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pidus计划通过高精度PDK提升2纳米芯片良率》

  • 来源专题:新一代信息技术
  • 编译者: 张嘉璐
  • 发布时间:2025-09-05
  •   日本晶圆代工企业Rapidus宣布与美国是德科技日本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开发高精度工艺设计套件(PDK)。通过运用是德科技的半导体参数测试技术、分析解决方案以及半导体制造工艺优化经验,双方将提升Rapidus"设计-制造协同优化"(DMCO)理念的精确度。

      合作初期,双方将首先确定提升PDK精度的关键因素(包括研究方法与技术),量化其影响程度,进而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同步开展的还有针对半导体元件性能提升、电路优化以及晶圆工艺良率提高的专项研究。

      是德科技已开发并商业化原创分析算法、通用数据格式及工艺控制监测系统,用于优化半导体工艺、提高良率及解决现场问题。基于新型数据格式与分析算法,公司正推动新款根本原因分析解决方案"Wafer Operations Analytics Suite"的商业化,该方案能快速精准定位问题根源,助力提升半导体设计与制造质量并降低成本。

      Rapidus已于北海道千岁市新建的半导体研发生产基地启动2纳米全环绕栅极(GAA)晶体管原型制造计划(IIM-1)。目前正在构建"快速统一制造服务"(RUMS)新体系,通过全流程单晶圆处理技术缩短生产周期。

      双方已开始采集半导体参数数据,将使用是德科技的根因分析方案处理参数测试仪数据以定位制造问题根源。Rapidus将综合利用双方制造现场数据开发兼容2纳米GAA制程的PDK,计划2026年第一季度向首批客户发布PDK以启动原型设计。

  • 原文来源:https://www.newelectronics.co.uk/content/news/rapidus-looks-to-improve-2nm-yields-with-high-precision-pdks
相关报告
  • 《日本Rapidus公司计划2025年试产2nm芯片》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李衍
    • 发布时间:2023-01-30
    • 据日经新闻1月26日报道,日本政府支持的半导体公司Rapidus总裁小池淳義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准备在2025年试产2nm芯片,以便于本世纪20年代后半段开始批量生产,追赶计划2025年量产“2纳米产品”的台积电(TSMC)等世界级半导体厂商。Rapidus是由索尼、丰田、NTT、三菱、NEC、铠侠和软银等八家日本企业于2022年成立的合资企业,旨在实现本地化先进半导体工艺的设计和制造。 Rapidus提出了一个详细的路线图,其中要获得2nm工艺技术需要2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042.7亿元),另外需要3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564.06亿元)建立大规模生产线。Rapidus已在2022年底与IBM签署了技术授权协议,后者早在2021年就试产了2nm芯片。 此外,日本政府计划在十年内向半导体领域投资5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606.7亿元),同时提供7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元36.5亿元)的补贴。
  • 《中兴通讯7纳米芯片规模量产,高端芯片赛道追赶仍需时日》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0-14
    • 10月11日,一则中兴通讯自研7 纳米芯片实现市场商用的消息引发外界关注。 据媒体报道,中兴通讯副总裁李晖在第三届数字中国峰会上透露,在 5G 无线基站、交换机等设备的主控芯片上,中兴自研的 7 纳米芯片已实现市场商用,5 纳米还在实验阶段。 而在今年年中的股东大会上,中兴通讯曾透露5纳米芯片将在明年推出。 招商电子曾在一份研报中指出,单芯片方案进一步提升了基站芯片的门槛,使得国产厂商更加难以切入,而基站芯片的自给率几乎为零,成为了此前中兴通讯禁运事件里最为棘手的问题。近两年,中兴通讯在芯片领域,尤其是在基站芯片的研发上,开始做出更大力度的投入。 中兴5G芯片迭代至第三代 芯片犹如心脏,是很多电子设备最关键的零部件,尤其是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下,芯片的自给率以及能力成为备受业内外关注的话题。 在过去,中兴通讯主攻的三大应用领域里,芯片门槛最高的板块是基站领域,这一领域要想实现国产化,需要较长时间。光通信和手机产业链门槛相对较低,一些细分领域的国产芯片方案甚至于成为了国际龙头,但整体来看,还是偏低端应用。在业内看来,基站芯片的成熟度和高可靠性和消费级芯片有所不同,从开始试用到批量使用起码需要两年以上的时间。 在今年的6月6日,也就是5G发牌一周年之际,中兴通讯虚拟化产品首席科学家屠嘉顺首次对外披露了芯片上的最新进展。他表示,目前中兴通讯已经发布了基于7纳米技术3.0版本的多模基带芯片和数字中频芯片,这些产品可以实现相比上一代产品超过4倍的算力提升和超过30%的AAU功耗的降低。同时,他表示,明年发布的基于5纳米的芯片将会带来更高的性能和更低的能耗。 这也意味着,中兴通讯在基站芯片上对海外厂商的依赖性逐步降低。 中兴对芯片研发可以追溯到24年前,1996年,中兴成立了IC设计部专门从事芯片研发。2003年,中兴微电子正式成立,2019年,中兴微电子的业绩收入约76到77亿元人民币,中国半导体设计公司排名第五名,主要产品包括用于手机基带芯片,多媒体芯片、通信基站及有线产品用芯片。 中金公司曾在一份研报中指出,中兴微电子净利率约15%~20%(根据中兴微电子2014~2017年净利率推测),公司供货芯片占中兴通讯总采购额11%以上(根据中兴微电子2017年情况推测),而7纳米芯片主要用于5G基站。 中兴通讯副总裁,TDD&5G产品总经理柏燕民曾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基于7纳米工艺,中兴的5G芯片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产品,自研芯片最关键的还是考虑业务可持续性,考虑的是整个供应链的安全,同时追求更大的性价比。“现在在系统产品5G芯片关键领域都是采取的是自研产品,如基带处理、数据中频等。”柏燕民说。 7纳米芯片制造仍依赖外部厂商 中金公司表示,长期看,中兴通讯有望在全球5G建设浪潮下获得更多市场份额。2020年上半年,中兴通讯在国内5G招标中份额仅次于华为且有所提升。 在9月8日全球市场研究公司Dell'Oro Group公布的2020年上半年全球TOP电信设备制造商的市场份额中,中兴通讯排名第四,市场份额为11%,比2019年(9%)上升了2个百分点。 对于中兴自研芯片的能力,中兴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谢峻石曾表示,中兴芯片是全流程覆盖的。最早架构设计、仿真、前端设计、后端物理实现、封测设计、封装测试和相应芯片未来失效分析等,全生命周期都可以实现研发设计。 记者从中兴内部了解到,5纳米芯片将主要用于中兴通讯新一代5G无线系列芯片和承载交换网芯片,未来将内置AI算法,主要为的是提高性能以及降低能耗。 经过多轮的发酵,中兴通讯在芯片上的进展一度被外界解读为中国芯片制造能力进入了7纳米甚至是5纳米时代,但事实上,中兴自主研发的7纳米芯片仍主要由台积电的工艺制造,日月光投控的2.5D/interposer技术进行封测,而中兴所擅长的为芯片的设计端,本身并不具备芯片生产制造能力。 从行业来看,芯片是全球最硬核的高科技产业,以纳米来计量的制造过程极为复杂,包括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测、芯片材料、芯片设备几大领域,产业链涉及50多个行业,目前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在设计、封装上达到了较高水平,但底层的高端装备、EDA软件、材料,还是以西方为主。而在制造芯片环节,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本土厂商目前所占据的份额不到5%,与第一名的台积电54%的份额相比,差距依然比较大。 而从设计端来看,全球7纳米的设计工艺已经较为成熟,而目前也已有多家厂商开始了5纳米工艺的芯片量产。 在原来的计划中,搭载5纳米工艺的芯片将在Mate 40系列手机中首发,而在国际厂商中,高通在今年2月份发布了其第三代5G调制解调器骁龙X60,采用的也是5纳米工艺。不过这两款芯片主要用于手机领域,在基站芯片方面,目前鲜有公开的设计工艺数据。 不过对于中兴通讯来说,7纳米设计工艺的量产也标志着我国厂商在芯片赛道上做出了巨大努力,该工艺的量产对于厂商在5G市场的扩张起着积极作用。中兴通讯副总裁崔丽则表示,在5G份额方面,希望未来中兴国内5G的市场份额达到35%以上,在4G份额上进一步得到提升。