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了全球首台超导宽带光子探测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1-02
  • 美国国家信息通信技术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明了一种超导条状光子探测器的新结构,即使在宽条形下也能实现高效的光子探测,并成功开发了世界上第一台超导宽条光子探测器。

    探测器的条带宽度是传统超导纳米带光子探测器的 200 倍以上。该技术有助于解决传统SNSPD中存在的低生产率和极化依赖性问题。新的SWSPD有望应用于量子信息通信和量子计算机等各种先进技术,使这些先进技术能够尽早在社会上得到应用。

    这项工作发布在《光学量子》杂志上。

    光子探测技术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正在密集研发的量子信息通信和量子计算等众多先进技术领域实现创新的战略核心技术,也是活细胞荧光观测、深空光通信、激光传感等领域的创新技术。

    NICT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条带宽度为100 nm或更小的SNSPD。他们成功地实现了超越其他光子探测器的高性能,并将其应用于量子信息通信技术,证明了其实用性。然而,SNSPDs的制备需要使用先进的纳米加工技术形成纳米带结构,这会导致探测器性能的变化并阻碍生产率的提高。此外,由于超导纳米带蜿蜒结构而存在的偏振依赖性也限制了作为光子探测器的应用范围。

    在这项工作中,NICT发明了一种名为“高临界电流组结构”的新结构,即使在超导条带状光子探测器中加宽条带宽度也能实现高效的光子探测,并成功开发了宽度为20微米的SWSPD,比传统的纳米带状光子探测器宽200倍以上,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高性能操作。

    NICT开发的纳米带类型需要形成极长的超导纳米带,其带宽为100 nm或更小,呈蜿蜒曲折的形状。宽带型现在只需用单个短直超导带即可形成。

    这种SWSPD不需要纳米加工技术,可以通过高生产率的通用光刻技术制造。此外,由于条带宽度比从光纤照射的入射光斑更宽,因此可以消除纳米带型探测器中出现的偏振依赖性。

    通过对该探测器的性能评估,在电信波段的检测效率为78%,与纳米带型的81%相当。此外,时序抖动的数值比纳米带型更好。

    与纳米带类型相比,这一成就使得光子探测器具有更高的生产率和优越的性能和特性,纳米带型已被定位为量子信息通信等先进技术领域不可或缺的光子探测技术。该技术有望应用于各种量子信息通信技术,成为实现JST登月目标6所倡导的联网量子计算机的重要基础技术。

    未来,该团队将进一步探索SWSPD中的HCCB结构,不仅在电信波段,而且在从可见光到中红外的宽波段中都能高效探测光子。此外,他们还将尝试进一步扩大光子接收区域的尺寸,以扩大深空光通信技术、激光传感、活细胞观测等应用。

相关报告
  • 《上海微系统所国际首次实现实用化超导单光子探测器性能突破90%》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17-12-05
    •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SNSPD)是本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单光子探测技术,其探测效率、暗计数、时间抖动等性能指标明显优于传统的半导体单光子探测器,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已经广泛应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领域,并有力推动了量子信息技术的发展。 在光纤通信1550纳米工作波长,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Marsili等人采用极低温超导材料WSi制备的SNSPD,实现了最高探测效率达93%。然而,WSi-SNSPD通常工作在1K以下工作温度,必须采用昂贵复杂的深低温制冷机(比如稀释制冷机等),这极大限制了这类高性能单光子探测器的应用。 国内外众多研究人员在努力采用更高超导转变温度的NbN材料研制SNSPD,以期在2K以上工作温度实现高探测效率,采用小型化用户友好的闭合循环制冷机就可以工作,从而大大降低使用成本。经过10多年的努力,NbN-SNSPD探测效率最高只达到80%左右,和WSi-SNSPD探测效率有明显差距。要想达到90%以上的探测效率,需要同时对多个不同的参数,如光耦合效率、光吸收效率、本征探测效率等进行优化,到目前为止尚未有成功报道。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超导电子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尤立星团队开展超导单光子探测研究近10年,在探测器研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广泛关注。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合作,曾多次创造量子信息领域实验的世界纪录,并保持了目前光纤量子通信404公里世界纪录。 该团队的最新成果揭示,基于小型闭合循环制冷机,2.1K工作温度下,NbN-SNSPD系统探测效率(1550 nm工作波长)可以超过90%。随着温度降低到1.8K,探测效率可以进一步提升到92%。SCIENCE CHINA Physics, Mechanics & Astronomy 2017年第12期以封面文章形式报道了这一发现。日本情报通信研究机构SNSPD研究著名学者Shigehito Miki在杂志同期以Quest towards ultimate performance in superconducting nanowire single photon detectors为题进行了评述。论文第一作者为助理研究员张伟君,通信作者为尤立星。 论文发表后受到了广泛关注,众多国外科技媒体报道或转载该成果。本文工作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性能单光子探测技术”、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超导电子器件应用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科委等的资助。
  • 《突破 | 上海微系统所成功研制移动式高效率超导单光子探测系统》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9-25
    •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所李浩、尤立星团队和赋同量子科技(浙江)有限公司合作,成功研制了基于小型液氦杜瓦(工作温度4.2K)、在1550nm波段系统探测效率超过70%的移动式超导单光子探测系统,为未来开展基于移动平台(机载、车载等)的高性能单光子探应用铺平了道路。相关研究成果以《在1550nm波段探测效率超过70%的移动式超导条带光子探测系统(Mobile superconducting strip photon detection system with efficiency over 70% at a 1550 nm wavelength)》为题,发表在Optics Express上。 超导条带光子探测器(SSPD:Superconducting strip photon detector)作为高性能的单光子探测器,广泛地应用于量子信息和弱光探测等领域,有力地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然而SSPD的综合探测性能显著地依赖于器件的工作温度,温度越低,系统探测效率越高。迄今为止,高效率的SSPD系统通常需要使用GM制冷机(T≤2.5 K)、吸附式制冷机(T≤0.85 K)甚至更低温度的制冷机,这些系统的质量、体积、功耗等成为了限制SSPD在机载等移动平台应用的关键原因。如果能在4.2K工作温度实现高效率SSPD,便可以利用小型液氦杜瓦构建小型、低功耗、短时工作的超导单光子探测系统,为无人机、航空等移动平台应用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SSPD的光响应性能与超导薄膜材料的无序度密切相关,利用高无序超导薄膜材料调控技术实现面电阻更高的超导薄膜材料,增强SSPD的探测灵敏度是提升SSPD工作温度的方法之一。在本项目中,研究人员利用了面电阻超过600Ω的NbTiN超导薄膜材料实现了4.2K工作温度近饱和探测效率的SSPD。同时研发制造了SSPD专用的小型液氦杜瓦,结合基于电池的低功耗电路模块,实现了探测效率超过70%的移动式单光子探测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