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让细菌变成自养生物!靠消耗二氧化碳生长》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9-12-04
  • 近日,据《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报道,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创造出了一种新型大肠杆菌菌株,该菌株消耗二氧化碳作为能源,而不是有机化合物。这一成就凸显了细菌新陈代谢的惊人可塑性,并为未来的碳中和生物生产提供框架。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方便的科学平台,以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固定,这可以帮助解决与可持续生产食品和燃料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等有关问题。大肠杆菌作为生物技术的主要力量,将其碳源从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是迈向建立这样一个平台的重要一步。

    因此,研究人员利用新陈代谢的重新布线和实验室进化将大肠杆菌转化为自养生物。工程菌株从可再生资源电化学产生的甲酸盐中收集能量,因为甲酸盐是一种有机一碳化合物,不能作为大肠杆菌的碳源,所以不支持异养途径。研究人员还对该菌株进行了工程改造,以产生用于碳固定和还原以及从甲酸中收集能量的非天然酶。但是,仅凭这些变化不足以支持自养,因为大肠杆菌的代谢适应了异养生长。

    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研究人员将适应性实验室进化作为一种代谢优化工具。通过将参与异养生长的中央酶失活,使细菌更依赖自养途径生长,还利用有限数量的木糖(有机碳的来源)在包含大量甲酸盐和10%二氧化碳的化学恒温器中培养细胞,以抑制异养途径。最初供应约300天的木糖可足够支持细胞增殖以启动进化。

    在这种环境中,与依赖木糖作为生长碳源的异养生物相比,自养生物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优势,它们将二氧化碳作为唯一碳源生产生物质,研究人员使用同位素标记证实了分离出的细菌是真正的自养细菌。

    使用13C的同位素标记实验表明,所有生物质组分均由二氧化碳作为唯一碳源产生

    为了使实验室进化的通用方法成功,研究人员必须将所需的细胞行为变化与适应性优势相结合。通过对进化的自养细胞的基因组和质粒进行测序发现,在进化过程中仅获得了11个突变:一类突变是影响编码与碳固定循环相关的酶的基因;第二类是在以前的自适应实验室进化实验中通常观察到突变的基因中发现的突变,这表明它们不一定对自养途径具有特异性;第三类是未知基因的突变。 这项研究首次描述了细菌生长方式的成功转化,使得肠道细菌以类似植物的方式生存。令人惊讶的是,进行这种转变所需基因改变的数量相对较小。

  • 原文来源:http://www.biodiscover.com/news/research/735793.html
相关报告
  • 《实验室进化的细菌为了生长转而消耗二氧化碳》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12-02
    • 在几个月的过程中,以色列的研究人员创造了大肠杆菌菌株,该菌株消耗二氧化碳作为能源,而不是有机化合物。合成生物学的这一成就凸显了细菌新陈代谢的惊人可塑性,并可以为未来的碳中和生物生产提供框架。该作品发表在11月27日的《细胞》杂志上。 “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方便的科学平台,以增强对二氧化碳的固定,这可以帮助解决与可持续生产食品和燃料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有关的挑战,”该系统生物学家Ron Milo说。魏茨曼科学研究所。 “将生物技术的主要力量大肠杆菌的碳源从有机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是迈向建立这样一个平台的重要一步。” 现实世界分为自养生物和将有机碳转化为生物质的自养生物和消耗有机化合物的异养生物。自养生物控制着地球上的生物量,并供应我们的许多食物和燃料。更好地理解自养生长的原理和促进自养生长的方法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至关重要。 合成生物学的一个巨大挑战是在模型异养生物体内产生合成自养。尽管人们对可再生能源存储和更可持续的食品生产产生了广泛兴趣,但是过去设计工业相关异养模式生物以使用CO2作为唯一碳源的努力一直失败。先前在模型异养生物中建立自催化CO2固定循环的尝试总是要求添加多碳有机化合物以实现稳定的生长。 第一作者Shmuel Gleizer(@GleizerShmuel)说:“从基本的科学角度来看,我们想看看细菌饮食中的这种重大转变-从依赖糖到从二氧化碳中合成所有生物质都是可能的。” ,魏茨曼科学研究所博士后。 “除了在实验室测试这种转化的可行性外,我们还想知道细菌DNA蓝图的变化需要多么极端的适应。” 在细胞研究中,研究人员利用新陈代谢的重新布线和实验室进化将大肠杆菌转化为自养生物。工程菌株从甲酸盐中收集能量,甲酸盐可通过可再生资源电化学产生。因为甲酸盐是一种有机一碳化合物,不能用作大肠杆菌的碳源,所以它不支持异养途径。研究人员还对该菌株进行了工程改造,以产生用于碳固定和还原以及从甲酸中收集能量的非天然酶。但是,仅凭这些变化不足以支持自养,因为大肠杆菌的代谢适应了异养生长。 为了克服这一挑战,研究人员将适应性实验室进化作为一种??代谢优化工具。他们使参与异养生长的中央酶失活,使细菌更依赖自养途径生长。他们还利用有限数量的糖木糖(有机碳的来源)在化学恒温器中生长细胞,以抑制异养途径。最初供应约300天的木糖对支持足够的细胞增殖以启动进化至关重要。该化学恒温器还包含大量的甲酸盐和10%的CO2气氛。 在这种环境中,与依赖木糖作为生长碳源的异养生物相比,自养生物具有很大的选择性优势,这些自养生物由二氧化碳作为唯一碳源生产生物质。研究人员使用同位素标记证实了分离出的细菌是真正的自养细菌,即二氧化碳,而不是木糖或任何其他有机化合物支持细胞生长。 “为了使实验室进化的通用方法成功,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将所需的细胞行为变化与适应性优势相结合,” Milo说。 “这很困难,需要大量的思考和精巧的设计。” 通过对进化的自养细胞的基因组和质粒进行测序,研究人员发现在化学恒温器的进化过程中仅获得了11个突变。一组突变影响编码与碳固定循环相关的酶的基因。第二类是在以前的自适应实验室进化实验中通常观察到突变的基因中发现的突变,这表明它们不一定对自养途径具有特异性。第三类是未知基因的突变。 Gleizer说:“这项研究首次描述了细菌生长方式的成功转化。教导肠道细菌做一些以植物闻名的技巧。” “当我们开始定向进化过程时,我们对成功的机会一无所知,而且文献中也没有先例来指导或暗示这种极端转变的可行性。此外,最后看到相对较小进行这种转变所需的基因改变的数量令人惊讶。” 这组作者说,一项主要的研究局限性是细菌对甲酸酯的消耗要比碳固定所释放的更多。另外,在讨论工业用方法的可扩展性之前,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在未来的工作中,研究人员将致力于通过可再生电力供应能源,以解决CO2释放的问题,确定周围大气条件是否可以支持自养,并尝试缩小与自养生长最相关的突变。 Milo说:“这一壮举是概念的有力证明,它为利用工程细菌将我们视为废物的产品转化为燃料,食品或其他感兴趣的化合物开辟了令人振奋的新前景。” “它还可以作为一个平台,以更好地理解和改善作为人类粮食生产基础的分子机器,从而在将来帮助提高农业产量。” 这项工作得到了欧洲研究委员会,以色列科学基金会,贝克-加拿大替代能源研究中心,达娜和尤西·霍兰德,赫尔姆斯利慈善基金会,拉森慈善基金会,戴维·阿瑟·巴顿庄园,安东尼·斯塔伯的支持。慈善信托基金会和加拿大斯特拉·盖尔曼。作者声明与该手稿有关的临时专利。 ——文章发布于2019年11月27日
  • 《山地侵蚀会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5-08
    • 通常认为,陡峭的山脉可以从大气中吸收CO2。随着侵蚀作用的发生,新岩石不断暴露,岩石中的矿物质和空气中的CO2发生化学反应,即风化作用,并利用CO2来产生如方解石等的碳酸盐矿物。 然而,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WHOI)的科学家们开展的新研究否认了这一说法。研究人员于4月12日在《科学》(Science)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认为,侵蚀作用的不断进行也能产生新的CO2气体,并能将其释放到大气中,且速度远远快于被新暴露的岩石吸收的速度。 论文的第一作者、哈佛大学博士后研究员Jordon Hemingway提到,这一结论与前期的假设相反,多山脉意味着多侵蚀、风化和CO2。 这种额外的CO2来源并不完全是地质意义上的,它也是山区土壤中微生物的副产品,它们“消耗”了岩石中的有机碳,当微生物新陈代谢时便会排出CO2。研究人员通过研究世界上最易受侵蚀的山脉之一的台湾中心山脉后,才意识到这一点。这种陡峭的山脉每年都被三次以上的台风袭击,且均是通过强降雨和大风来机械地侵蚀土壤和岩石。 Jordon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取自中心山脉的土壤、基岩和河流沉积物的样本,意在探寻样本中有机碳的迹象,而得到的结果又让他们大吃一惊:最底层的土壤基本没有风化的岩石,但会看到岩石松动,但还没有完全破碎,这说明基岩上的有机碳已经完全消失了。 WHOI海洋地球化学家Valier Galy提到,目前还不知道这是由哪种细菌作用的结果,还需要基因组学、宏基因组学和其他微生物学工具的帮助。这也是他们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微生物释放的CO2量,不足以对气候变化产生任何直接影响,且释放CO2的过程发生在较长的地质时间尺度上。WHOI团队的研究可能会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基于山脉(岩石圈)的碳循环过程。 (刘思青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