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更为快速地清除狨猴腔洞性病灶内细菌的灭菌性结核病治疗方案研究》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 李阳
  • 发布时间:2015-08-31
  • 缩短漫长的治疗时间成为当前抗结核药物研发工作的一个主要目标。目前普通的狨猴模型常被用于人类疾病病理方面的研究,但对于结核复发率以及治疗方案检测方面的研究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基于此,来自NIAID、新泽西医学院、匹兹堡大学医学院以及开普敦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开展了一项研究,主要是以受到结核杆菌感染的猕猴模型为治疗对象,比较两种在人体临床试验中常见的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的疾病复发率,其相关成果于2015年5月4日发表在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上。

    研究涉及的两种治疗方案分别为标准的四种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联合方案(HRZE)以及异烟肼与链霉素联合用药方案,其中前者的疾病复发率非常低,而后者的则较高。CT检查发现在最初的2周里,灭菌效果更好的治疗方案能够显著降低肺部病灶的容积(P =0.035);PET检查发现在最初的2周里,灭菌效果更好的治疗方案能够显著减少对[18F]-2-氟-2-脱氧葡萄糖的摄取(P =0.049)。此外,经过6周治疗后发现两种方案中肉芽肿细菌载荷量的下降程度相似,但HRZE方案中腔洞性病灶内细菌载荷量的下降程度更大(P=0.009)。

    上述发现结合人类空洞性疾病与结核复发率间的关系表明,四种药物联合方案的疾病复发率更低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它的疾病容积分辨率更高,二是对腔洞性病灶的灭菌效果更好。然而,还需要从与疾病复发率相关的试验中提取确切的数据来支持上述结论。

相关报告
  • 《合作设计新型独特的儿童结核病治疗方案:路在前方》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7-05-16
    • 近来已出现一系列临床前模型用于成人结核病治疗方案疗效的预测。尽管全球对儿童结核病的关注程度不断增加,上述模型尚未用于儿童结核治疗方案的制定,原因在于儿童结核与成人相比在细菌载荷量、疾病谱、抗结核药物代谢和分布、药物毒性方面皆有区别。基于此,来自贝勒大学医学中心、开普敦大学、国立变态反应与传染病研究所(NIAID)以及伦敦帝国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合作描述了一种概念验证方法用于儿童结核治疗方案的制定,其相关成果发表于《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2016年第63卷第S3期。 研究提出了一个调查计划,即采用一种系统和全面的方法来发现暴露和所需剂量合适的最优药物组合,用于儿童结核的治疗。虽然候选的药物搭配方式是多样的,但可以通过一系列原则来筛选出可能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案应避免毒性重合或耐药机制相关联的药物组合,而应该包括作用机制不同且以分枝杆菌不同亚群为靶点的药物组合。此外,药物还应该能够渗透到治疗儿童结核所需的身体部位。 在方案制定早期,制定组需要与负责设计指南的管理机构接洽,这样一旦方案和剂量确定下来,就可以快速地转化为临床研究和临床实践。而且儿童友好型药物配方的研发也要同步进行,以便在制备配方的同时开展药动学研究。此外,还需要开展一些重大的研发活动以及不同类型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综上所述,当前亟需设计一种更为周全、系统的方法来识别、检测及比较不同的儿童结核病治疗药物组合方案。
  • 《研究表明结核病治疗需要新的药物靶点》

    • 来源专题:结核病防治
    • 编译者:李阳
    • 发布时间:2014-12-17
    • 全世界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群因细菌感染而发生结核病。由于广泛的细菌耐药性,使得该病的治疗难度越来越大。来自法国图卢兹大学药理学和结构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新的治疗靶点用于结核病治疗新药的开发,其相关成果于2012年12月20日在线发表在PLOS Pathogens上。该研究阐述了靶点对于开发结核病新疗法的重要意义。 结核杆菌的细胞膜含有大量结构不寻常的脂类物质,在致病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一些脂类通过复杂的酶催化系统合成,并且仅在磷酸泛酰巯基乙胺基转移酶(PptT)进行翻译后修饰之后才能发挥作用。该项研究发现PptT对于结核分枝杆菌在培养皿及模式小鼠巨噬细胞内的存活和生长均是必要的,在结核菌繁殖和维持活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而被认为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药物靶点用于抗结核新药的研发。此外,研究人员还进行了一项体外实验,开发了一种高通量筛查工具。该工具能够快速检测成千上万种能够抑制Ppt活动及结核菌生长的化学物质(例如抗角蛋白抗体药物),目前已被一些医药公司用于研发治疗多种人类疾病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