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短漫长的治疗时间成为当前抗结核药物研发工作的一个主要目标。目前普通的狨猴模型常被用于人类疾病病理方面的研究,但对于结核复发率以及治疗方案检测方面的研究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基于此,来自NIAID、新泽西医学院、匹兹堡大学医学院以及开普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主要是以受到结核杆菌感染的猕猴模型为治疗对象,比较两种在人体临床试验中常见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的疾病复发率,其相关成果于2015年5月4日发表在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上。
研究涉及的两种治疗方案分别为标准的四种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联合方案(HRZE)以及异烟肼与链霉素联合用药方案,其中前者的疾病复发率非常低,而后者的则较高。CT检查发现在最初的2周里,灭菌效果更好的治疗方案能够显著降低肺部病灶的容积(P =0.035);PET检查发现在最初的2周里,灭菌效果更好的治疗方案能够显著减少对[18F]-2-氟-2-脱氧葡萄糖的摄取(P =0.049)。此外,经过6周治疗后发现两种方案中肉芽肿细菌载荷量的下降程度相似,但HRZE方案中腔洞性病灶内细菌载荷量的下降程度更大(P=0.009)。
上述发现结合人类空洞性疾病与结核复发率间的关系表明,四种药物联合方案的疾病复发率更低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它的疾病容积分辨率更高,二是对腔洞性病灶的灭菌效果更好。然而,还需要从与疾病复发率相关的试验中提取确切的数据来支持上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