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纳米银复合材料的力学行为:分子动力学研究的视角》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20-05-21
  • 本研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MD)方法,研究了含银纳米颗粒(PE/AgNPs)的原始聚乙烯(PE)及其复合材料在重量分数为1.05 wt%和3.10 wt%时的力学性能。拉伸过程的应力-应变分布表明,由于在12a范围内AgNP表面附近的PE局部密度和强度的改善,嵌入AgNPs可以显著提高原始PE的杨氏模量和拉伸强度。关于温度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的原始体育和PE / AgNP复合材料的杨氏模量和强度的体育和体育/ AgNP复合材料显著降低在350 K和450 K,分别与熔化温度的原始体育预测一致,坐落在360 K左右。在这样的温度下,与300k时相比,PE材料在PE基体中具有更强的延展性和更高的AgNPs迁移率。随着拉伸应变的增加,AgNPs趋于接近,PE的断裂导致原始PE的杨氏模量和极限强度与PE/AgNP复合材料在350k和450k时的杨氏模量和极限强度相似。

相关报告
  • 《大连化物所聚集诱导发光材料与纳米晶复合体系动力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8-11-0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吴凯丰研究员团队(11T6组)将聚集诱导发光分子(AIEgen)嫁接到纳米晶表面,并研究了这一复合体系的激发态动力学,发现这一复合体系中AIEgen的非辐射分子内运动可以得到有效抑制,这一普适性现象可用于构建各类多功能发光材料。相关工作发表于《物理化学快报》(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上。   传统的染料分子由于芳香环的π-π堆积通常表现出聚集诱导猝灭现象(ACQ),阻碍了这些染料分子在不良溶剂和固体发光器件中的广泛应用。AIEgen则刚好相反:在良溶剂中,各种分子内运动可耗散激发态能量,导致发光效率极低;在不良溶剂或者固态薄膜中,分子的团聚有效抑制了上述非辐射分子内运动,表现出强烈的发光行为。吴凯丰研究团队提出,将AIEgen嫁接到胶态纳米晶表面,由于纳米晶配体层的空间位阻效应,非辐射分子内运动亦可得到有效抑制,AIEgen可表现出有效的发光。研究团队采用羧基修饰的四苯乙烯(TPE)作为模型AIEgen,发现TPE嫁接到ZnS纳米晶表现后荧光效率得到了近两个数量级的提升;超快动力学研究表明TPE的各种非辐射分子内扭转速率也被减慢近百倍,有效解释了上述发光增强现象。   上述现象提供了基于纳米晶/AIEgen构建多功能复合材料的广泛思路。比如,研究团队将TPE嫁接于Mn2+掺杂的ZnS纳米晶,使得TPE的蓝绿色发光与Mn2+的黄红色发光相结合,构建了一种接近完美白光发光体的发光材料。   该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资助。(文/图 吴凯丰)
  • 《聚氯乙烯/炭黑/镀铜纳米石墨微片导电复合材料的研究》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6-08-15
    • 利用超声作用制备粒径约为10μm,平均厚度约为100nm的纳米石墨微片(nano-Gs),然后采用无钯无SnCl2化学镀铜新工艺对nano-Gs表面进行化学镀铜。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聚氯乙烯(PVC)/镀铜nano-Gs和PVC/导电炭黑(CB)/镀铜nano-Gs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当镀铜nano-Gs含量达到逾渗阈值12%(质量分数,下同)时,PVC/镀铜nano-Gs复合材料的体积电阻率达到了最低值104Ω·cm,但其拉伸强度及缺口冲击强度较纯PVC均有所下降;当镀铜nano-Gs含量达到10%,CB含量达到2%时,PVC/CB/镀铜nano-Gs的体积电阻率达到了最低值103Ω·cm,比PVC/镀铜nano-Gs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且其拉伸强度及缺口冲击强度较纯PVC均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