装置、低成本长寿命储能系统、高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绿氢制备关键技术及装备、氢的规模化储运技术及装备、车用燃料电池、跨临界二氧化碳热泵、中深层地热技术与装备,打造能源技术装备迭代验证平台,增强能源供给和保障能力。三是强化场景驱动,推动双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能源消费端碳排放占比较大的建筑、交通、产业等行业节能降碳需求,加快推动绿色建筑、低碳交通、循环园区、节能社区、低碳农业和生态碳汇六大板块的应用场景建设,集成创新性成果开展场景示范应用,形成可复制的标杆样板工程,推动双碳科技成果落地推广。四是加大示范引领,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新格局。针对重点区域和行业乃至全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科技需求,在城市副中心、"三城一区"、生态涵养区和京津冀区域开展综合技术示范,推进科技成果落地实施,为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可复制的样板工程,引领津冀协同发展。
  • 《数字经济为高精尖产业注入新动能》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7-24
    • 在前不久北京召开的全球软件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数字经济引领智慧未来”上,工业和信息化部总经济师王新哲指出,当前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为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壮大,应着力以下五点:第一,着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瞄准全球领先目标;第二,着力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突破,大力推进关键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第三,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厂,加快制定智能制造的解决方案,解决系统软件等卡脖子问题;第四,着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加快构建多元共治的协同监管机制;第五,着力深化产融合作,积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王刚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发展数字经济时代新软件,形成高精尖发展新动能”的主题演讲,王刚指出,40年来,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2017年,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总收入达到8752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3%,已经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承担着面向世界前沿,引领科技与创新;面向经济主战场,融合经济与产业;面向城市运营和居民生活重大需求,创新管理与服务三大使命。要重点抓好新软件产业的体系建设,推动大应用形成大发展,推动大协同促进新软件,不断优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商环境四方面工作,充分发展好软件信息服务业,使之成为首都发展的新动能、城市治理的新手段、公共服务的新方式。 此次论坛进行了多项成果发布,我国首部大数据题材纪录片《数字中国:大数据时代》还举办了开机仪式。与此同时,具备行业运行监测、指数预测、榜单对标、产业评估等功能的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大数据平台,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调研员王沂刚、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尹丽波启动上线。 尹丽波发布了《工业和信息化蓝皮书(2017~2018)》。该蓝皮书系列包括“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发展报告、工业信息安全发展报告、世界信息化发展报告、世界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报告、新兴产业发展报告,聚焦新兴产业、信息技术、工业信息化、“一带一路”、工业信息安全等领域,以“发展提速、创新突破、应用融合、合作升级、安全加强”为主题,开展发展趋势、发展情况和热点问题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