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植物园在肯尼亚西部切兰加尼山区药用植物资源调查获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0-11-12
  • 肯尼亚是东非沿海国家,赤道横贯其中部,并与由北向南的东非大裂谷交汇,形成著名的“东非十字架”。位于肯尼亚中部的肯尼亚山(Mount Kenya)是非洲第二高峰,海拔5199米,仅次于位于坦桑尼亚海拔5892米的乞力马扎罗山(Mt. Kilimanjiro)。受到地理地势、气候、土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肯尼亚的植被类型多样,植物种类丰富。

      切兰加尼山区(Cherangani hills)位于肯尼亚西部,由12个大小不一的森林组成,存在相对未受干扰原始的森林,以及受干扰的次生林、沼泽和河岸森林、亚高山植被以及天然沼泽地等等。尽管许多植物学家已经在切兰加尼山区采集了大量的标本,但目前没有对该地区进行植物多样性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

      从2017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武汉植物园植物多样性与进化学科组Yuvenalis Morara Mbuni博士研究生在课题组周亚东副研究员和王青锋研究员的共同指导下,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标本查阅和野外调查,以及有针对性地对当地民族进行问卷调查等手段,系统性地研究了切兰加尼山区药用植物的多样性、药用性和使用方式等。

      结果显示,该地区有药用植物296种,隶属于80科191属,其中菊科种数占比超过10%。在使用部位方面,植物的根部是使用最多的,占比35.9%。另外,在使用方式上,煎煮方式最为广泛,占比54.9%。我们的研究显示,切兰加尼山区是当地民族药用植物的资源库。通过实地调查和汇编当地民族的药用植物使用和疗效等信息,对科学家针对性开展药理研究具有最大意义。

  • 原文来源:https://www.mdpi.com/2223-7747/9/3/331;http://www.whiob.ac.cn/xwdt/kydt/yjjz/202011/t20201112_5748510.html
相关报告
  • 《武汉植物园在肯尼亚开展野生食用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0-09-11
    • 野生食用植物是生活在肯尼亚干旱地区的土著居民所利用的重要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在历史上为当地土著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也是现今或将来遭遇饥荒之时仍能获得食物的潜在保障,其中许多植物已被记录于当地植物区系文献和肯尼亚民族植物学研究报告当中,还有一些未记载的植物仍在被当地人所利用,但对于本地区到底拥有多少野生食用植物,缺乏系统的整理。 2019年,中非联合调查组基于在肯尼亚Kitui县野外调查期间采集的标本和东非植物标本馆中馆藏的标本,结合该县植物相关的文献报道,对该县的维管植物名录进行整理,最终梳理出一份含931种维管植物的名录。近期,该小组从肯尼亚野生食用植物相关的文献报道及在Kitui县开展的野外调查结果中,整理了该县的野生食用植物名录。调查结果显示,Kitui县共有野生食用植物199种,隶属52科114属,它们具有不同的食用用途,如用作水果、蔬菜、药茶、调味剂、淀粉食品、种子食品、树脂树胶等。研究表明,乔灌木及草本植物是野生食用植物主要的生活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科是豆科和锦葵科。此外,果实和叶子是植物常见的可食用部位,而水果和蔬菜则是Kitui县常见的野生植物食物类型。 这项研究表明Kitui县野生食用植物资源具有高多样性。其中一些植物如Berchemia discolor, Tamarindus indica和Vitex payos在该县当地市场上有销售。一些已记录的野生食用植物或将形成一个重要的基因库,未来可用于栽培作物的改良,例如与栽培豇豆V. unguiculata相对应的野生豇豆Vigna mebranacea。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Kitui县野生食用植物的保护力度,中非联合调查组建议进一步开展野生食用植物野外调查、收集野生食用植物种质资源,并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   研究成果以“Conservation of Wild Food Plants and Their Potential for Combatting Food Insecurity in Kenya as Exemplified by the Drylands of Kitui County” 为题,近期在国际学术期刊《Plants》上发表。这项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支持。武汉植物园研究生Fredrick Munyao Mutie为论文第一作者,胡光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学科组多名学生参与此项研究。
  • 《武汉植物园在兰科虾脊兰属植物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12-20
    • 全世界有207种以上兰科虾脊兰属(Calanthe)植物,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传统医学中,该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此外,本属一些物种也常被用作补药及关节疼和牙疼的止痛药。   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和分类学科组的研究人员通过对文献进行广泛查阅,收集整理并研究分析了关于虾脊兰属物种的民族植物学用途、植物化学、药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等方面的数据与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9种虾脊兰属植物被广泛用于亚洲不同地区的传统医学中。目前,从虾脊兰属物种中共鉴定出265种不同的化合物,包括生物碱、萜类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及衍生物、菲醌类化合物等。这些化合物表现出诸多宝贵的药理活性,如修复毛发、抗癌、抗炎、抗糖尿病、保护肝脏、抗血小板聚集以及抗菌和抗真菌等。其中,从台湾虾脊兰(C. arisanensis)中分离出来的Calanquinone A对六种恶性细胞系具有抗肿瘤活性。然而,目前对于该属植物的毒理学和安全性研究十分有限,极大地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因此,进一步研究其提取物及化合物的毒理学、药物标准和作用机制,对确保质量、安全和疗效尤为重要。保护生物学相关数据显示,虾脊兰属植物的保护情况不容乐观,本属中一些亟待保护的物种,如峨边虾脊兰(Calanthe yuana)和C. ecallosa已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物种。据报道,这些物种灭绝的高风险主要归因于非法贸易和不可持续地采集与利用。因此,有必要制定严格的药用兰花贸易、收集和可持续利用等相关准则,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促进该属物种的保护。本研究对于未来合理利用虾脊兰属植物资源,挖掘开发相关药物及颁布有效的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研究论文以"Ethnobotany, phyt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conservation of the genus Calanthe R. Br. (Orchidaceae) "为题发表于期刊Ethnopharmac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项目和中科院中非联合研究中心的资助。肯尼亚籍学生Consolata Nanjala为第一作者,胡光万研究员为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